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现状调查研究_排球论文

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训基地论文,排球论文,青少年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文件]中指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抓好业余运动队伍的训练,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

为配合落实加速培养和输送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的目标,2002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首次在全国命名成立了16个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培训基地的发展运行现状如何,是国家体育总局及排球界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培训基地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及时总结培训基地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新疆奎屯市、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北京什刹海、上海市、河北省、浙江省、天津市、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15个全国首次命名成立的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少体校数据缺失)。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中文体育期刊目录,查阅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收集、整理有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

对15个培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教练员问卷共发放78份,回收78份,回收率为100%;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16份,回收15份,回收率为93.75%。

2.2.3 专家访谈

访问部分训练基地的教练员、管理人员,听取各方面对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2.2.4 数理统计

调查问卷和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运用windowsXP,EXCEL软件完成论文的数理统计及处理工作。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3.1.1 后备人才资源现状

3.1.1.1 后备人才资源库

据调查统计,全国15个培训基地目前后备运动员的总人数为615人(女子342人,男子273人)(表1)可供专业一、二线运动队的挑选和录用。

表1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生源情况一览表(n)

 基地名称

运动员 女运动 男运动

 总人数 员人数 员人数

1 新疆奎屯市文化体育局27

 14

 13

2 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41

 30

 11

3 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 19

 8

 11

4 山东省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74

 36

 38

5 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 53

 22

 31

6 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41

 14

 27

7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46

 20

 26

8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 49

 28

 21

9 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32

 16

 16

10 南京市中山东路业余体校

88

 58

 30

11 江苏省基地 19

 11

 8

12 郑州市体育场体校  39

 24

 15

13 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41

 21

 20

]4 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13

 76

15 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 33

 33

 0

 合计 615

342

273

注:教练员没有登记作“0”数据处理,下同。

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招收后备人才生源278人(女子119人,男子159人)(表2)。培训基地命名一年所招的后备人才生源占总人数的45.2%(女子34.79%,男子58.24%)。

表2 2002——2003年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招收生源情况一览表(n)

2002-女运动

男运动

基地名称

2003年生源

员人数

员人数

1 新疆奎屯市文化体育局27

1413

2 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22

157

3 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  2

0 2

4 山东省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50

2525

5 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 21

0

   21

6 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3

5

   8

7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15

6 9

8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 30

1614

9 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17

6

   11

10 南京市中山东路业余体校

28

0 28

11 江苏省基地 18

108

12 郑州市体育场体校

0

0

   0

13 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20 10

   10

14 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6

3 

 3

15 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

   9

9

0

合计

 278 119159

后备人才生源数目的显著增加,充分说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命名成立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排球后备人才资源的建设,有益于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高水平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一年增加了58.24%的人才生源。此数据表明:对青少年高水平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已引起了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高度重视。但与女子排球后备人才资源相比较,男子排球后备人才仍有11%左右的生源缺口。

3.1.1.2 后备人才年龄梯队结构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培训基地接受训练的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年龄梯队在20~7岁之间,年龄跨度13年;较集中的年龄段在18~12岁,年龄跨度6年,342名后备运动员中有285人,占女子总人数的89.34%(图1)。

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训练年龄在20~11岁之间,年龄跨度9年,较集中的年龄段也在18~12岁,273名后备运动员中有262人,占男子总人数的95.97%(图1)。

图1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后备人才年龄梯队结构分布曲线图

可以看出,培训基地现有运动员的年龄梯队结构呈现正态分布,运动员的年龄层次跨度很大,女子排球后备运动员尤为明显。7~8岁的儿童开始参加排球训练,表明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正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也说明培训基地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的排球运动人才,对有潜力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了早期的人才挖掘和培养训练的梯队工作建设,有利于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

3.1.1.3 后备人才的身高条件

当今世界排球比赛表现在网上的争夺日趋激烈,运动员不断向“大型化”发展。谁占有网上优势,谁就有可能主宰比赛以至最终取胜。“高度”是排球运动员日益突出的要求。

15个培训基地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身高在1.40~1.89m之间,1.75m以上的后备运动员197人,占女子总人数的64.38%;1.80m以上的后备运动员93人,占女子总人数的30.39%;1.85m以上的后备运动员22人,占女子总人数的7.19%(图2)。

