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溃结宁治疗湿热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中药溃结宁治疗湿热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陈晓丽[1]2014年在《溃结宁灌肠治疗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总结了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和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自制中药汤剂溃结宁灌肠治疗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本课题所选病例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病人,包括门诊及住院病人。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大肠湿热型,并符合其他纳入标准。按就诊顺序遵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病变部位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2.治疗组予溃结宁灌肠加美沙拉嗪肠溶片(5—-ASA)口服,每次1g,一日3次;对照组单纯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每次1g,一日3次,总疗程为八周。3.疗程结束后,对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肠镜积分、肠镜下粘膜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肠镜积分、肠镜下粘膜愈合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灌肠加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明显优于单纯口服美沙拉嗪,其在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肠镜积分、肠镜下粘膜疗效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安全性高,充分证实了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优势及特色。

余莹[2]2010年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4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结宁穴位敷贴组)及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各30例。分别给与溃结宁穴位敷贴及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粘膜病变疗效、粘膜病理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并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L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4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腹胀等单项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粘膜病变及粘膜病理疗效相当(P>0.05)。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IL-4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3.治疗组有1例敷贴部位皮肤损害,对照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均经适当处理而好转,未影响治疗。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能提高脾肾阳虚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中医临床疗效,减轻中医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

刘喜平[3]2016年在《刘东汉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升阳清化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挖掘、整理老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并对升阳清肠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研究。以期升华和传承老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为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本研究以跟师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临证及授课记录为基础,结合老师公开出版的着作及发表的论文,参考中医各相关流派及各医家的观点,以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老师的学术渊源及学术特色、老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老师脾胃病用药规律研究及升阳清肠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等五个方面为研究内容。在第一部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中,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病因病机、证候规律、治法方药、外治疗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在第二部分学术渊源及学术特色研究中,将老师作为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的传承脉络就行了重点整理,搜集介绍了在家学传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分着作,并总结了老师中医临证的主要学术特色;在第叁部分老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研究中,采用了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结合中医传统经典理论从老师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舌脉辨证方法及脾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等方面系统整理和总结了老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在第四部分老师脾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中,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搜集并筛选了老师治疗脾胃病的199首方剂,将其录入该平台,利用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统计报表”功能,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药物频次、组方规律及新处方分析,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在第五部分升阳清化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中,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独立两样本设计均数比较的样本量估计方法,确定临床研究病例64例,平均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除去脱落病例,中药治疗组入选病例30例,西药对照组入选病例28例。