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论文_廖钦桥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论文_廖钦桥

恭城瑶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42599

摘要:加强农村村镇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村镇规划; 管理

前言

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科学的村镇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就是生产力,是村镇建设的龙头工作。只有科学地确立村镇建设的近景规划、远景规划及其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确保村镇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但目前农村规划建设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村镇规划建设常常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很多地方,村镇规划建设甚至是低效的、无序的。一个基本情况是,农村规划建设法律执行不到位,村镇规范箭理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导致了人居环境“脏、乱、差”,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1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1用地乱

在早期农村用地管理没有那么紧的情况下,各地流行的是筑巢引凤,只要有项目,就敢批、能批,造成农村用地浪费严重。国家土地宏观调控从紧后,农村在用地难、征地难的同时又出现大量违法用地。突出表现在:土地规划编制弄虚作假,为了完成农保地指标,很多地方不顾事实把山地、水域甚至是旧村庄划为农保地;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违反土地利用计划,盲目引进工业项目或扩张各种工业园,跟着开发商跑,造成耕地大量流失;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非法买卖土地或“以租代征”,农村集体土地随意出租给老板建厂房、物业,搞非农建设等现象普遍[1]。

1.2建设乱

用地乱直接带来的是建设乱。在村镇建设中,规划被束之高阁,或随意破坏,村镇基础功能布局不合理;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简陋,公共道路、供电、给水、排水、环卫等各项基础设施配置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违法建设遍地开花,各种抢建、改建、扩建以及加建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村庄建设布局凌乱、面貌杂乱。在房屋建筑形式上,形式单调、外观呆板,建设材料、工艺、质量水平也不高,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不突出。与此同时,由于无序的拆建,农村不少古民居、古祠堂、古石刻、古桥、古井等富含文化风味、文化价值的建筑被破坏,村镇越来越没有民族、地域和乡村文化特色。

1.3环境乱

农村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这种乱既与形式上村庄布局乱有关,又与农村发展无序、污染严重、环境卫生管理薄弱有关。主要表现在:农民公共环境卫生意识差,工厂布局散乱、工业污染严重等。现代农村很少再有小桥流水,参天大树,竹林小径的风景,乡村风情和乡土文化气息也逐渐流失,农村民居和农家小院的特有韵味更是稀少。

2村镇规划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技术方面

村镇建设缺乏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和规划,对村庄建设难以起到科学规范的引导作用。首先是村镇各类规划之间缺乏协调。村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三大规划之间相互矛盾,可操作性差,难以得到执行和实施;其次是新农村建设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缺少既符合实际又规划科学的宏观指导,对于新农村建设缺乏统筹考虑;最后是建筑设计缺乏引导、规范。此外乡镇普遍缺少规划建设管理人才,从事乡镇土地、规划、建设管理的人员力量单薄[2]。

2.2管理体制原因

一是在土地指标控制从严的情况下,村镇建设用地指标被挤压。每年相当有限的国土指标,要统筹用于重点项目、市政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等用途,可用于村镇建设的量很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是审批程序上,村镇建设管理政出多门,层级审批层次多、效率低。

三是村民宅基地管理缺乏引导。国家对新时期宅基地建设管理政策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对发达地区农村、城郊农村宅基地管理没有调整,也没有引导。

3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措施

3.1科学确定村庄布局与规模

一是要做好村庄布点要与环境相结合。村庄布点应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符合乡镇区域规划要求;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耕作半径合理;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此外,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滑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

二要科学预测村庄发展规模。一方面要在科学预测农村人口和村庄演化的基础上,明确村庄选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将拟保留下来规模较大的、村民整治意见比较一致的村庄,作为支持开展规划整治的重点对象;另一方面要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地区和城市规划区内的中心村及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村列入优先整治对象,统筹协调面向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因村庄自然消亡带来的投资浪费,提高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的集中度,降低村庄建设和治理的总体成本[3]。

3.2探索创新规划管理模式

1)就地整理型:对占地面积较大、人口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布局较为合理的自然村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古村落,基本保持村庄整体布局结构和农民住房现状,着重对村内的道路、供水、排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进行综合整理完善,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使村庄功能在原来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

2)撤小并大型:对区域村庄分布比较分散、村庄面积和人口规模偏小、位置偏远的自然村,按照优化村庄布局和撤小并大、化零为整的要求,集中向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大、以行政村为主体的自然村、中心村迁建,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

3)“城中村”改造型:对迄今仍存留在城镇规划建设区内的自然村落,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要求,进行规范的规划设计,集中综合整治,将其规划建设为城镇社区。

3.3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指导和管理

(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引导农房建设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从简单模仿向更加注重乡土特色转变。既要满足抗震、通风、采光、保暖、消防、安全等要求,也要适应现代农村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需要。规划建设部门要结合实际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地方特色鲜明、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加强农村技术施工人员管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2)完善功能,注重特色

住宅平面功能应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各功能空间应减少干扰,分区明确,实现“四分离”,即: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净污分离、人畜分离。应为住户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住宅立面设计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特色。外墙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色彩应与地方环境协调,体现乡土气息。

3.4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和突出乡土特色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村庄规划建设必须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建设出来的新农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承和发扬当地建筑文化传统,体现地方的个性和特色;二是对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和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物和构筑物,要悉心保护,破损的应按原貌加以整修;三是村庄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亦应加强保护,其道路走向、空间尺度、建筑形式乃至建筑小品和细部装饰,均应原貌保存和维修;四是对村庄内遗存的古树名木、林地、湿地、不得随意砍伐、更改或填挖。

结语

总的来说,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既关系到目前农民生产、生活的大事,又关系到子孙后代幸福的百年大计,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同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做好村镇规划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应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才能搞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把农民个人建房的积极性与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村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有红.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门窗.2016(05)

[2]梁孟昌.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探研[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

[3]张克雪.村镇规划研究评述及发展趋势研究[J].江西建材.2014(15)

个人简介:廖钦桥(1981—), 男, 广西贺州人,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廖钦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0

标签:;  ;  ;  ;  ;  ;  ;  ;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论文_廖钦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