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复句理论辨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句论文,汉语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1287(1999)04-0101-07
汉语复句理论自滥觞至今,走过了一条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被重新认识的道路。回顾汉语语法理论走过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复句问题始终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复句中的某些问题,如“单复句的划界问题”、“复句内部的分类问题”,牵涉到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大问题。说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不过分。回顾辨析汉语复句理论的发展轨迹,不仅对探讨复句理论本身的特点、规律有直接意义,而且对揭示整个汉语语法的特点、规律也有积极意义。
由于汉语复句理论与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体关系,当人们回顾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历程时,不可避免地要勾勒出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的轮廓。反过来,人们试图为汉语复句理论发展勾勒出自身的轨迹时,也不可避免地要依附整个汉语语法研究脉络的大背景。这是目前研究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的一般情况。据前者,人们得出来的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的脉络也就与整个汉语语法研究史的脉络是一致的了。即一般划分为“草创、模仿”(1898-1937年)、“探索、革新”(1938-1949年)和“发展、繁荣”(1949年-现在)三个时期。(见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第3页)据后者, 人们为汉语复句理论发展勾勒的脉络是:草创时期(1898-1929年)、初兴时期(1929-1949年)、定型时期(1949-1965年)、繁荣时期(1979-1986年)。(见林立《现代汉语复句研究概观》,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第179页)
目前的这两种对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的分期描述,客观地说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前者没能为汉语复句理论的发展作出独立的描述,不能深入反映出汉语复句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后者的分期也明显地依附整个语法理论的发展分期,甚至是以社会政治背景为分期依据。就是在“草创”和“初兴”两时期的划分处,也看不出有机的、必然的依据。这种划分,同样未能勾勒出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的实际面貌,未能反映出复句理论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我们认为:(一)深入细致地描述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的客观脉络,清晰地把握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的真实面目,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对于深入掌握汉语复句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建立起切实符合汉语特点的复句理论体系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深入把握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特点和规律,从理论上、方法上促进其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二)要客观地描述汉语复句理论的发展脉络,必须以其自身的发展面貌、特点为依据,必须全面而又相对独立地研究复句理论所走过的历程。为此,就要从汉语复句理论自身的发展演变出发,从它自身显示出来的阶段性的特点出发来研究。而不能以一般概特殊,掩盖了它的发展演变的真实面目。
(三)要客观地得出汉语复句理论的发展线索,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特点,必须全面地掌握汉语复句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从理论原著中去分析挖掘它的发展演变历程。