对两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临床类型等方面进行基线资料的分析,确定具有可比性。其中,中药治疗组分活动期和缓解期,采用老师升阳清肠系列方剂加减序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美沙拉嗪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镜检、中医证候积分、诱导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8、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对老师的学术渊源及学术特色的研究,明确了老师八代学术传承的家学渊源,凝练出了老师“辨证论治识方证、组方用药贵精纯、疑难病症求变法、急危重证祛痰毒及内伤杂病调脾胃“的总体学术特色。在第叁部分对老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的研究表明,老师重视脾胃气化学说,倡导“脾胃阳化”的生理观,认为阳化是脾胃气化的关键,在脾胃功能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认为脾胃中焦壅滞不通之“土壅”和以肝郁为主的肝气疏泄异常之“木郁”是脾胃病病理机制的关键,并强调“土壅”为本,“木郁”为标,二者可病理互传;提出了脾胃病舌诊辨证的阴证类舌和阳证类舌,强调以其舌辨寒热,并体会到沉取关脉最能辨脾胃病之虚实,从而形成了以舌辨寒热,以脉辨虚实的辨证经验;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老师以先秦两汉儒家“用中求和”思想和传统中医脾胃学说为指导,以脾胃阳化生理观和土壅木郁病理观为基础,提出了“通调脾胃”的治疗观点。认为脾胃病的治疗,时刻都要着眼于“通调”二字,只有中焦之“通”,才能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导引食浊瘀滞下行,而“调”之方法的关键在于兼顾脾胃升与降、纳与运、燥与湿、阴与阳的平衡特性,确立相应治则治法。在具体治则治法方面,老师认为“阳虚阴盛”是西北居民的体质特征,脾阳虚弱,中气不得转运是西北居民脾胃病证的病理特征,从而确立了温运中焦,以通调脾胃的主要治法,在实际组方用药过程中老师擅用辛甘温热药物,通过辛甘温热药物的性味合化,有效调控方药作用方向的发挥,达到温运脾胃,畅通中焦的目的。同时认为脾胃病证不论肝病传脾、脾病传肝,抑或肝脾同病,均与肝失疏泄有关,肝失疏泄必然会影响气血运行及中焦畅通,而肝失疏泄的关键在于“不及”与“太过”,据此老师常从疏肝理气治疗肝郁疏泄不及所引发的脾胃气机不升或气机不升反而下陷的病证,从抑肝理气治疗肝气疏泄或升发太过,气机逆乱,犯及脾胃的病证。疏肝或抑肝理气构成了老师调肝理气以通调脾胃的又一治疗方法。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十分强调饮食有节,以食入方,药借食养的治疗理念。在第四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脾胃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表明,老师脾胃病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1.5味,整方剂量最大者178.45g,最小者96g,具有“药少而精”处方的特色;用药频次显示,占比在30%以上有半夏、当归、黄芪、甘草、香附、柴胡、茯苓、麦芽、白芍、桂枝、白术、砂仁等药物,其中半夏、当归、黄芪、甘草、柴胡、茯苓、麦芽、白芍、白术等部分高频药物具有鲜明的剂量层级,不同剂量层级中频次最高的剂量层级当属老师脾胃病中该药的核心剂量用法。对老师脾胃病处方用药频次分析及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均显示,临床上老师治疗脾胃病常用健脾祛湿化痰及疏肝理气活血类药物,这两类药物的应用都着眼于“通调”二字,是老师“土壅木郁”病理观与“通调脾胃”治疗观的重要体现。关联规则还显示,在高频次对药的构成大多由“温热”与“辛甘苦”合化而来,这些药对将辛温药物与甘温药物配伍应用,辛能发散疏利邪气,甘能健脾缓急,辛甘相合又能化阳,熔补脾、温脾与升散通利为一炉,是老师温运中焦的重要体现。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分析,挖掘的治疗脾胃病候选新处方中,大多体现“温运中焦,通调脾胃”的组方用药思路。同时本研究对方剂归经的数据挖掘也表明,老师脾胃病方剂中归肝经的药物频次达789次,仅次于归脾胃经的药物,位居第叁,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脾胃病“木郁”病理机制的认识。在第五部分,老师认为脾阳不升,湿热内壅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与缓解期的核心病机,二者存在相兼相关、主次动态变化的证候规律,据此提出升阳清化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经验。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腹泻、脓血便、腹痛的主要症状评分及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纳呆、乏力的次要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在治疗后2月,尤其在3月时对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表明,中药组在治疗后1月、2月、3月的不同时间段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同时间段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在治疗后1月、2月、3月的不同时间段的诱导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同时间段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治疗后1月、2月、3月的不同时间段的全身症状、胃肠症状、社会能力、情感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在治疗后1月、2月、3月的不同时间段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时间段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治疗后血清IL-8及TNF-α含量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