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_田薇 杨勇 丁凯强 丁启龙

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_田薇 杨勇 丁凯强 丁启龙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98)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指弥散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被认为是肿瘤血液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将近几年对CTCs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早期监测肿瘤复发、判断患者预后情况、评估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并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等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EMT;CTM ;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09-02

Advancements 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s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Tian Wei, Yong Yang, Kaiqiang Ding, Qilong Ding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据估计,全世界癌症患者的死亡约90%归咎于肿瘤转移,而非原位肿瘤的恶性损害[1, 2]。肿瘤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侵袭-转移级联过程[1, 3],肿瘤细胞弥散进入血液形成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ur Cells,CTCs)是造成复发转移的必要前提[4]。自1896 年Ashworth首次在患者体内检测并提出CTCs 的概念[5],CTCs研究即受到关注,结果显示CTCs的存在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极早期事件[4]。近年来随着CTCs分离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着力于阐明CTCs导致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等。因此,对CTCs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以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可在肿瘤患者早期即监测复发转移,为判断患者预后情况、评估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并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等提供有力依据。本文将近几年对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 CTCs与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转移过程中发生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肿瘤细胞通过特定程序,失去原有的上皮样细胞极性及细胞间联系,变成梭形并具有可变细胞骨架的间质细胞样特性以完成转移的过程[6],经历该过程的肿瘤细胞具更强的转移潜能。尽管目前对EMT还存在争议,CTCs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其生物学特性与EMT现象的关系密切。一方面,CTCs具有经历不同程度EMT过程而获得的相关特性。利用ISET法(膜过滤法)将从肺癌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CTCs进行检测,发现其EMT标志物表达具异质性,一定程度支持了肿瘤细胞仅部分发生EMT而不是“全或无”的假说[6],随后该结果在其他肿瘤类型(如乳腺癌)中得到证实[7]。另一方面,通过对CTCs表达不同EMT标志的研究,可推测患者肿瘤进展情况。Kallergi等发现,晚期癌症患者血液中更易检测到表达间质细胞标志物的CTCs,指示着EMT与疾病进展的关系[7]。

综上所述,CTCs所具有的经历EMT后产生的生物学特性,可帮助解释多种肿瘤转移中的未知现象。然而,对于经历不同程度EMT后产生CTCs的标志物并不确切。此外,经历EMT后的CTCs与患者预后相关性以及治疗过程中细胞群组的动态转化仍不清楚,对不同表型细胞的单细胞基因组分析可能揭示单个细胞的转移潜能,而对分离得到的细胞群的功能研究有待进一步评估。

1.2 CTCs与肿瘤起始细胞

肿瘤转移目前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侵袭-转移级联过程,然而其效率极低,仅0.01%扩散至循环的肿瘤细胞可最终形成明显转移灶[3]。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的兴起,使人们将其用于揭示转移的过程。在人胰腺癌细胞中发现一群CD133+ CXCR4+且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肿瘤起始细胞,对常规的化疗产生抗性[8];德国科学家Irène Baccelli等研究发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EPCAM+ CD44+ CD47+ MET+ CTCs数目与乳腺癌低生存率及转移灶数目呈正相关,辨别出了形成乳腺癌转移的一小群CTCs,为诊断和治疗肿瘤转移提供有力工具[9]。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CTCs中最终导致转移发生的这一小群肿瘤转移起始细胞(Metastasis initiating cell, MIC),是一类肿瘤干细胞,或至少是具有许多干细胞特性(stemness)的肿瘤细胞。它不仅作为“种子”形成转移,亦可能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发展,针对CTCs具有的肿瘤干细胞特性的研究将逐步深入,相关治疗策略亦已经开展,Min Yu等应用最新CTC-iCHIP技术,从乳腺癌患者体内分离培养CTCs后观察药敏性,为肿瘤转移治疗提供了更为合理的策略[10]。然而,相关研究还很初步,关于CTCs所具有的肿瘤干细胞特性的产生、调节、维持等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1.3 CTCs与循环肿瘤微栓子

