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的风吹响了,我们都感冒了对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的几点思考_时尚论文

“时尚”的风吹响了,我们都感冒了对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的几点思考_时尚论文

“时尚”的风吹来,我们都感冒了……——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手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手记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时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下面是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如果说江苏省高考命题作文,2006年“人与路”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2007年“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宇宙,2008年“好奇心”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的话,那么2009年“品味时尚”则侧重于人与时代潮流的交融共生,这一贴近现实世界,切准时代脉搏,富有生活气息,让考生不会无话可说,入手并不难的特点,延续了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理念,也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一贯的价值引导功能,它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品味时尚”是近年来极为成功的一道作文题。

关注现实,拥抱生活成为江苏2009年作文命题的一大显著特色,赢得了大江南北的一致叫好,但是且慢,“时尚”的风吹来,我们准备好了吗?为什么,到处咳嗽不断,都在打喷嚏、流眼泪,大家都感冒了呢?好题等于好做?有话说等于好说话?往年阅卷的顺风顺水,今年却磕磕绊绊,《扬子晚报》新鲜出炉的均分不啻当头棒喝,让人思索再三。

一、“南辕北辙”的“伪文化”倾向是不少同学的硬伤

什么叫“时尚”?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衣着、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虽然提示语没对“时尚”下定义,但事实上已经作了相对宽泛的解释,指出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呈现方式,主要特征不外乎四个方面: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

考生在有限的审读时间内不可能对题目有如此精准的把握与深刻的理解,但是感性认识还是有一些的,就凭这些通常的认识也完全能操作成篇,何况江苏近年来一再强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是淘汰性竞赛,不会在审题上设置任何障碍,但是,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节选):

品味李太白——我心中的时尚。那个狂吼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

品味苏轼——乐观者的时尚。是那个大江东去,浪淘尽,在赤壁古战场旁慨叹的此人吗?

……

唐诗宋词,品味你,就是品味时尚。你的甘醇,你的浓厚,你的劲道,正如那坛久藏的美酒,韵味无穷。品味你,品味经典的时尚。

考生对“提示语”视而不见,或者说只看到了“提示语”中的“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就忙着去写“经典”,还有考生切入时是通常意义上的时尚,但是大概觉得通篇这样写显得肤浅,不够深刻,不够积极,不够文化,于是转向了自己所谓的“深刻”:“时尚是那永恒的经典,是那让人百读不厌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以上这些不是我所认为的时尚,真正的时尚是永恒不变的爱国情怀”,“不屈的精神是时尚的”,“时尚是那淡泊的情怀”……“时尚”内涵理解发生偏差,自然导致写作上“南辕北辙”。

这往往还是一些语言基本功较好的同学,因为相对较一般的同学只想着在规定时间内把通常意义上的时尚写出来,能够敷衍成篇就谢天谢地,而平时作文相对较好的同学才会去思考“发展等级”要求,这一点在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深有同感,觉得甚为可惜。

不要以为这样“牵强附会,硬贴标签,生搬硬套”的考生是少数,否则就难以理解全省的作文均分为什么大大低于2008年。当有相当数量作文平时较好或者说基本合格的同学也加入了走题、跑题大军后,就带来了可怕的结局。

这就带来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文化底蕴”,什么才是“深刻有意蕴”?写现实生活难道不可以成为有文化底蕴的佳作吗,写通常意义上的时尚难道不可以写得深刻而有意蕴吗,……请看下面两篇文章的开篇:

1.早晨起床,品一杯淡淡的茶,那是东方的经典,也是西方的时尚;午后阳光下,捧一杯浓浓的咖啡,那是西方的传统,更是东方的时尚;当茶邂逅咖啡,那便诞生了世界流行的时尚——奶茶。

2.追求时尚是一种选择,懂得时尚是一种本领,而品味时尚就是一种艺术。

考生长期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已完全内化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因而碰到这个合适的命题时,他的思想情感、文化积淀、学识修养、语言表达便达到了自然的融合,这种开篇切题准而且快,又具备了相当的学养识见,谁说这不是具有文化底蕴的佳作?

空掉书袋,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的不等于具有文化底蕴;动辄大量引用古诗文,唐诗宋词满天飞的不等于具有文化底蕴;一落笔就是“回到古代,重复经典”的不等于具有文化底蕴;……拥抱现实,融入生活,能独具慧眼观照审视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的文化传统、现实氛围、职业风格等等,能洞若观火诗意般梳理情景理等等,就是好文章,就是有文化底蕴的佳作。

中学一线的教师们,你们的课堂引导将直接影响考生们的考场选择;书商、出版社、杂志社们,你们满分作文高分作文的推荐与出版将无形中影响考生们的平时写作训练……

二、“叠床架屋”的“泛散文化”现象是大量考生的通病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量,时尚有突然流行的时新性和流动性,有一类人集体行为的自发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因此时尚可能突然产生也可以突然消失,有的时尚也可能沉淀为经典。时尚的层出不穷与经济基础、文化习俗、文明素养紧密相关,因此时尚会因时因地因人有别。时尚与人们的好奇心有关,与审美和价值取向相关,因此时尚的变动常常标志着价值观念的更替,时尚也就有了雅俗、好坏、美丑之分。时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也可以在人际交往或某些社会行为中发生……