血清IL-8及TNF-a含量下降明显优于与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师的学术传承脉络清晰,家学渊源深厚,学术特色鲜明;老师脾胃病倡导“脾胃阳化”的生理观、“土壅木郁“的病理观、”舌脉结合“的辨证观、”“通调脾胃”的治疗观及“药食结合”的食疗观,形成了老师脾胃病的特色学术体系;老师脾胃病组方用药倡导药少方精、重视辛甘、温热及归脾胃肝经药物的应用,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域特色;提出的升阳清化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抓住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中“脾阳不升”、“湿热内壅”在活动期与缓解期相兼相关、主次动态变化证候演化规律的关键,临床研究证实了升阳清化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诱导缓解,尤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防止复发方面疗效显着,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中IL-8及TNF-α水平有关,为探索升阳清化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初步的临床依据。

韩遵民[4]2010年在《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目前认为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多见。伴随着中国医学的发展,中国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从简单对症状的描述,到对病因病机较详尽的阐述,以及治疗方药及手段的逐渐丰富,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继承。现代中医学者在历代医家治疗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目前该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制定了对该病的诊疗指南以指导临床。同时,众多学者开始对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机理开展研究。西医对该病的确切病因目前仍然不明确,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主要和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有关系,上述因素共同参与本病的发病。本病临床除腹痛、便血等消化道表现外,还有口腔溃疡、眼病等肠道外表现。消化内镜检查对于该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对该病病因没有明确的认识,治疗上以支持治疗、抑制炎症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舒肝健脾颗粒由香附、陈皮、白术、白芍、当归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本论文观察了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病理学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药物可明显改善UC大鼠的症状,减少脓血便的次数,改善炎症细胞浸润,促进黏膜溃疡愈合。

陈昌飞[5]2010年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FN-r 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血清IFN-r含量的变化。方法:临床选取60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将所观察病例分成二组,即治疗组(溃结宁膏组)、对照组(SASP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穴位敷贴和药物内服,治疗周期为6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粘膜病变疗效、粘膜病理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清IFN-r的含量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综合疗效与SASP对照组相当(P>0.05);在粘膜病理疗效、粘膜病变改善方面,溃结宁膏组与SASP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对中医症候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对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腹胀四项单项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r含量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使血清IFN-r含量下降更大。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肠道黏膜病变,并能降低促炎因子IFN-r的含量。

林冠凯, 李保良, 费建平, 周燕, 张琪[6]2017年在《“溃结宁”灌肠联合艾迪莎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溃结宁灌肠联合艾迪莎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艾迪莎治疗,治疗组予溃结宁联合艾迪莎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SR)改善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主要临床症状疗效、肠镜下黏膜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红细胞沉降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脓血便症状疗效、肠镜下黏膜疗效、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泻、腹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溃结宁联合艾迪莎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可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高原[7]2016年在《牛兴东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健脾理肠汤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牛兴东老中医是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内蒙古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科研、管理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病。