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程油子乡中心卫生院 河北衡水 053603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并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采用针灸及自拟胃愈汤进行治疗。结果:本组60例患者治愈44例,治愈率73.3%,好转14例,好转率23.3%,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结论:中药内服并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总有效率高。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针灸
消化性溃疡临床比较常见,目前证实该病是由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导致的。中医认为该病属“胃院痛”范畴,以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为主,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以抑酸剂、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和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太理想[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并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63.3%),女22例(36.7%),男女之比1.73:1;年龄24~68岁,平均44.2岁;其中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54例;病程4个月~3年,平均1.7年。
1.2方法
①针灸疗法:针刺公孙、气海、中院、内关、胃俞、脾俞、足三里,加艾条灸,针用补法,1次/日。②中药治疗方法:自拟胃愈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方药组成:炮姜6g,生甘草10g,黄连5g,延胡索10g,半夏10g,三七6g,丹参20g,白芍10g,海螵蛸7g,白及7g,陈皮10g,木香12g,茯苓10g,土炒白术7g,党参20g,生黄芪20g。加减:胃阳虚甚者加肉桂4g、制附片10g;痞满加青皮10g、枳实10g;胃院胀满加神曲15g、山楂5g、砂仁12g。1剂/日,早晚温服。连续治疗15天。
1.3观察指标
痊愈:症状消失,如溃疡炎症;有效:患者溃疡面积明显缩小,缩小面积大于5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 数据处理
研究数据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检验法对计数资料进分析,单位取率(%),以t检验法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单位取(±s),若检测结果显示(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治愈44例,治愈率73.3%,好转14例,好转率23.3%,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所导致的,该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会出现周期性的上腹疼痛等症状,并且溃疡患者的饮食会影响其疼痛严重程度,患者在两餐之间出现溃疡疼痛的几率较高,并且疼痛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需要服用制酸药物来缓解疼痛。且由于夜间人体的胃酸含量较高,许多患者会在半夜出现腹部疼痛,患者的疼痛感觉多为灼痛、钝痛和饥饿样痛。目前临床上针对消化性溃疡多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患者容易反复发作且久治不愈。胃酸分泌过多,胃肠功能异常,感染(幽门螺杆菌),精神压力及胃粘膜损伤等均可引发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心胃气痛”及“肝胃气痛”范畴[2]。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情致、劳累及饮食密切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出现呕吐、恶心、反酸、嗳气、腹痛及腹胀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多应用解痉剂,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抑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及粘膜保护剂等。这些药物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往往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且停药易复发。采用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肝胃气滞型、脾胃虚寒型、湿热中阻型及胃阴亏虚型等),合理组方,联合诸药,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而临床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可以使用胃溃灵汤来进行对症治疗,该药物主要由半夏、黄芪和陈皮等各位中草药加水熬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和消炎止痛及中和患者胃酸等功效,使患者的胃粘膜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方剂的主要作用机理为在治疗前期使用生黄芪托里生肌,生甘草解表清热生肌,合用解毒生肌力量更强;后期用炙黄芪配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使之前的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避免疾病的复发。党参补脾气,助运化而升阳;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木香、半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止呕,与补虚药同用,共奏补而不滞之效;白芍、海螵蛸制酸收敛止痛;三七、丹参、白及、延胡索活血生肌止痛;黄连苦寒制热;炮姜温中焦脾胃而散寒,合半夏反佐以制黄连之寒。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可以使人体抵抗力增强,并且可以增强胃黏膜的自身防御功能,把有害物质挡在黏膜之外,防止其对胃壁深层造成损伤[3]。另外,还可以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与繁殖;党参还可以使得胃黏膜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及分泌释放增加,该物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方剂中的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它可以使得溃疡面局部的循环得到明显改善,对炎症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其发展,同时其也能够对溃疡面的愈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白及可以在胃的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覆盖膜,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对黏膜造成损伤。另外,其亦具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胃黏液的分泌,中和胃液中的H+;三七中的三七皂苷、黄酮苷等可以有效地清除自由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面的愈合;甘草含有三砧类皂苷,其经过水解之后产生甘草次酸,它可以中和反流的胆汁使胃黏膜免受其害;黄连可以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海螵蛸可以减轻疼痛。全方用药看似平和,但实为治病固本而设,消化性溃疡多数病程比较长,长期处在一个溃疡的病态下必虚、必瘀、必湿,这样就使得病邪更加容易入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全方标本兼治。
本组60例患者治愈44例,治愈率73.3%,好转14例,好转率23.3%,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因此,中药内服并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治愈率高,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应能.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5,32(21):4445.
[2]吕志波.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4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0(248):79-80.
[3]张信义.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4,26(160):1116-1117.
论文作者:王新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消化性溃疡论文; 患者论文; 脾胃论文; 幽门论文; 溃疡论文; 针灸论文; 疼痛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