图2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女子排球后备人身高情况直方图

18~12岁(集中年龄段)女子后备运动员的身高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女子排球后备运动员的年龄跨度有6年,但后备运动员的最高身高、平均身高的差距并不大(排除可能担任自由人的最矮身高的运动员)。此现象表明,中国女子排球后备运动员的身高条件在今后的几年中将一年比一年更占优势。

表3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女子排球后备人才身高情况一览表(m)

 18岁 17岁  16岁 15岁 14岁  13岁  12岁

最高 1.89  1.88  1.89  1.86  1.85  1.85  1.89

最矮 1.76  1.66  1.71  1.69  1.67  1.67  1.60

平均 1.808 1.787 1.794 1.772 1.767 1.767 1.728

15个培训基地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身高在1.65~2.03m之间,1.90m以上的后备运动员104人,占男子总人数的38.10%;1.95m以上的后备运动员29人,占男子总人数的10.62%;2m以上的后备运动员6人,占男子总人数的5.77%(图3)。

图3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男子排球后备人才身高情况直方图

18~12岁(集中年龄段)男子排球后备运动员的身高情况详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男子排球后备人才6年的年龄跨度,对运动员的身高条件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从13岁以下,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与同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水平相接近。显示我国男子排球后备运动员的身高发育水平比同龄女子排球后备运动员的身高发育水平迟缓,基本符合男、女生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从表4也可以看出,男子排球后备运动员的身高突增期在14~15岁的年龄段。

表4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男子排球后备人才身高情况一览表(m)

18岁 17岁  16岁 15岁  14岁 13岁  12岁

最高 2.02  2.03  1.99  1.98  1.92  1.86  1.80

最矮 1.86  1.77  1.74  1.72  1.74  1.71  1.67

平均 1.922 1.896 1.870 1.872 1.842 1.769 1.714

3.1.2 后备人才的输送情况和比赛成绩

3.1.2.1 后备人才的输送情况

培训基地的训练任务之一,是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样,后备人才的输送比例能客观反映出培训基地后备人才资源的质量。通过调查,2002-2003年度,15个培训基地有133名优秀后备人才输送到各省体工大队(专业队)、国家队及全国体育院校,输送的优秀后备运动员占培训基地最高的比例为34.48%(表5)。

表5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2002--2003年度输送后备人才情况一览表

基地名称

 输送人数(n)

所占比例(%)

1 新疆奎屯市文化体育局 12

30.77

2 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0

0

3 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

0

0

4 山东省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29

28.16

5 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

4

7.02

6 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14

25.45

7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12

20.69

8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

14

22.22

9 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

6

15.79

10 南京市中山东路业余体校0

0

11 江苏省基地

10

34.48

12 郑州市体育场体校

 6

13.33

13 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16

28.07

14 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0

0

15 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

10

23.25

合计 133

3.1.2.2 后备人才的比赛成绩

15个培训基地本着以培养学生、锻炼队伍为主,抱着以赛促练的主要目的,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各省组织的不同组别(不同年龄段)的室内排球、软式排球、沙滩排球等比赛活动,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比赛成绩(表6)。培训基地所获得的比赛成绩,表明培训基地的后备人才通过排球专业训练已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身体素质,对排球技、战术的运用已在本省乃至全国具备了较领先的水平。

3.1.3 培训基地培养后备人才的目标定位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阶段既是体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培训基地培养目标的确定将直接影响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向和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第二次择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迫切要求提高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本研究所调查的15个培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形成统一的共识是:培训基地所培养的高水平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不是只具有较高的排球竞技水平,而是具有包括思想品质、文化知识、文明习惯等方面全面提高、发展的现代运动员。

这一共识至少有两大特点:第一,确立培训基地后备人才首先必须“全面发展”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的总要求,同时,突出培训基地的“专业特长”要求,从而使“全面发展”与“专业特长”得到辩证的、和谐的统一;第二,明确了培训基地后备人才的去向定位,按“全面发展”和“专业特长”实际分层定位,人尽其才,从而达到社