牛兴东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通过科学、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总结和继承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学习牛兴东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观察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牛兴东老中医出门诊,整理牛兴东老中医的临证医案,并建立数据库,运用AlphaMiner1.0和Mirosoft excel 2003数据软件首次对牛兴东老中医病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结合其个人笔记、讲课资料、专题访谈、论文及着作,检索对导师影响较大的中医古籍、近现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并通过独立临床实践,体会其辨治经验,完成牛兴东老中医理论渊源、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两部分内容。在门诊和病房选取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组与“美沙拉嗪肠溶片”组平行对照研究,收集数据,总结疗效进行讨论,完成临床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叁部分:包括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渊源、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以及牛兴东老中医经验方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 牛兴东老中医学术理论渊源牛兴东老中医理论渊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经典着作,具体有:①《黄帝内经》有关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理及一些基本治疗原则;②《伤寒论》保胃气思想;③《脾胃论》内伤、升降理论;④《临证指南医案》胃阴学说;另一方面来源于近、现代中医大家的着作和医案医话,具体有:董建华的通降法;张镜人调气活血思想;孔伯华的实脾法;颜正华调理脾胃观点;关幼波的气血理论;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视脾胃,擅调气血,顾护正气的学术思想。第二部分 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一)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视脾胃,擅调气血,顾护正气”叁个方面。具体包括①重视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脾胃的功能有多种,关键在纳和化、湿和燥、升和降叁个方面。②调理脾胃注重气血变化,气血是脾胃病辨证的基础,脾胃病若求因,必在气血寻;调气活血要达到调畅气血,扶正祛邪、固本清源、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③防治疾病,脾胃先行,立足脾胃,采用补益脾胃辨证施治,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处方用药顾护胃气,喜扶正与祛邪为一体,既能护胃无恋邪之弊,又可祛邪不伤正气;强调应顾护脾胃之本,治未病脾胃先行。④辨证以虚实、寒热、气血为要点,注重脾胃与肝、肾、心、肺、大肠等脏腑的关系。⑤脾胃病用药特色概括为补虚泻实,运补兼施;刚柔相济,寒温并调;善用药对。(二)疾病诊疗经验1.内外同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临床辨证为脾虚湿热型,采用经验方健脾理肠汤加局部灌肠,治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浊;寒热错杂型采用乌梅丸加减补虚泻实,调理寒热,使肾水暖、脾土和、肝木达;大肠湿热型采用白头翁汤加味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寒湿阻滞型采用阳和汤益精气,扶阳气,化寒湿,通肠络。同时牛兴东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采用口服和灌肠治疗相结合,内外同治综合治疗,可针对主要病因治本,又针对UC主要病理变化炎症、糜烂、溃疡而治标。灌肠方中,喜用一些中药护膜之品,如:象牙屑、马勃、滑石、杏仁、琥珀粉、凤凰衣、白芨等;采用灌肠治疗叁周停一周,有利于肠黏膜恢复。生活指导方面,牛兴东老中医强调注意节制饮食、调畅情志、慎适起居。2.功能性便秘的诊疗经验:采用济川煎加减治疗脏腑不和、气机不畅、叁焦气涩的便秘,建立以补为通、以补治秘法则,采用补益脏腑、通腑导滞的治疗方法;采用大黄附子汤治疗“阴结”,治以温阳散寒、·泻下冷积;自拟通便灵治疗虚实夹杂,叁焦气滞,津血不足之便秘,治以补益肺脾、滋补肝肾、清热养阴、润肠通便。3.从火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应从“火”辨证论治,关键要分清虚火、实火,实火的基本病机多为心脾两经积热,治以清泻心脾之法为要;虚火多为脾虚或肾虚,中气下陷,气虚火旺,虚火上炎而发。对于实火患者,采用心脾同治、清泻心脾法,临床多用泻黄散、清胃散、导赤散加减治疗;对于虚火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清降虚火法,临床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并配合锡类散外用解毒化腐,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加快溃疡愈合。4.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不外乎“虚”、“郁”、“瘀”、“毒”四端,临床表现为肝胃不和、脾虚瘀滞。治法上牛兴东老中医在张镜人先生益气活血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调气活血解毒法,调气包括健脾气,和胃气,疏肝气,升清气,降浊气,消滞气;活血包括活血、养血、化瘀;解毒包括化解湿浊、祛除疫毒。自拟方消痞萎胃汤治疗,疗效满意,特色突出。5.扶正化积法治疗胃息肉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胃息肉形成主要在于脾胃虚弱,浊毒内蕴,日久积渐而成,正气已衰,不可妄用攻伐之品,攻伐之品性味苦寒,易伤脾阳,于病无补,反而加重病情,一定要在健脾补虚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化浊解毒。健脾益气法既能扶正祛邪,又能阻断浊毒生成,防止息肉复发。故采用扶正化积法治疗,自拟胃息化积汤补气健脾,化浊解毒。6.头痛临床诊疗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头痛病因分为外感或内伤,临床辨证以新发、久病或虚、实为要点;治疗无论外风或内风,多用祛风之品,如川芎、羌活、防风、荆芥、藁本、天麻、钩藤、蔓荆子、菊花、白蒺藜等;据疼痛的部位不同,善用引经药、虫类药;同时注重生活调摄,未病先防。