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与展望_股份制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与展望_股份制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与展望》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研究论文,中国证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们经过了1992年的证券热、股市热,特别是经过了上海股价开放后的跌宕起伏、深圳认股风潮和原野停牌事件的激荡,中国初始发育阶段的股市,无论是上市企业、筹资者、投资者、经纪人、证券商、银行、交易所和证券市场管理者,都在进行着冷静的思考。而中国的经济、财政、金融界尤其关心自己在证券市场中以及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居于何种地位。为此,我国投资金融专家曹尔阶教授撰写了这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与展望》。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证券市场问题放在中国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去研究,通过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在不同经济领域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探寻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的方法,并预测其发展趋向。使读者感到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现实生活。

本书的上半部,主要从股份制、股票、证券和证券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功能、作用和规律性的东西出发,联系到我国当前证券、股市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探讨其宏观和微观管理所要解决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后半部涉及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对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可能会有哪些突破,进而对未来的金融分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出路、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以及从证券交易到企业兼并的产权交易,从承包制走向股份制和大中型企业占领股票市场的必然性作了探讨和展望,并在结束之前探讨了有关消费应该是市场经济的目的和动力,以及如何使分配制度和消费体制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等问题。书中的主要观点:(1)证券市场对经济的作用。作者认为发展证券市场,可以聚集和集中社会资金,发展直接金融,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企业经营。同时,也应看到证券市场的消极作用,它的投机和欺诈以及对经济的反作用。(2)对“从股份资本导向共产主义”这一理论的认识。作者认为,只要弄清社会主义劳动者推迟消费的消费基金可不可以购买股票,就能明白这一理论的真正价值。资本主义并没有因为股份资本会导向共产主义而因噎废食,它却遵循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加速了股份制、股票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再宣称要把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最高程度,却在一个长时期里,拒绝了股份制度和股票、证券市场这种能够把社会资金最充分地加以运用的社会化形式。一个重要误解,就是把“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分配原则,而把“按资分配”看作是非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并且把它等同于剥削收入。(3)发展证券市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传统体制是排斥证券市场的,80年代开放资金市场乃是形势所迫。作者认为,投资环境包括三方面的要素:生产环境、发展环境和经营环境。在整个投资环境中,即使生产、发展和经营环境的一切要素条件都好,但在经营竞争中要将资本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非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不可。(4)从“无债之国”到4000多亿债券,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飞跃,也是一个思想上的飞跃。在开放证券市场,特别是开放证券流通市场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是:提高社会金融意识问题和健全市场机制问题。(5)股市巡礼。在经历了1984-1989年的难堪的冷漠之后,深圳股市经历了10个月的疯涨和11个月的下跌;而上海股市在1990-1991年在限价中上升;在1992年深圳发生股市风潮,沪市出现了暴涨暴跌与回升。针对这一发展历程,作者探讨了沪深股市的作用与问题,同时对我国现阶段股票试点与城市金融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对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股票市场的看法。(6)证券市场运动的核心有赖于信与自律。这是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根本。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描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战略目标模式和证券市场管理的宏观构架。并研究了与之关系重大的长短期资金平衡问题。(7)证券市场微观管理的重心是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作者在此探讨了现阶段如何加强证券交易所的管理、对证券商的管理、证券发行的管理、证券交易的管理以及证券的信用评级。(8)真实资本的买卖最终还要通过股票买卖来实现股权的转移。作者从西方企业兼并浪潮谈到我国的企业兼并,并研究了它同发展证券市场的关系。企业兼并后所追求的是“协同效益”即1+1=3。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兼并的作用,以及银行(在西方指投资银行)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和企业兼并市场与证券市场应同时发展的问题。(9)大中型企业与股票市场。作者认为,从中国的经济现实来说,只有通过大中型企业的国有股上市,才能有效地实现对股票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地方企业、商场及乡镇企业发行股票固然可以解决本地区、本企业的资金供应,但很难说得上这些股票试点将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有多大联系。股票试点应当为现实经济服务,为减轻市场和金融压力,为重点建设和重点企业改造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服务。为此,国家应当有计划地出售一批大中型企业的国有股,并稳步推行法人持股。股份制试点宜稳中求快,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10)从承包制向股份制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现在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虽然在企业管理上有所改革,相对于股份制,它只能是一种阶段性和过渡性的措施。作者建议设置“承包法人股”,并由原承包企业组成承包控股公司来长期持股或以企业集团形式由母公司实行承包制并持有“承包法人股”,而以子公司实行股份制来完成过渡。(11)证券市场与金融分工。当今世界各国银行正以“全能银行”的模式走向开放的中国,而中国自己却要带着严格金融分工的美、日模式的枷锁走向世界,去同人家竞争,这恐怕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作者认为,银行和证券业在机构、业务上,可以各自有重点地发展,但相互间的业务仍宜综合交叉。而中央银行可以在资金的管理上,逐步做到真正以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证券吞吐业务来实现长短期资金的调节。(12)证券市场是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走出投资分配制的“怪圈”,“拨改贷”没有走出分配制的“怪圈”,投资基金制也是如此。它所带来的两个孪生缺陷是:助长了投资饥渴症;助长了项目小型化和重复建设。而发展证券市场,使一部分企业面临在竞争中被淘汰的现实,这是经济发展中的真实现象。让企业到市场上直接融资,银行在面对直接融资的时候,面对着企业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银行可以利用新的调节杠杆作出政策调整,如入股信贷和专业银行签证再贴现。(13)把国有资产从呻吟中解脱出来。作者通过分析国有资产过剩、损失和流失的严峻现实,认为在证券市场发展以后,国有资产专职管理机构可以借助于股份制和企业兼并这两个杠杆,使产权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机制化。政府各专业主管部门,如果再继续产权管理,就很容易沿袭过去干预企业经营、政企不分的老路。今后可以考虑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置专业的产权管理公司,专门承担对国有资产产权保值增值的管理,而不是去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即使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也应当是通过股东大会指派董事或高层领导人员进行管理,而不是过去那种凌驾于企业之上的父子关系的管理。(14)证券市场与市场经济。证券市场的开放是迈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政府、银行和企业从证券市场上取得的资金,必须在明确市场经济目的之后,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投向。作者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就是消费,消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动力。为此,必须使分配制度和消费体制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是改革平均主义的低工资和福利供给制的分配制度;二是改革住房供给制和干部配车制度。(15)中国证券市场展望。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作者在这里就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作了十个方面的展望。包括:股票市场展望、上市企业展望、投资基金展望、“内部股”展望、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展望、股市投机程度展望、票据市场展望、债券市场展望、大企业股票在国外上市展望、企业兼并展望等。

本书属学术性专著,言者与行者是有所区别的,作者的一些看法与现行改革方案的某些方面不一致,也不必吃惊,因为作者的观点未必都成熟。正象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新的方案实行了一段,可能畅行无阻,则证明言者大谬;也可能碰到某些问题,如能回过来想到言者,则作者幸甚。

(本书定价11元/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4月版)

标签:;  ;  ;  ;  

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与展望_股份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