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国近代史教育民族自豪感_中国近代史论文

如何利用中国近代史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豪感论文,民族论文,中国近代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不幸和失败的历史,但同时它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近代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两大强敌的压迫,仍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科技、革命的阶级力量等都在斗争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动力。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征服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爱国主义 民族自豪感 屈辱 内动力

一般人都这样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仅仅这样认为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还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而只讲屈辱并不能使人爱国,要想使人爱国,只有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人明白这样一个民族是任何屈辱、灾难都无法征服的,而且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内动力,不久将来必然还会走在世界的前列。本人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记之以求教方家。

一、第一步,大讲中华名族近代的屈辱,了解近代中国人民面临敌人之强大。

知耻近勇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道理。讲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不仅能使人痛定思痛,产生奋发向上的勇气,更能使人认识到近代中国人民面临敌人之强大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在黑暗中摸索是多么的艰难和伟大!所以这是爱国教育的第一步。

如何讲近代史的屈辱呢?有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中国政府和外国订立的条约共一千多个。这些条约绝大部分是不平等条约。有人说,如果按每年纪念国耻的话,差不多平均一天就要纪念三个。①但一般地说,近代史的屈辱主要是体现在几次侵华战争上,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日俄战争,因而我在讲课时便以这几次战争及战后所订条约为重点,先讲清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从中体现出每一次战争的大概情况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然后从各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重点,或侧重于清政府的愚昧腐朽,或侧重于外国侵略者的残忍强大。

比如,《第一章·鸦片战争》,我们就把重点放在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上,并增加了课外内容,目的在于向学生揭示落后就要挨打,愚昧则误国误民。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两国关系从此由战争状态转入和平状态,但是,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由于国际知识和近代外交的无知,主动提出了一些非条约内容纯属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与英国商议,在1843年的广东谈判中为英国所利用,使中国通过新签的《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又丧失了四项重大权益,即关税自主权,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军舰驻泊通商口岸权利。可以说,这些完全是统治者“自己亲手出让的权益”,“亲手做出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祸”。②对于接踵而至的英法,清政府为了阻止使团进京陛见(因美法不是朝贡国家觐见时不跪不拜),竟“两害相权取其轻”,用主权换定制,选择了签订损害中国主权和实质利益的条约这样一条道路。③美法两国兵不血刃地获得了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及战后的外交活动而得到的各项权益。所以鸦片战争后外交失败造成的损失,绝不下于军事失败。但愚昧的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把这一切当作外交的胜利来庆贺。

再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节,我则把重点放在反映外国侵略者的残忍上。1900年,英、法、日、美、俄等八个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在京津地区恣意屠杀,大肆焚烧抢劫,清政府也下令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数十万的中国人死于中外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天津积尸数里,高数尺”;④从大沽到北京被烧房屋无数,“至少当有五十万人,变成无屋可居”,⑤联军进北京继以几日的抢劫,使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⑥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因为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各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同中国反动势力逐渐勾结起来,中国人民便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强敌,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斗争更加艰难,在斗争中前进的中华民族更加伟大。这便是我大讲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目的所在。

二、第二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表明中华民族是任何屈辱、灾难都无法征服的。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是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屈辱仅是一小部分的内容,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力图使中国独立富强的种种尝试、探索才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内容。

第一,近代中国八十年中发生的五次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次大规模的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在抗击侵略过程中,社会阶级各阶层都参加进来,甚至连慈禧太后也曾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⑦

第二,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它前后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斗争矛头指向清朝统治者,并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斗争,而且在这场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中间,有的受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并表现出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倾向,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兴起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灭洋”运动,它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它虽然仍归于失败,但却通过血的教训,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已经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不打倒它,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也不可能有清除外患之时。

第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经济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失败后,民族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逐步上升。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便以“自强”为其重要口号,其实施方法,主要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即改善旧的生产力,而固守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由于洋务运动本身的局限性,洋务运动便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但洋务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运动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运动,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起点;它打开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使人们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不尽在船坚炮利”,而是中国“旧法之不足恃”,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

第四,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变法及革命——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与义和团运动同时出现的还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变法运动是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使中国富强,以挽救民族危机。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变法失败了。中国人民则在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觉醒过来,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经过百折不挠的势力,资产阶级革命派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短短80年中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和变革表明: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是永远无法征服的。

三、第三步,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表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内动力,并有着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近代中国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虽然没有中国古代的强大辉煌,却仍然艰难地向前发展着,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仍有着显著的进步。这在80年代初既为史学界所接受。“在近代中国,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曾进行过学习西方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这些尝试和势力统统失败了,但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起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⑧只不过因为教材比较偏重于政治斗争和革命运动,把这些内容忽略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开拓教材以外的内容,展示近代中国灾难深重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种种进步和发展,已成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环节。哪些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呢?