第叁部分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中医经验方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药口服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总体症状的改善、腹泻次数和脓血便、肠镜变化、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所有症状积分值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腹泻、疼痛、脓血便、倦怠乏力积分值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值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IgG、 IgA、 C3有显着改善,对照组IgG、C3有显着改善,P<0.05。结论: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具有益气健脾,清热化浊,调气和血的功效,其作用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调节免疫机制,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鹏[8]2014年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规律,分析中医症状、证素及证候类型的分布以及不同证候与疾病病情分期、严重程度、临床类型等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及临床流调两部分。1.文献研究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9年-2013年),纳入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布研究和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提取中医证候信息,采用SPSS18.0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归纳总结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2.临床流调对收治于5家课题协作医院病房及门诊的36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四诊信息、内镜病理等相关资料,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1.文献研究纳入文献共124篇,涉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749例。病例数占总比例5%以上的证型有7个,依次是湿热、肠道湿热、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肝郁脾虚和脾虚湿热。病位类证素以脾、肠、胃、肾、肝为主;病性类证素中,虚性证素以气虚、阳虚为主,实性证素以内湿、内热(实热、虚热)、血瘀、气滞、气郁为王。2.临床研究36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常见,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病情分期以活动期为主,病变范围以直肠及远段结肠受累最常见。大肠湿热证及肝郁脾虚证在活动期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缓解期,脾气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在缓解期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活动期。大肠湿热证在中度组及重度组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轻度组;脾气虚弱证及肝郁脾虚证在中度组及重度组出现频率显着低于轻度组,在重度组的出现频率显着低于中度组;脾肾阳虚证在重度组的出现频率显着低于中度组及轻度组;血瘀肠络证在重度组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大肠湿热证在初发型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而脾肾阳虚证在慢性持续型中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脾肾阳虚证及血瘀肠络证在全结肠型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直肠远段结肠型。大肠湿热证在青年组及中年组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老年组,脾肾阳虚证在老年组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青年组及中年组,脾气虚弱证及肝郁脾虚证在中年组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青年组及老年组。大肠湿热证在1年以内组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1-10年组及10年以上组,且在1-10年组显着高于10年以上组;脾肾阳虚证在10年以上组的出现频率显着高于1-10年组及1年以内组;肝郁脾虚证在1年以内组的出现频率显着低于1-10年组。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的内镜指数显着高于其他证型。内镜下分级为正常黏膜及Ⅰ级均以脾气亏虚证及肝郁脾虚证为主,Ⅱ、Ⅲ级以大肠湿热证为主,Ⅳ级以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为主。黏膜组织严重程度分级为Ⅰ、Ⅱ级以脾气虚弱证及肝郁脾虚证为主,Ⅲ级以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为主。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急迫、腹痛、腹胀、纳呆、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的症状积分在活动期显着高于缓解期;余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急迫、腹痛、腹胀、肠鸣、纳呆、肢体倦怠、神疲懒言、面色萎黄的症状积分在中度组及重度组的积分明显高于轻度组;气短、畏寒在重度组的积分显着高于轻度组;排便不爽在中度组的积分显着高于轻度组,但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泻下急迫、腹痛、腹胀、气短、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畏寒在重度组的积分显着高于中度组。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10个,初步对其证素进行专业判断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位证素为大肠、脾、胃、肝、肾,病性证素,实证证素有湿热、气滞、气郁、血瘀、痰湿,虚证证素有气虚、阳虚。进一步对这10个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显示,聚为3类,分别为大肠湿热兼肝郁脾虚证、脾阳虚兼湿热证和气虚血瘀兼大肠湿热证。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以脾、肠、胃、肾、肝为主;病性类证素中,虚证证素以气虚、阳虚为主,实证证素以内湿、内热(实热、虚热)、血瘀、气滞、气郁为主。2.