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论文_朱明慧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论文_朱明慧

朱明慧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疏血通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纤溶酶原激活剂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181-02

急性脑梗死病症会出现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在梗死时间逐渐延长的过程中,其脑组织的坏死范围也会逐渐扩大,给患者的神经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1]。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较多,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是将闭塞的血管打通,然后使堵塞的血管快速回复血流畅通,从而缩小梗死的面积有效地抢救半暗带,从而有助于脑神经功能的恢复。笔者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分组治疗,来对比观察r-tPA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是我院自2010年8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计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45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2.4)岁,合并高血压患者18例,冠心病患者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6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44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2.1)岁,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状态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2-3]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脑梗死,年龄在80岁以下,发病时间<4.5h;头颅 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及脑外伤;无明显意识障碍;处于瘫痪状态的肌力≤III级。排除标准:在治疗前患者的脑梗死症状已明显得到改善;血小板计数小于60×109/L;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控制脑水肿,控制血压、血糖,调整血脂,营养脑细胞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使用疏血通6ml/d,拜阿司匹林300mg/d。观察组患者使用r-tPA(爱通立,剂量为0.9mg/kg;10%的剂量静脉推注1min;剩余90%剂量静脉滴注1h;治疗24h后行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后使用拜阿司匹林300mg/d。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⑴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⑵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mRS评分)。治疗效果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简称CSS)进行评定,有效:即NIHSS评分降低变化超过4分;无效:即NIHSS评分降低幅度≤4分;Rankin评分分为4个等级:正常:mRS在0-1之间;生活自理能力恢复:mRS为2;中度异常:mRS为3;重度异常:mRS在4-5之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的数据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的数据采用t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IHSS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轻度降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n,±]

组别 病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24小时

对照组30 15.59±4.548.67±1.54

观察组30 15.71±5.0311.59±2.51

2.2mRS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 mRS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mRS评分对比[n,±]

组别 病例数mRS评分

对照组30 3.02±1.51

观察组302.12±1.24

2.3并发症和死亡率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齿龈出血2例,泌尿道出血1例,颅内小血肿1例(3.33%),但上述患者的出血症状均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未产生严重后果。两组患者中均未有死亡病例。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总称,主要的原因是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者突然血液供应中断,造成供血部位的脑组织缺氧和缺血的情况。该病的特点是起病迅速,可以在休息或者睡眠过程中发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高峰,如果延误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又称爱通立,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其本质为糖蛋白,能过将纤溶酶进行激活编程纤溶酶,其与纤维蛋白发生结合之后活性较强。纤溶酶的主要功效是促进血块的溶解,却不会对整个凝血系统产生影响。早期溶栓治疗可以使血管再通,从而缩小梗死的面积,有效地抢救缺血半暗带,有助于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次实验中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爱通立进行静脉栓塞治疗其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明显降低,说明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缺失的改善和远期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使急性脑梗死致残率明显降低,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的患者有一定的出血率,本次实验中患者的出血症状均较轻,持续时间亦较短,未产生严重后果,提示临床上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是相对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轻,因此非常值得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立红,王苏平,彭道勇,许建平.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75例超早期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04(13):39-40.

[2]李亚梅,欧阳取平.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1(09):660-661.

[3]欧阳取平,安婷.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4,10(05):104-105.

论文作者:朱明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  ;  ;  ;  ;  ;  ;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论文_朱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