本文基于以上的认识,试图在从汉语复句理论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分析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而描写出一个切合实际的汉语复句理论发展脉络上做些尝试工作。
首先,我们选出在汉语复句理论发展进程中有较大影响的论著,将这些论著中的复句理论体系,包括术语的使用、定义内涵的界定、外延范围的大小、分类标准及分类体系作一番类分比较的研究,弄清汉语复句理论演进的概貌。列出比较表如下:
部分汉语语法论著中复句理论比较表
年 比较项目 术语使用
代 体系情况
"复句""分句"分类
论著
1998 马建忠
(与读相联之句) (读)句排句、叠句、
《马氏文通》 舍读独立之句两商、反正
之句
1904 严复
简句(子 合沓句、包
《英文汉诂》
繁句 句、母句 孕句
)
1920 刘复主从复句、
《中国文法通
复句 子句(端 衡分复句
论》 句、加句、
主句、衡
句)
1924 黎锦熙 包孕句等立
《新著国语文
复句单句
句主从句
法》
1942 何容
《中国文法论
复句
》
1942 吕叔湘 离合·背向、
《中国文法要
繁句词结
异同·高下等
略》
1944 王力等立句、主从
《中国语法理 复合句
句子形式
句
论》
1948 高名凯
并列复合句、
《汉语语法论 复合句句子(子主从复合句
》 句)
1951 吕叔湘、朱德熙并行、进一
《语法修辞讲话复合句 分句 步等
》
1952- 丁声树等 句子(分
并列句偏
1953 《语法讲话》
复合句句)
正句
1955 黎锦熙、刘世儒分句(主
等立复句、
《中国语法教材》复句句、从句) 主从复句
1956 《暂拟汉语教学单句(分
联合复句、
语法系统》 复句单)
偏正复句
1962 胡裕树
《现代汉语》复句分句同上
1980 黄伯荣、廖序东分句(单 同上
《现代汉语》复句句形式)
1984 《中学教学语法分句(单并列关系、
系统提要(试用)》复句句)复句、承接
关系复句等
1991 邢福义分句(单分句(单句
《现代汉语》复句句形式、
因果性复句
复句形式) 、列举性复
句、转折性
复句
年 比较项目 定义内容
代 体系情况 内涵 处延
论著
1989 马建忠(句与读相联者)句与(包孕句、主从复句)
《马氏文通》*句自相联属
主要指等立句
1904 严复
数简句积叠排比或句 包括一般所指等立、
《英文汉诂》 中函子句 从、包孕复句
1920 刘复
提出"对内与对外" 同上
《中国文法通 的标准
论》
1924 黎锦熙 两个以上的单句同上
《新著国语文
法》
1942 何容
反对用单句说明复句反对包孕句归为复句
《中国文法论
》
1942 吕叔湘 含两个或更多词结;包孕句称为"狭义的
《中国文法要 有语音停顿繁句"
略》
1944 王力
能使语音停顿隔开;不包括包孕句
《中国语法理 复句可意合
论》
1948 高名凯 几个句子连成一气,
同上
《汉语语法论 彼此呼应
》
1951 吕叔湘、朱德熙 分句音意思密切关联同上.明确宣布"狭
《语法修辞讲语 义繁句"为单句
》
1952- 丁声树等
几个在意思上有关系同上
1953 《语法讲话》
的句子组成
1955 黎锦熙、刘世儒 句子间有逻辑关系; 同上
《中国语法教材》 使用连词;意义容
量巨大.
1956 《暂拟汉语教学 几个单句连合,不互 同上,同时提出复句
语法系统》
作成分紧缩在结构上属单句
1962 胡裕树 分句间有联系,通过 偏正复句的紧缩句为
《现代汉语》 语序、关联词表示 "紧缩复句"
1980 黄伯荣、廖序东 意义相关 、结构互不同上,但认为复句紧
《现代汉语》 包含
缩为复句
1984 《中学教学语法 单句直接组合或借虚"紧缩句"为一种固
系统提要(试用)》 词组合
定格式
1991 邢福义 几个分句构成,有语音
"紧缩句"为一类特
《现代汉语》 停顿
殊句子
年 比较项目 内部分类
代 体系情况 标准 系统
论著
1989 马建忠 (读之位、读之用)语义分成四式
《马氏文通》 关系
1904 严复
是否义各自主、轻重相等
分合沓、包孕两类
《英文汉诂》 ,包孕下分小类
1920 刘复
子句是否平列、是否分端
分主从、衡分两大
《中国文法通 句、加句 类
论》
1924 黎锦熙 连词标准、单句间是否平
分包孕、等立、主
《新著国语文 等而并列 从三大类11小类
法》
1942 何容
主张从连词看分句关系
《中国文法论
》
1942 吕叔湘 语结间的语义关系 分离合·背向等六
《中国文法要 大类,19小类
略》
1944 王力
语义关系、结构关系
分筹立、主从两大
《中国语法理 类,12小类
论》
1948 高名凯 是否地位相等,是否
分并列、主从两大
《汉语语法论 独立存在 类,9小类
》
1951 吕叔湘、朱德熙 分句主语是否相同、
直接分为并行、进
《语法修辞讲语
分句间意义关系
一步等10类
》
1952- 丁声树等
分句间的意义关系 分并列、偏正两大
1953 《语法讲话》 (成分是平等还是 类,7小类
有偏有正)
1955 黎锦熙、刘世儒 分句间的逻辑语义 分等立、主从两大
《中国语法教材》 关系 类,10小类
1956 《暂拟汉语教学 逻辑语义关系 分联合、偏正两大
语法系统》类8小类
1962 胡裕树 语义关系分(分句间 分联合、偏正两大
《现代汉语》 是否平等)、结构
类,8小类
特点
1980 黄伯荣、廖序东 意义关系是否平等 分联合、偏正两大
《现代汉语》 类,10小类
1984 《中学教学语法 分句间的逻辑意义直接分为并列、承
系统提要(试用)》 关系
接等8类
1991 邢福义 "从关系出发,用 分因果、列举、转
《现代汉语》 标志控制." 折三大类,11小类.