表6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2002—2003年度比赛成绩一览表

男子排球比赛名次与比赛级别

女子排球比赛名次与比赛级别

新疆奎屯市文化体育局

第2名(自治区)

第2名(自沙排)

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第1名(省级)第1名(省级)

 第9名(国际)第1、2名(省沙)

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第3名(全国)第4名(全国软、沙)

第1名(全国软锦)

山东省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第1名(全国)第1名(省沙)

 第1名(省沙)第2名(省沙)

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第1名(省级)第3名(省级)

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第3名(省级甲)

 第1名(省级甲)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第4名(全国)

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第6名(全国)第9名(全国)

南京市中山东路业余体校

第1名(省甲)第1名(省甲)

 第1名(省乙)第1名(省乙)

江苏省基地

郑州市体育场体校 第1名(省甲)第1名(省甲)

 第4名(省级)第2名(省级)

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第2名(省级)第1名(省级)

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

 第1名(全国甲)

第2名(国际)

注:省沙——省青少年沙滩排球比赛;全国甲(乙)——全国青少年甲(乙)组排球比赛;

全国软锦——全国青少年软式排球锦标赛;国际——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软——软式排球比赛。

会、家长和个人的满意。

3.2 培训基地教练员队伍的构建现状

3.2.1 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3.2.1.1 年龄组合

15个培训基地现有教练员78人,其中,男教练员55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70.51%,女教练员23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29.49%。教练员的最大年龄为63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为39.58岁。40岁以下(包括40岁)的教练员41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53.25%。

3.2.1.2 教龄情况

15个培训基地教练员的最长教龄为35年;20年教龄以上的教练员26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34.67%;15年教龄以上的教练员42人,占教练总人数的56%;教练员的最短教龄为1年,平均教龄14.92年(表7)。

王刚(2000)对我国优势项目优秀教练员成材过程的时间特征的研究认为:我国优秀教练员开始从教的平均年龄为27.8岁,初次取得成绩的年龄为33.1岁,达到个人的顶峰的理论年龄为38岁左右。排球教练员取得最大成绩的年龄在41.5岁;从教后取得最大成就的年限是11.8年。因此,有理由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教练员队伍的年龄结构非常优化,正是培养运动员出成绩的最佳年龄区域。

3.2.1.3 职称、学历结构

15个培训基地78名教练员具备高级职称的有33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42.86%,中级职称28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36.36%。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教练员22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29.73%,具备大学专科学历的教练员51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68.92%(表7)。

葛春林等曾对2001年11月参加九运会排球比赛的31名教练员的学历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大学本科、专科和高中学历的教练员分别是16%、74%和10%。相比较,15个培训基地教练员的职称、学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充分表明培训基地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与专项理论水平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3.2.2 培训基地对教练员队伍的管理

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是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不断提高功效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管理的过程就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有控制的活动过程。

3.2.2.1 教学训练工作

15个培训基地每周的训练时间为5~6天(表8)。教练员根据《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的要求和后备人才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段),详细制定全年计划、阶段计划,认真制定一周及每堂课的教案,保证每堂训练课的质量与效率。

培训基地对运动员进行《排球教学训练大纲》所要求的规定考核、综合达标,结合参赛成绩、输送后备人才等情况,作为教练员教学训练效果的评定依据。

表7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教练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注:4人学历记录不清楚(大学)。

表8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运动员每天训练时间长短一览表(h)

3.2.2.2 科研工作

问卷调查得知,培训基地每年对教练员有一定的科研要求,但教练员普遍感到科研能力薄弱,缺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据调查,目前,培训基地的教练员年人均发表论文为0.23篇。科研成果对教练员晋升职称有一定的相关,但不是主要的。

3.2.2.3 学习进修

教练员自身理论水平与训练方法的高低好坏,将直接影响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与理论水平,15个培训基地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讲解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动态;对世界诸强队的技、战术分析;身体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排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方法及手段;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举办的教练员岗位培训,组织排球教研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教练员学习班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3.3 培训基地的资金投入现状