活动期、初发型、直肠及远段结肠受累、青年人、病程短、黏膜损伤严重等因素与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呈正相关;缓解期、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全结肠、中、老年人、病程长、黏膜损伤较轻等因素与脾气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呈正相关。3.溃疡性结肠炎多为虚实夹杂,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且活动期个别正虚表现较缓解期更加明显,需结合舌脉、内镜表现等资料辨证分析。4.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水楠楠[9]2017年在《健脾清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健脾清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理论基础。(2)观察健脾清肠法指导下的麦纤散制剂对UC模型大鼠的作用效果,并明确健脾清肠法治疗UC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探讨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对UC古今文献的系统梳理,对其中医病名进行考证,并详尽阐述了该病的病因和病机,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基本治法。(2)实验研究:采用叁硝基苯磺酸制作UC大鼠模型,采用多种方法观察健脾清肠法指导下麦纤散制剂对UC大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其对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Bcl-2 家族的前凋亡基因(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 gene,Bax)表达的影响。结果:(1)理论研究:UC临床可归属于中医"肠澼"、"大瘕泄"、"下利"、"休息痢"、"滞下'"、"痢疾"和"肠风'"等病症范畴,其发生与脾胃虚弱、感受胎毒、外感六淫、饮食失宜和情志内伤等因素关系密切,脾虚失运是诱发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湿、热、瘀、毒蕴结积滞于大肠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健脾清肠法可通过固护大肠和祛邪安正在UC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2)实验研究:健脾清肠法指导下的麦纤散制剂能够明显改善UC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其结肠组织损伤状态(P<0.05),显着改善UC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P<0.05),对UC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通过对实验大鼠结肠黏膜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分析比较,显示出健脾清肠法指导下的麦纤散制剂能够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P<0.05)。结论:(1)健脾清肠法是UC的基本治法。(2)UC脾虚基础上湿、热、瘀、毒蕴结大肠的病机本质可能主要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失调相关。(3)健脾清肠法治疗UC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cl-2和Bax凋亡基因表达促使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

贾志新[10]2017年在《冯五金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冯五金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面谈、调研、随访等形式,较为系统的追溯了冯五金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归纳了冯五金教授诊疗脾胃病特点,阐述了其主要学术思想。主要概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基于实践,寻经问典:冯五金教授16岁开始行医,边实践边学习。遇到难治性脾胃病就求师问经,在拜见当地名师的同时,带着问题阅读《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脾胃论》等经典书籍,从大量的古代医着中寻找答案,再进行临床实践验证,总结提高。②学承诸家,不泥古人:冯五金教授在昔阳卫校、太谷卫校、北京中医学院求学过程中,除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基础知识外,得到了着名的中医学家刘渡舟、任应秋、程士德等教授的言传身教,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进一步加强。③衷中参西,扬长避短:冯五金教授走出北京中医学院回到了养育他的家乡,就职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继续从事他毕生热爱的中医事业。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发现许多脾胃病虽然属于慢性病,但常会急性发作,甚至会出现一些重症,如呕恶、吐血等。此时,冯五金教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张衷中参西,扬长避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会用一些西药紧急控制症状,缓解病情。④经验总结,理论升华:冯五金教授在几十年治疗脾胃病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再进行临床实践,并进行理论升华。通过临床总结提出了"以调为先、以通为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以防为主、以人为本"六大治疗脾胃病理念,并在实践中使大量的脾胃病患者受益。第二部分:冯五金教授临床经验总结。主要从慢性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胀、复发性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以及湿疹诊疗方法和思路进行临床经验总结。①慢性功能性便秘:冯五金教授认为,慢性功能性便秘多因脾虚、肝郁、湿滞、血瘀等因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司,使粪便停蓄难下,自拟具有润肠通便,行气导滞的便通颗粒(黑丑、火麻仁、郁李仁、瓜萎、木香、芒硝),经临症加减,临床疗效满意。②功能性腹胀:冯五金教授主张治疗关键是"以通为顺,当温阳化气;以调为基,当理脏腑",全程治疗体现"调和"二字。重在调和气血、调治脏腑、调养食居。③复发性口腔溃疡:导师提倡从虚论治,调和阴阳;从伏毒论治,祛邪为要;中西结合,标本兼顾。通过临床实践,在加速溃疡面愈合,减少复发,提高远期疗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④胃食管反流病:冯五金教授认为,因寒凝气滞,或因热炽上攻,或因胃虚不运,或因实邪阻滞,终致胃失和降而上逆。