*《马氏文通》没有“复句”的术语, 我们只能从“句与句相联属”的阐释中肯定其“舍读独立之句”为复句,而不能肯定地说“与读相联之句”也是复句,尽管其中包括了现今复句概念的内容。
此外,我们注意到汉语复句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史实。如:
(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汉语现代语法学的兴起,汉语复句理论的建立。
(二)30年代中后期的“文法革新”,也促使了汉语复句理论的深入探讨。其中“包孕句”的归属问题,在40年代初得到了较统一的认识,这在汉语复句理论发展中是一大发展。
(三)50年代,《中国语文》发起了一场“复句问题”大讨论,涉及汉语复句理论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对现行汉语复句理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汉语复句理论领域出现了新视野、新角度、新方法研究的新兴局面,标志着汉语复句理论不断深化发展的趋势。
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是客观描述汉语复句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才能较客观地描述出独立地反映汉语复句理论发展特点的历程来。
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尝试为汉语复句理论发展所作的分期是:(一)借鉴草创期(1898-1919年);(二)参照调整期(1920-1941年);(三)质疑定型期(1942-1978年);(四)反思深化期(1979年-现在)。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第一时期:借鉴草创期(1898-1919年)
这一时期的开始以《马氏文通》的发表为标志。这不仅因为就整个汉语语法史而言,它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之作。”(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第3页)“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书。 ”(孙玄常《汉语语法学简史》第15页)而且就汉语复句理论而言,它是最早在汉语句子分类中讨论到复句问题的,第一次把复句问题引入汉语语法理论领域。
从建立汉语复句理论,即汉语复句理论从无到有这一角度看,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是《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
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借鉴”。《马氏文通》对于西文法的借鉴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马建忠《马氏文通》第15页)《英文汉诂》对英文法的借鉴就更明显了,仅从书名就一望可知。作者就是想借用英文法来解释中文文法现象。
这种在西文法的启迪下来建立汉语的语法系统的思想,在其关涉到汉语复句理论上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下烙印。当然,严格地说,两者对借鉴的处理方法却是不同的。《马氏文通》是受到西文法的启迪,然而没有照搬,在复句问题上并没有简单地“移中就西”,相反,而是充分关照到了中国传统“句法”观,把复句理论问题与传统的句读、虚词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论述,其试图建立起体现汉语特点的句法体系的用心是明显可见的。而《英文汉诂》则不同,尽管在借鉴中也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如将“合沓”“包孕”句合称“繁句”。但其对句子的分类可以说完全是比附英语语法书的,模仿的痕迹明显得多。这从两者的句子系统所用术语与英文法术语的比较就可以看出。
英文法:
┌simple sentence 简单句
sentence(句)〈compound sentence 并列句
└complex sentence 复合句
《马氏文通》:
┌不需读者
│
┌排句、叠句
句〈舍读独立者〈
│
└两商、反正之句
│ ┌读用如名字
└与读相联者〈读用如静字
└读用如状字
《英文汉诂》:
┌ 简单句
│
│┌合沓句
句〈繁句〈 ┌实字子句
│└包孕句〈区别子句
└└疏状子句
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二就是“草创”。这不仅是说在这一时期的汉语复句理论是处于从无到有的初期,而且体现在这一时期的理论与后来的发展相比,确实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之中。《马氏文通》虽然论及汉语复句理论的实际内容,但并没有“复句”的名称,我们仅从“句与句相联属”断定所指为复句,而“与读相联者”则较笼统,无法断定所指到底是单句还是复句。《英文汉诂》虽然第一次为汉语句子勾勒了一个明确的分类系统,但同样无“复句”之名称,以“简句”与“繁句”对立,其分界内容上、标准上也不精确,完全是就英文法的句式的分类模式框定的。对汉语句式而言,这只是一种笼统的划分,没有清楚显示出汉语复句句式中的关系特点。