正因时尚在现实生活中有如此复杂的呈现状态与方式,它几乎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如今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一个动辄与国际接轨的时代,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形成的时代,还有谁不能举出三五个时尚性质的材料,还有谁不愿承认博闻强识、识多见广,还有谁不敢关注时尚的甚至是前卫的见闻,……有人说“命题对城市孩子有利,对乡村孩子不公平”,我觉得这是毫无根据的臆想。相反的是,大量罗列时尚类材料,形成“材料超市”式狂轰滥炸,形成让人厌烦之至的“叠床架屋”现象不在少数。比如有篇文章涉及的时尚类和非时尚类事物计有:走在时尚前列的牌子,如范思哲、阿玛尼、夏奈尔等;富家公子不顾人命只顾赛车;山寨产品四处流行;人民喜爱的戏剧《牡丹亭》、《西厢记》;周杰伦和宋祖英的组合演唱;《青花瓷》;《不差钱》;何占豪、陈钢的《梁祝》;网聊;小沈阳、LV包、躲猫猫、火星文……

散文化写作也是近几年来不少考生获得高分的捷径,散文的特性决定了它随意开放,可以灵活自如地表现同学们的生存思想状态,但无形中却也滋长了不少同学写作情绪浮躁、内容空泛,没有集中明确的行文意识。有人说作文就是素材的整合。果真如此简单?为什么“品味时尚”的出发点是让“90后”接触新事物较多的同学有话说,是让大家能从生活中找到共鸣的切入点,但结果却造成了普遍性的材料堆砌,似是散文化实是垃圾堆?

匆忙的时代,人们缺少的是沉下心来的静静思索,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肤浅,同学们的素材积累已经演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惯性行为。比如,一说感动,马上把“感动中国”人物记下或复印下,“感动中国”是不是感动了你,这些人物是不是真正走入了心间,是不是引发了你的情感共鸣,是不是你有了新的情感体验等等,对于这些,很多学生往往是不关注的,他们关心的是我的素材积累本已经有了多厚,已经有了多少页。这种貌似“读万卷书”在应试作文中的结局必然是两种,要么文章有列举不完的素材,要么积累了几箩筐素材但就是高考那道题的素材没有积累。

对素材进行心灵过滤与筛选,在情感体验中内化,寻找素材与心灵的契合点与共鸣处,这样的材料才是“我的”,自己的;对素材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分析与整合,在审美观照与写作实践中内化,寻找素材与情感、价值、审美、公德等的结合,寻找素材与应试角度的结合,这样的材料才是实用的,积极的,才是典型的,有说服力的。

老师们,同学们,以积极健康的敏感丰富的心灵投入到素材积累中去,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更不是为了向同学炫耀自身知识的丰富性,而是为了化为血脉,化为精气神,身心合一、凝神专注地读,忘我舍身、心无二用地看,心驰神往、含英咀华地品。

三、“按图索骥”的“死魂灵”状态是学生普遍的缺陷

想象贫乏,精神困厄,心灵枯竭,思想僵化是躲在象牙塔内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缺陷,这必然导致应试作文在观点上没有创新性,表述上没有深刻性,构思上没有独创性,记叙文在内容选材上撞车频频,而议论文又流于固定刻板的结构套路。于是,像下面两篇这样的文章(节选)就不是个别现象:

1.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时尚总是层出不穷,要想让世界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创新。某一种时尚,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会风靡起来,但是,如果不去创新,这种时尚不久将会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人们的视线。所以,我们要创新,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不断创新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品味时尚,思考时尚之所以能够成为时尚的因素,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

2.品味时尚,让各种时尚沉淀为经典。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很多都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了喜欢追逐的人们的视野,却只有很少的时尚能够沉淀下来成为经典。

不谈两段文字在逻辑上存在较大问题,只说两段文字的思路,基本是沿着“提示语”提示的方向演绎,典型的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品味。数十万应试大军,只要十分之一的人用这样的方式敷衍行文,就是一支可怕的集团军,就是阅卷老师面前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没有个性没有特色的庸文,就是老师评判的三四类文章。德国美学家莱辛说过:“对于造型艺术,表达比构思要重要;而对于语言艺术来说,构思比表达更重要。”有个聪明的考生是这样思考的(节选):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阿玛尼,时尚吧?世界顶级十大奢侈品牌之一。于是,时尚成了什么?成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

于是,我给这种买牌时尚下了个定义,时尚的本质就是绑架女人的头脑,然后索求男人的腰包。因为嘛,女人嘛,就最懂这种时尚,且最喜爱时尚盛开的两种花:一种是有钱花,一种是尽管花。

……

买牌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咱们已品出了那么一点味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咱们自己去消化了,记住,品味时尚,所谓的时尚,可以咀嚼,可以回味,但万万不可下咽,就像嚼口香糖!