循环肿瘤微栓子(Circulating tumour microemboli,CTM)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由至少3个CTCs或CTC与多种其他类型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白细胞,内皮细胞,周皮细胞或血小板)构成的细胞团块[9]。

CTM在肿瘤转移中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前研究表明,将乳腺癌CTCs形成团块后接种到小鼠体内,相比于单个CTC具有更高的形成转移的能力,CTM数量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且这种团块的形成与肿瘤细胞斑珠蛋白的表达关系密切[1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CTM的产生可使CTCs避免失巢现象,且基质细胞/宿主细胞的存在提供了特殊的“转移niche”,帮助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等。Duda等人证明了CTM中肿瘤基质(尤其是纤维细胞)的存在为转移的形成提供了支持,而去除纤维细胞后可以明显降低其转移能力;血小板、白细胞、周皮细胞对转移亦有促进作用[9]。然而,CTM中存在的细胞对转移能力影响是否相同还存在未知,对肿瘤患者体内CTM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CTM的构成与转移潜能。此外,在肺癌患者中,CTM中的细胞处于细胞周期停滞状态,这可能增强其生存能力与抗化疗能力,待进一步验证[12]。CTC与CTM中均体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这可能源于肿瘤自身的异质性。尽管目前关于CTCs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多进展,对于其转移潜能的机制和新疗法的提出仍需进一步研究。

2.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分离检测以及单细胞分析技术使我们对于CTCs的生物学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有了初步认识。许多临床前研究的成果正在向临床转化,同时亦伴随着更多的问题亟需解答,如CTCs、CTM产生的具体机制及获得的特性、单个CTC与CTM之间功能的差异等。研究CTCs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导致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对肿瘤转移的监测、治疗至关重要。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们将通过阻断CTCs的产生、打破CTM或抑制CTCs干性而采取全新的治疗策略,为肿瘤转移的早期监测、预后以及治疗开启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Chaffer CL, Weinberg RA. A perspective on cancer cell metastasis[J]. Science, 2011, 331(6024):1559-1564.

[2] Seyfried TN, Huysentruyt LC. On the origin of cancer metastasis[J]. Crit Rev Oncog. 2013, 18(1-2):43-73.

[3] Valastyan S, Weinberg RA. Tumor metastasis: molecular insights and evolving paradigms[J]. Cell, 2011, 147(2):275-292.

[4] Plaks V, Koopman CD, Werb Z.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Science ,2013, 341(6151):1186-1188.

[5] Cristofanilli M, Budd GT, Ellis MJ,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survival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 351(8):781-791.

[6] Thiery JP, Lim CT. Tumor dissemination: an EMT affair[J]. Cancer cell, 2013, 23(3):272-273.

[7] Kallergi G, Papadaki MA, Politaki E, et al.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markers expressed in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of early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Breast cancer research : BCR, 2011, 13(3):R59.

[8] Hermann PC, Huber SL, Herrler T,et al. Distinct populations of cancer stem cells determine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tic activity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J]. Cell stem cell, 2007, 1(3):313-323.

[9] Krebs MG, Metcalf RL, Carter L,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biology and biomarkers[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4, 11(3):129-144.

[10] Yu M, Bardia A, Aceto N, et al.Cancer therapy. Ex vivo culture of circulating breast tumor cells for individualized testing of drug susceptibility[J]. Science, 2014, 345(6193):216-220.

[11] Aceto N, Bardia A, Miyamoto DavidT,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lusters Are Oligoclonal Precursors of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J]. Cell, 2014, 158(5):1110-1122.

[12] Hou JM, Krebs MG, Lancashire L,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circulating tumor microemboli in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2, 30(5):525-5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3230)

论文作者:田薇 杨勇 丁凯强 丁启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_田薇 杨勇 丁凯强 丁启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