这个时期汉语复句理论的特点,特别是《英文汉诂》显示的特点,一直延至“五四”前的汉语语法著作中。
第二时期:参照调整期(1920-1941年)
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单句”和“复句”的概念作为一对术语正式确立使用。首先出现在王应伟《实用国语文法》(1920年)中:“凡两个以上的单句,集合起来,……这就称为复句。”同时的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也使用了“复句”的概念:“凡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句合成的文句叫作复句;不是这样的就叫作简句。”
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对草创时期的汉语复句理论进行了调整。表现之一就是“复句”术语的确立,并使之与单句(简句)对立使用。这对结束过去术语上的混沌状态,建立稳定的汉语复句理论体系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此后,凡谈到汉语复句的语法著作,就很少不使用这一对术语了。表现之二是对复句的定义内涵上的补充调整。不再只是简单地说复句是句与句的“联属”或“积叠排比”,而是从内部结构和意义多方面地探讨定义。刘复的《中国文法通论》和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1922年)都指出了单、复句在“对内与对外”构造上的区别。简句“只有对内的构造,没有对外的关系”,而复句“一壁有对内的构造,一壁又有对外的关系”。(见刘复《中国文法通论》第14页)王应伟《实用国语文法》则指出了复句表达复杂思想。此外还有人注意到了用句子成分来区别单、复句。(孙俍工《中国语法讲义》)表现之三就是在复句内部分类上作了重要的调整。不管是两分(如刘复分为主从、衡分)还是三分(如王应伟分为并列、合体、包孕;黎锦熙分为包孕、等立、主从),都已注意到了主从复句和包孕句区别,确立了“主从”(后来的“偏正”)一类复句的地位,不再象草创期那样混沌不分了。
这一时期的调整是在一种“参照”状态下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一些文法学家在20年代初就看到了中西文法的不同,对机械模仿西洋语法很反感,甚至主张推翻《马氏文通》的体系,另建汉语语法新格局。如刘复和金兆梓就明确地喊出了“革新”的口号。到30年代后期形成了文法革新大讨论。但是,这一时期的汉语语法论著却并没有将这一愿望形成事实。他们的代表作没有建立起新的语法体系,仍然没有脱离模仿西文法的窠臼。这种情况表现在汉语复句理论上,就是针对“用西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参照西文法进行调整。表现了更为明显的模仿痕迹:甚至模仿了《文通》时期所没有模仿的一些地方。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推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作为语法著作它影响极大,在汉语复句理论上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它分专章分别论述了包孕复句、等立复句和主从复句,不仅术语完备,定义、分类明确,而且还特别注重连词在复句中的作用,作了深入的论述。
这一时期在汉语复句理论发展史上的功绩就是在参照西文法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作了一些探讨和调整,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深入探讨作了准备。
第三时期:质疑定型期(1942-1978年)
这一时期开始的主要标志就是将包孕句从复句中分离出去,奠定了汉语复句内部两分法的模式和地位。显示这一标志的是何容1942年发表的《中国文法论》。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对原有的汉语复句理论体系全面地总结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改进而逐渐使汉语复句理论体系定型。质疑促进定型,定型体现质疑的成果。应该说此阶段中较有影响的语法著作都体现了“质疑中建树”的特点,但为叙述方便,本文还是分而论之。
先看质疑方面。集中体现这一特点或是成果的是何容的《中国文法论》和1957年《中国语文》杂志上进行的“复句问题讨论”。
应该说汉语复名理论上的质疑是与整个语法界3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这个大背景分不开的。正是这场颇具影响的大讨论使整个中国语法学进入了“革新期”。但真正显示汉语复句理论问题上的“革新”气氛只得从《中国文法论》算起。
《中国文法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第一部论著,“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解放前唯一的语法学评论著作”,是“模仿语法时期的总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第65页)该书立专章讨论了复句理论问题,在全面评述前人的复句理论后,主要提出了如下方面的质疑:
一是对于盲目模仿的质疑。“我们的文法书的复句系统,虽是,或应该是,根据连词以归纳句意而立的,但是这系统的基础,却不能不说是英文法的复句系统。”“英文法里讲语句的构造,通常是把语句分为三种,就是simple,sentence,compound sentence,complex sentence。并没有和我们的‘复句’相对的名称。粗略地说,我们的单句,等立复句,主从及包孕复句,是依次和英文法这三类相对的。”(何容《中国文法论》第111页)
二是对复句的定义,即单句复句划界问题的质疑。“中国文法书也同西洋一般文法书一样,说句有单句(或称简句)复句之分;但对于复句却都没有一个总括的说明或定义,只是用单句来分别说明各种不同的复句。那么单句是什么呢?说法却也不一致。”(同上,第96页)
三是对包孕句的质疑,并明确主张包孕句应归入单句。“所谓并列复句,乃是句与句的连结;所谓包孕复句,却是句的一种特殊构造;两种复句的差别很大,其仅有的共同之点,就是皆由单句构成。要是从形式上看,把两种复句归到一起,和单句来对立,还不如把包孕句和单句归到一起,和并列复句来对立”(同上,第98页)
此外对复句与连词、等立复句与主从复句、复句与复成分等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评述和质疑,提出了不少令人思索,提请解决的问题。
事隔15年后,1957年的《中国语文》杂志集中发表了10篇关于复句问题的文章,进行了一场“单句复句问题的讨论”。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复句的分界标准问题。讨论总结评述了前人所使用的“六个标准”,(郭仲平《单句复句的划界问题》)提出了“成分划定法”作为区分单句复句的标准;(刘世儒《试论汉语单句复句的区分标准》)
二是包孕句的归属问题。提出了是单列一类还是归为单句的讨论;
三是关于语音停顿在区别单复句上的作用问题;
四是关于复句的紧缩问题。
从以上讨论的内容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次讨论是40年代的质疑讨论的继续、深入和扩展。因此,尽管相隔15年,而且经历了社会政治背景上的大变革,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它们在学术问题上的有机联系。或者说,只是因为社会因素的大变革而暂时中断或推迟了的本应继续深入下去的讨论,15年后重新接上了茬。这也就是本文认为应将它们放在一个时期讨论的原因。值得提出的是:50年代的这场讨论也因为社会政治上的因素而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中止了。
再看看“定型”方面。我们拿一些本时期影响较大的语法著作作代表。它们是40年代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5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张志公的《汉语语法常识》(1952)、语言所语法组(丁声树等)的《语法讲话》(1952-1953)、黎锦熙、刘世儒的《中国语法教材》(1953-1955)、人教出版社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1956);60年代胡裕树的《现代汉语》(1962)。我们可以在这些著作里看出汉语复句理论的“定型”的特点:一是这一时期除个别的著作在术语上使用“繁句”外,几乎一律都使用“复句”或“复合句”;二是开始用“词结”、“句子形式”、“主谓仂语”等来解说复句的内部结构;三是各个角度深入探讨单复句的划界,使许多单复句互相纠结的句式得到较明确的划分,并确立了“成分划分法”在划分单复句标准上的重要地位;四是在复句范围方面包孕句已被公认归为单句,紧缩复句则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句式,就意义看是复句,就结构看象单句;五是在复句内部分类上基本稳定呈现出两个分类系统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两分法(联合或并列、偏正或主从),另一个是以逻辑语义关系直接划分小类法。在分类标准上提出了“语法、逻辑范畴”的标准。
正是以上这些特点构成了现行汉语复句理论的基本面貌。
我们说的“定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是就现行的汉语复句理论体系而言,是基本定型了,因其影响大,在整个汉语语法体系中已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体系和位置。然而用发展的观点看这种“定型”则只是暂时的相对稳定而已。二是就这一时期的复句理论内部体系而言,也只是相对地统一而已。其内部还存在种种分歧。如单复句的划界并没有很好解决;内部分类明显成两种体系,反映出分类标准上的困惑,等等。这都说明汉语复句理论仍然处在有待深入探讨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在汉语复句理论发展史上的功绩也正在这里:在质疑中发现问题,一方面着手解决了一些问题,便汉语复句理论走入相对稳定阶段;另一方面又留下了不少未解决的问题,激发人们继续深入地探讨。
第四时期:反思深化期(1979年-)