治疗时以和胃降逆为主,辅以对症治疗,擅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石膏、麦冬、半夏、党参、陈皮、木香、黄连、煅瓦楞)加减治疗可获良效。⑤湿疹:本病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病因难以确定。患者常自觉瘙痒剧烈,甚者可影响到生活、工作、学习。西医治疗多选择激素类药物,而长期大量使用此类药物常导致一些毒副作用的出现,且疗效不稳定,易反复。中医药治疗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常因起效慢而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导师认为本病为湿热之邪蕴于肌表,兼有血虚生风。治以清热利湿,养血祛风止痒,方能获效。第叁部分: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基于冯五金教授学术思想、临症经验,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文献综述,并比较性地分析了中医药治疗优势与存在问题,指出了有必要进行深入理论探讨与临床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第四部分:冯五金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特点研究。①目的:通过对导师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门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研究,探讨方证对应理论,药物配伍理论,以指导临床实践。②方法:收集冯五金教授在山西省中医院门诊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121例。通过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病情资料(发病季节、病程)、症状分布、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比较总体与两组间的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之差别,总结用药规律与组方特点。③结果:人口学资料显示,在此次研究的病例资料中,年龄分布多为30-50岁,平均42.42± 12.50。其中,益气清肠汤组平均年龄为44.10±11.87,温阳止泻汤组平均年龄为39.10±13.19。男性62例,女性59例,男女比例为1:1。其中,益气清肠汤组男性38例,女性42例;温阳止泻汤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病情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总体发病以秋冬季节发病者居多。其中,益气清肠汤组多在夏、秋季节;温阳止泻汤组以春、秋、冬季为多。总体病程(年)为2.50±4.59。其中,益气清肠汤组为2.11 ±3.99,温阳止泻汤组为2.62±3.19。在症状方面,脓血便、舌红、大便粘液、腹泻、大便次数多、腹痛、脉弦、眠差、便血、苔薄、纳差、腹胀、口干是常见症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聚类后,所有症状被聚为四类:其中脓血便、便血、脓便、脉弦、苔薄、苔白、小便频数为一类,属共有症状;急躁易怒、里急后重、神疲、心烦、头痛、眠差为一类,根据专业知识判断,此类与情志密切相关;口干、口臭、苔黄、泛酸、咽喉痛为一类,据专业知识判断应属热证;大便次数多、腹泻、乏力、腰酸、畏寒、大便艰难、肠鸣、腹胀、胃痛为一类,据专业知识判断应属寒证。大便艰难与腹泻相关,源于某些病例出现了溏结不调,同时大便艰难与肠鸣、腹胀、胃痛具有相关性;说明本病为身心疾病,其寒热属性的特征明显,且与导师寒热辨治的证候划分标准基本一致。采用贝叶斯条件概率分析导师习惯用药(党参、黄芪、制附子、续断、寄生、仙灵脾、刘寄奴、椿皮、苦参、黄柏、炒蒲黄、地榆、降香、鸡冠花)结果显示,在诸证候表现中,党参、制附子、黄芪的使用频率最高;通过软件处理,温性与热性药物所占比例达到了 61%,寒凉药物仅占28%,甘苦辛叁味所占比例达78%,且多入肝脾肾经,尤以肾经为多。其中,益气清肠汤组温热药物占46%,寒性药物仅占31%,使寒而不滞;温阳止泻汤组温阳药占55.00%。在组方药物的选择方面,两组均以补气、补阳、收敛、温里、祛风湿药为其共同组方基础,说明导师注重全程温通。④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肾阳虚为本,瘀为标的寒热虚实夹杂的身心共患疾病,在全程温通治疗理念基础上,寒热辨治更加科学合理,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溃结宁灌肠治疗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D]. 陈晓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2]. 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的影响[D]. 余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3]. 刘东汉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升阳清化法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 刘喜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4]. 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D]. 韩遵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5]. 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FN-r 含量的影响[D]. 陈昌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6]. “溃结宁”灌肠联合艾迪莎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临床研究[J]. 林冠凯, 李保良, 费建平, 周燕, 张琪. 江苏中医药. 2017

[7]. 牛兴东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健脾理肠汤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D]. 高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8].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 王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9]. 健脾清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与实验研究[D]. 水楠楠.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

[10]. 冯五金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特点研究[D]. 贾志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中药溃结宁治疗湿热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