这篇文章扣题紧,立意深,把提示语中抽象的概括性的“时尚”表现无不具体化为买名牌、写博客、pk台、爆炸头;而作者所拟的精彩定义,往往一语中的,又是“品味”的集中体现。文章开头让人眼前一亮,结尾让人回味久长,中间由“口”而“头”而“手”,衔接巧妙。作者出语警拔,如老吏断案;行文从容,埋草蛇灰线,见识与文采俱高人一等,故判为一类卷,满分70分。

有自己的思考,有独立的见识,有自由的想象,……这些都是文章卓异不凡、超出常人的前提。余秋雨有句话说得挺有意思:“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的自立首先是一种心态的自立。”然而,教育现状却让人忧心忡忡,难以言说。

四、“黔驴技穷”的“束手”表现是无奈的现实

“品味时尚”,这一命题,既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它倡导人们关注现实,融入生活,让学生真正关注社会,关注当下。前几年,很多考生动不动就“屈原向我们走来,李白朝我们走来……”很多考生忽略当下,埋首于故纸堆中,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因此,命题的出发点是善良的,美好的,高尚的,健康的,理想的。

然而,无奈的现实处境和功利化的读书氛围,依然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大量考生,他们体会不到“消减了绣花鞋、冒烟眉的精致与秀气,香消了胭脂的淡雅古典,时尚携着一股气势汹涌的激流,奔涌而来,势不可挡”,他们体察不到这是一个“追得上刘翔,却追不上时尚”的浪涛奔腾的时代,他们生活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般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们的知识积累贫乏到让人可怜又心酸的地步:

1.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特别搞笑的时尚人物走到了我的眼前,他就是小沈阳,他让《二人转》从民间走向了大众,……

2.我哪里知道什么时尚,我的生活里压根儿就没有时尚两个字,……

制度化生存背景的变本加厉,功利化教育的应试现状,让考生们无暇顾及街头巷尾,无暇扫视校园生活,无暇观看电影电视,他们狭窄封闭的生活圈子、紧张压抑的试卷生涯,必然导致思维不开阔,有限的资料也是来自那一次全民的盛宴——春节联欢晚会,而且记忆是如此深刻,也只有这一次似乎符合时尚这一命题,前者文章从头至尾就这么复述了一个人,类似的还有那个在春晚出名的魔术师刘谦。

甚至于有考生连这样的“时尚”生活中也没有,后者的牢骚满腹,如果能直指应试现实,倒还不愧为有感之作,遗憾的是仅仅停留在我没话说,命题老师不考虑我这个农村学子的现实,没有哪个阅卷老师相信这一点的,“时尚”的多与少是可能的状态,但有与无却是绝对的现实,因为我们的国家毕竟再也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何处穷乡僻壤没有改革的春风吹到,何况还在我们江苏境内?

还有考生前半部分是议论,谈谈觉得该说的都完了,但是字数还不够,怎么办?讲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吧。不说文体规范存在很大问题,就是该论述的不够透彻,该记叙的不够生动,是必然的。这种黔驴技穷的困窘,这种束手就擒的举动,这种坐以待毙的行为,不是一个两个考生的问题,而是较为普遍的无奈现实。

生活的贫乏也并不完全意味着写作内容的贫乏,问题是心灵的贫乏,思考的僵化,并且由此反过来加重了生活的贫乏,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互为因果。

写作实践中,即便只有一两个素材还是可以出精品与佳作,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才能写出或深刻或宏大的主题,比如还是就小沈阳而言,可以就小沈阳的成名,追根溯源,探究其背后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或者就其成名后,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人们的争论辩驳带来的思考;或者与其他名人的比照与梳理,探究其为人处世,探究其艺术人生等等,都可以达到如何永康教授而言的从一个有意思的“由头”出发,层层辨析,抽丝剥茧,深入挖掘。比如有考生这样处理:

1.两代人的时尚疏离仿佛有一光年,起码我妈的时尚在我眼里是“老掉牙”,我的时尚在妈妈眼里是“走火入魔”。

2.品味时尚,让我从“头”说起。

落脚点具体,角度小巧,以一物之微,触动人生世相大题,洋洋洒洒,不愁没话说,也不愁说不好话。

为什么“品味时尚”一出来,人们一片叫好,而我们的考生一见此题却冷汗直冒,束手无策,甚至于有考生过了多少日子,依然连连头:“写时尚真是不堪回首,不知写了些什么鬼东西!”

2008年,我在《问渠怎得清如许,应有源头活水来——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中学作文教学应突破封闭的僵化的格局,走出程式化的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生活,让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让同学们从思想深处明白,作文是灵魂的写作,是有感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技巧的修饰,不可动辄风花雪月,动辄无病呻吟。”

叶圣陶先生的谆谆教导依然在耳旁响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样的话语,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不断想起并能不断实践?

我总以为时代在前进,我们的教育自然会与时俱进,但显然,我的思想是一种教条的社会进化论,历史每跨出一步不等于都是前进。2009年暴露的所有问题在2008年同样存在,在2007年也是如此,只是在今年更触目惊心,全省作文均分大幅下降,面对这一“今年花胜去年红”,怎不让人深长思之、掷笔长叹?

标签:;  ;  ;  ;  

“时尚”的风吹响了,我们都感冒了对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的几点思考_时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