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政治原因,导致了汉语复句理论自50年代后期开始的探讨上的寂寥,一直到70年代后期才算又真正地接上茬。然而这次间隔与上一次不同了,不仅在时间上更长一些,而且关键的是这些年正处在全世界飞速发展,各门科学都取得长足进展时期,语言学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次一经重新接上荐,就充分体现出在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质的变化,使汉语复句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展开深入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开始以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邢福义《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两文的发表为标志。前者从理论上,后者从实践中宣告了一个深入研究时期的到来。
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深化中有反思,反思中求发展。为叙述方便,我们试借用“派”这一说法来归纳这一时期的研究情况。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大略可以归纳为三“派”:一是“转进派”,二是“取消派”,三是“维持派”。
“转进派”以邢福义的《语法问题探讨集》和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代表。邢福义“是国内大胆地、理直气壮地,始终不渝地以逻辑方法来研究汉语复句的第一人。”(吴启主、李胜昔《邢福义的复句研究的研究》)他的《语法问题探讨集》收入复句研讨文章11篇,集中反映了作者用逻辑的新方法和理论研究汉语复句的成果。其中包括《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一文,从逻辑的角度论证了定名结构充当分句的句式为复句,提出了判别分句的四种方法:“直断法、减除法、添加法、替代法”。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已有较大影响。其复句部分就体现了他的新方法的研究成果。他避开单复句划分问题的纠缠,用逻辑方法直接对复句内部作深入研究。提出了“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的分类标准,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体系:因果性复句、列举性复句、转折性复句。他的这种“转进”确实“在复句领域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同上)
“取消派”以孙良明的《汉语句法分析问题》、沈开木的《单句复句区分存在的问题》、邵霭吉的《汉语复句分化瓦解说》等文章为代表。他们认为“复句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主张“按句法结构划分句型,就不存在什么单句、复句之别了。”(孙良明《汉语句法分析问题》)他们对汉语复句理论的反思是从“句型”这个更大的范畴进行的。他们的反思回溯到了汉语复句理论的源头。他们算是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认为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的“定识”之外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甚至认为《马氏文通》就是“汉语没有单、复句之分主张的先导”,只是“这一认识、这一主张后来没有受到重视、继承和发展”(孙良明《汉语没有单、复句之分主张的先导》)而已。这种反思使人深受震动,启发人们对汉语复句理论重新认识和探索。
“维持派”则以大中学的教学语法体系为代表。它们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80 )、
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1980 )和人教社语文室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1984)等。其特点就是基本维持“定型”期的汉语复句理论框架,但又有深化。如有的不再用“句子”来说明复句内部的结构,而是用“结构中心”、“句子形式”来说明;有的在分类标准上有深化,充分考虑到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标准;有的在分类体系上综合各家所论,进行了调整;有的则对紧缩复句有了深一步的论述,分出了分属单复句的格式……这些著述的研究在“维持”中有综合、有深入,使汉语复句理论同样显示出了这一时期深化发展的特点。
除上述三“派”以外,还有种种其他在方法、内容上都有深入探讨成果的论著出现。仅粗步统计,这一时期的有关汉语复句理论的论文达200多篇,专著10余部。(注:据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卷、全国报刊索引等资料综合统计得出。)
综上所述,汉语复句理论的发展,以从无到有进入草创时期;以复句术语的基本稳定进入调整时期;以复句范围的基本圈定进入定型时期;又以汉语复句理论的反思、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而进入深化发展时期。目前,人们对汉语复句理论问题的研究正处在方兴未艾的深入、广泛研究时期。
收稿日期:199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