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德育教育论文_张燕,张春航

易经中的德育教育论文_张燕,张春航

张燕 张春航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山东省 临沂市 276002

【摘要】在新时代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彻底转变了初中历史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突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初中历史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易经与历史德育教育相融合,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面向新世纪、新时代、新变化,培育中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全球视野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易经思想、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1-001-01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探索与总结人类之前的历史,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在学习历史之余,可以读一下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读《易经》能开阔中学生视野,使学生学会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话虽好说,但是要让中学生通过阅读《易经》确实是个难事,又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越是有困难越是体现出来事情的价值所在,然学生通读《易经》原著有点不现实,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向中学生推荐有关《易经》的通俗读物,这种方式在以后的文章会提到的;另一种方式我们可以自己去阅读《易经》原著,然后再向学生普及有关《易经》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正是我要向大家推荐的。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之所在,在众人眼中是博大精深,高深莫测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我个人也是对之略知一二,只知皮毛,下面就我个人的所知,谈谈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向广大中学生简单普及一下《易经》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中关系。

要想了解《易经》中以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了解阳爻阴爻等简单的知识入手。“—”爻是一个《易经》中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易学。伏羲氏当时如何称呼这个符号“—”,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人们发现万物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运动下去,而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除‘—’这股强大的力量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另外一股与之相反的力量,用这个‘- -’符号来表示。‘—’和‘- -’分别代表两大能量,这便是宇宙万物变动的法则和根本,后人称之为‘阳’和‘阴’, 把‘—’称为‘阳仪’,‘- -’称之为‘阴仪’。

通过以上阳爻、阴爻知识的简单普及,使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两大能量阴爻、阳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当一个学生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自然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形成后,就会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坚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自然其实就是保护人类家园,保护人类自己。要做到悦山悦水,就要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仁本智辅’。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类发展进化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文明目前正处于婴幼儿时期。由于人类目前的智慧和文明状态尚不能对自身对世界有完整明确的认识,就像个初入社会的婴幼儿,感到懦弱无知和孤立无助,而不像他们的成年父母们那样,睿智且正确,人类仰望上天,就象婴幼儿仰望父母一样。

任何一种生物,既应该是它自己,同时又应该不是它自己,这不仅是因为新陈代谢,它可能是物质的天性,恰恰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没什么能真正一成不变而又永久存在。人是物质,人的灵性是物质的灵性,是物质不断发展变化的表现。人是物质,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组合,是一种高级的组织形式,是独特的物质。物质相聚而成人,离散而成土。人是茫茫大自然的过客。人只是在茫茫自然界中,在宇宙无穷的空间和时间中,获得一个独特的存在,能感知万物,并思索自己。

三、人与自我的关系

认识自我的难点就在于“我”之复杂,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肤浅的,易于认识的,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常沉溺于自恋虚幻中的人,是因为不知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与逢迎的捧场看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不知奋进者则失落于不知还有潜在的我。认识自我后还应去提升自我。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认识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人格自由。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正面与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结束语:

中文华化与人生智慧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而言,还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抑或是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人类在21世纪应更加需要借助、光大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高怀民:《以蒙卦为例》,[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2]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德育课中的融合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DJG13518309

论文作者:张燕,张春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  ;  ;  ;  ;  ;  ;  ;  

易经中的德育教育论文_张燕,张春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