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外交语言研究现状与反思论文_卫碧芹 康立华

语言学视角下外交语言研究现状与反思论文_卫碧芹 康立华

(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摘要:外交语言,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外交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查阅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试图就这一特殊话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外交语言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推进研究的多元化,加深研究的深度。

关键词:外交语言;语言学

外交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体现国家对外政策和捍卫国家利益的语言工具。同时,作为一种会话策略,对外交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外交语言的研究不再是外交学、新闻传播学的专属,而且是语言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一、外交语言的研究现状

研究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

1.外交翻译,此板块主要包含外交翻译的策略研究、技术研究、外交口译研究等。其中,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教学文献资料较充足。任小萍(2000)对影响外交口译灵活度的因素以及外交口译的翻译单位进行了着重阐释。何群(2001)讨论了外交学院高级英语外交外事翻译的培养,并提出了改革外事翻译教学的新思路:在高级外交外事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与外交部合作,探索新的途径。范守义(2004)提出以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知识课程为辅助、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实践,形成高级翻译培训项目体系,建立综合性翻译技能教程体系,建设良好的翻译团队等等。杨明星(2012)以“不折腾”的译法为例,探讨了“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邱枫(2012)以外交口译中模糊信息的处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关联-顺应口译模型”以及对应法、阐明法、增益法、泛化法和减译等五种解决对策。王璞(2015)则从外交语言的使用主体角度出发,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探讨外交模糊语言的汉-法翻译策略。孙毅等(2016)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悉数了外交新闻翻译项目的运作流程,指出了翻译项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

2.外交语言的语用现象。关于外交语言语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外交模糊语、外交委婉语、外交恭维语等。吴勇(2003)探讨了外交辞令中的模糊策略及其功能,指出要用好模糊策略,关键是要准确掌握模糊度。吴长旗(2004)运用五篇新闻发布会的内容,通过整理和分析,得出有时一个委婉语可以同时违反合作原则的两个次则。李玮星(2005)采取定性分析方法,对外交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外交语言可用来实现礼貌、隐瞒信息来实现自我保护功能。魏在江(2006)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框架,通过分析外交语言现象说明语用含糊在外交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特殊功能。张霞(2008)的研究,探讨外交语言中模糊言语的生成机制,从“修辞性模糊和非修辞性模糊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李月英(2009)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指导下,对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及其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性分析。余同芳(2010)在面子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外交话语中的恭维语现象及其在外交活动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郭静(2011)从顺应论视角对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中闪避回答的异同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发现中美发言人在外交环境中使用不同的闪避策略,并探索其原因。

3.外交语言描述性研究和比较性研究。郭鸿、郭立秋、李琴和王红利等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都涉及到外交语言的概念、含义及语言特点。郭鸿(1990)的研究中根据雅各布森的理论将外交语言分成了具有不同语言功能的八个类别。李战子和胡圣炜(2009)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对汉英外交文献中名词化、特定的评价范畴、否定的使用、特定动词的使用等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外交语言的形态与它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董蕙(2013)对外交环境中汉英两种语言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汉英的外交环境中,模糊语大量存在,但在语用方面存在差异,其原因归结于文化差异、语言特色、外交目的和外围环境的差异。

二、外交语言研究新方向

总之,外交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所以,笔者建议如下:

1.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性研究。经查阅文献得知,学者们在外交语言翻译策略和口译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而且研究理论意识有所增强,但实证研究不足。总括性的研究主要还是外交语言的“描述总结”层面,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后期研究应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加大实证研究,增加研究的有效性。

2.以外交语言为中心,开展跨学科研究。从文献分析发现,虽然研究者的理论意识有所增强,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研究偏少。为了使研究更加多元化,研究的深度有所增加,后期研究应在综合语用理论,增加理论及学科的互补性,促进外交与严重话语真正含义的理解。

3.加强多语种间的对比研究。外交语言的对比性研究数量不多,零星的研究也是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未涉及到其他语种的对比研究。所以,后期的研究应广泛加大汉语与其他语种之间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鸿,外交语言的语言特征[J]现代外语(4):9-14,1990.

[2]郭静,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中闪避回答的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3]何群,高级外交外事翻译培养模式[J]外交学院学报(4):62-68,2005.

[4]佘同芳,从面子理论角度分析外交话语的恭维语[D]广州:中山大学2010.

李战子、胡圣炜,汉英外交文献语言特点的功能语言学阐释外国郁文(6):7-13,2009.

[5]吴勇,外交辞令中的模糊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3):68-71,2003.

[6]杨明星,“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103-107,2012.

[7]张霞,试析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及翻译[D]长沙:中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卫碧芹,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与文化;

康立华,男,西安工业大学教师。

论文作者:卫碧芹 康立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语言学视角下外交语言研究现状与反思论文_卫碧芹 康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