1992年,罗荣先生提出以“四大趋势”和“三种矛盾”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析框架。⑨与“四大趋势”“三种矛盾”相比,近代史教材明显地缺少“一化”“两种矛盾”,至少也是薄弱环节。“两种矛盾”即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农业——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具有世界性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东亚地区性儒教乡土文明的矛盾。“两种矛盾”斗争的结果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其作用主要反映在“一化”即现代化上,也即是指在世界变革浪潮下,追求经济增长、制度革新以及西方文化冲击引起的社会变革,特别是资本主义因素和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增长和发展。本人无力列举“一化”的方方面面,讲课中仅摆出以下几个要点,以便学生粗略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

1、政治制度的革新 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主要任务是办理外交,并经管通商、关税、办企业等事务。此机构的设立虽是应侵略者要求设立,却也适应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事渐多,需设一个专门机构的现实,改变了过去由理藩院兼管外交的落后状况,所以此机构的设立是清政权机构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其后稍有成就的便是1901——1905年的晚清新政及立宪运动,推行预备立宪,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各省成立咨议局,个别州县成立了议事会,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⑩最后彻底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还是伟大的辛亥革命。革命后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府,在中国的国土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此以后,任何违反民主的潮流要在中国恢复帝制和建立独裁统治的人和政治集团,都不能不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归于失败。

2、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关于其发展状况,现行教材、专著都或深或浅地描述了。除此之外,本人还注意用对比的方法从侧面反映它的发展。见下表。

3、思想方面的飞跃 近代80年中,中国思想发生了一次飞跃。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从单纯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思想到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种思想共存,社会政治思想的主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发展……可以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在几十年内便越过了欧洲思想发展的数百年行程。李华兴在其所著《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曾说过:“五四以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有两个最重要、最值得研究的时期,一个是它的头——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就是它的尾——近代中国八十年”。“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相比,后者是一次更巨大、更复杂、更激烈、更深刻、更迅速,并且与现代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变动,因而中国近代思想史也就显得更重要、更值得研究。”

4、军事近代化 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较早的一部分。它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起的八旗禁卫军、淮军、湘军、练军的洋枪洋炮装备和洋式操练。发展于80年代中国近代海军的创立。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的编练新军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全面推进阶段。1901——1905年新政时清政府又成立了练兵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师),并根据各省人力物力及战略地位的重要程度进行分配,并限期完成。所以中国军事近代化又是社会各方面近代化中程度最深的。但军事近代化并没有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其责任不在本身,而在于专制统治的腐朽。

5、文化教育科技的启蒙 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已经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出现了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如华蘅芳、詹天佑等。为了办理洋务的需要,清政府从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举办了一些新式学校。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就是近代中国最早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戊戌变法后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1901——1905年新政中,中小学堂开始普遍设立。这些学校为中国青少年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文化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为把中国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起了进步作用。

6、革命的阶级力量的产生壮大 19世纪4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家开始在中国经营近代企业,中国产生了第一批产业工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中国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它的集中性及与农民联系的天然性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担,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革命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

这些发展证明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动力,并预示着中国光辉的未来。

近代中国人民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绩。这一切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及强大内动力的民族,这个民族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收稿日期:1994.5.16

注释:

①彭明《屈辱·抗争·探索——谈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教学》1991年第5期。

②茅海建《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③熊志勇《从〈望厦条约〉的签订看中美外交上的一次交锋》,《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④《义和团》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7页。

⑤《义和团》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5页。

⑥《义和团》二,第316页。

⑦《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63页。

⑧胡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文史哲》1983年第3期。

⑨详见吴心伯《近代中国社会演变问题国际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

⑩寥一中《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新政”》,《历史教学》1991年第5期。

(11)(12)(17)(18)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国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第191、196、200页。

(13)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93页。

(14)根据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第870——919页的列表统计所得,中华书局,1984年。

(15)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14页。

(16)龚骏《中国新工业大纲》,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18页。(19)(20)(21)行龙《中国近代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历史教学》1989年第11期。

标签:;  ;  ;  ;  ;  ;  ;  ;  ;  ;  

如何用中国近代史教育民族自豪感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