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资金问题是排球发展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相对于一线队伍来说,排球二、三线队伍的投资更是捉襟见肘。但在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下,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3.1 资金的来源

据调查,培训基地的投资主体仍然以体育主管部门为主[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省(市)级体育局]。但各类学校、运动员家庭、各类企业、社会对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正在逐步增加,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15个培训基地有9所(占60%)在基地命名一年时间进行了新的资金投入,高至30万,少至几万元不等(表9)。

3.3.1.1 有偿训练

所谓有偿训练,即由参加培训的运动员,根据参加训练的情况,交纳部分培训费或“保证金”等。

表9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资金投入、用途情况一览表

注:管理人员没有提供的数据作为“无”处理。

随着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提高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共同的事业,只有吸引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更有声势和更快地进行市场化的体育人才培养,可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避免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为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率,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训基地目前实行有偿训练的基地有2个,占所调查的13.33%。继续沿袭旧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偿训练模式为大多数,占86.67%(表10)。

3.3.1.2 社会的支持

积极依托社会,加强排球市场化运作,寻求新的较为良性的具有自我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是体育改革的方向。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利用我国女子排球队重夺世界冠军这一机会,由体育局向鞍山市委宣传部建议,决定在鞍山市发行量最大的报刊《千山晚报》上开设一个“中国排球与鞍山人”专题,既提高排球运动的知名度,也为排球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3.2 资金的用途

资金的用途大致可分为5大类:1)训练类费用(场馆建设或场馆的维修,训练器械、辅助设备的经费开支,运动员的训练补贴);2)比赛类费用(比赛经费和运动服装的开支);3)科研实验类费用(购置科研电教设备,医疗康复中心和人体健康测量中心支出等);4)继续教育类费用(教练员学习、培训费的开支);5)其他(改善伙食等)(表9)。

3.4 培训基地的办学模式

人才学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设立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学校(“体教”联合办学)的做法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竞技体育进入学校是体育教育的进步,竞技体育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体育存在,同时,竞技体育对造就现代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强调青少年的业余训练必须在广大的学校进行,认为学校知识密集、人才齐全、信息畅通,能满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双重需要,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另一方面,又可以克服专业体工队的诸多弊端,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一条必由之路。

据调查,我国15个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目前的办学模式仍然以“三集中”(集中训练、集中学习和住宿)的办学模式(80%)为主(表11)。

3.4.1 “三集中”办学

表10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有、无偿训练一览表

表11 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办学模式一览表

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特别是教育系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业绩的主要指标,因此,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难以达成共识。其次,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中、小学上课,各校放学时间的不一致,容易造成训练时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沿用“三集中”的办学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3.4.2 “体教”联合办学

为解决学生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进行“体教结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们认为,把业余体校办到普通中、小学去,实行“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体制,可以扩大业余体育训练面,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排球训练,可以提高业余训练的质量。

“体教结合”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1)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可以得到保证,易于受到家长的欢迎;2)学习和训练统一由学校协调,可以保证正常的训练,为提高训练质量提供了必要条件;3)学校专项教练员可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少年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训练上,训练质量必将大大提高;4)提高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既解决了运动员训练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为训练工作增加了活力;5)业余体校设在普通中、小学可促进和带动学校体育进一步开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4、结论与建议

4.1全国15个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一年,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完善。排球后备人才的生源数显著增长;后备人才的年龄梯队跨度大、身高条件突出。对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已引起了各培训基地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培训基地对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确定了新的培养目标。

4.2培训基地的教练员队伍是一支以男教练员为主,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年龄结构优化,具有较丰富教学训练经验的教练员队伍。

4.3培训基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是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级地方体育系统。少数培训基地正在摸索寻求新的、较为良性的具有自我发展活力的、积极依靠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4.4培训基地有多种办学模式,目前仍以“三集中”的办学模式为主。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体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少数培训基地已经在尝试较先进的“体教”联合办学模式。

标签:;  ;  ;  ;  

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现状调查研究_排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