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现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正朝着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提出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全球图书馆”等诸多大同小异或名异实同的新概念,并且这些概念逐步变成了现实。数字图书馆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拟对日渐盛行的数字图书馆加以论述。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含义和特点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20世纪90 年代继“电子图书馆”后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新名词[1], 它的概念和界说目前还不十分统一。一般来说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馆藏符号信息(文字、图形等模拟信息)数字化,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上网服务,供用户随时随地查询,使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贮存处的信息。简言之,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形式存贮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是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合而为一的信息服务系统。它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数据库管理服务系统、图书馆网络通讯系统、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也就是人们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车、路、货”)。

数字图书馆有以下特点:①利用计算机作为管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②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存贮技术;③信息的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的方式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的方式;④通过各种电子通讯手段,特别是网络系统将用户和各个分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包括国际、国内各地的信息数据库)连接起来;⑤服务以用户为中心。

数字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将全部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全部数字化,在信息存贮形式、信息组织形式、信息处理和输出形式、服务方式、信息传递速度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它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由分布式数据库组成的信息空间[2]。用户的电脑只要登录入网, 他们的查询将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数字图书馆将建立起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资源共享。1995年IITA雷斯敦数字图书馆研讨会的导向报告明确提出:“数字图书馆为NII提供关键性的信息管理技术, 为其提供主要的信息库和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在NII 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NII的核心”。在第62届IFLA 大会上首次设立了电子图书馆展厅,集中展示了信息数字化、计算机检索查询以及网上浏览的数字图书馆设备和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北京中网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通道,进入国内外图书馆的数字服务系统,浏览馆藏书目与文献资料。

2 数字图书馆构想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数字图书馆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1945年1 月美国著名的科学技术管理学家布什(V.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答复美国最高当局的信件——《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As We May Think)。 文中他首次提出将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储存、查找机制与当时刚刚问世的计算机结合起来,构思并描述了他所设想的一种Memex 装备机械化的个人文档与图书馆,即台式个人文献工作系统,能存贮他所有的书、记录及通讯的装置。这一构想的提出被视作包括今天的数字图书馆在内的图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发端,Memex被视作情报系统的前身[3]。

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是第一位指出电子计算机将能够在图书馆运作中大显身手的学者。1948年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由于科技情报资料数量急剧增长,给图书馆带来巨大压力与困难,应适当采用机器来处理资料。196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议并制订了情报传输规划(Project INTREX);同年,里克里德(J.C.R.Licklider )出版了《未来的图书馆》一书,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先进的情报系统,设想“概念搜寻”的目标将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预见了电子图书馆出现的必然。

1978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F.W.Laueanster)发表了《走向无纸的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两部著作,论述了电子图书馆的前景;1980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外借部计算机与数据通讯负责人哈利(A.J.Harley)提出了“虚拟图书馆”的概念。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伍尔夫(W.Wulf )撰写的国际合作白皮书提出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1989年吉比(M.Kibby )与伊文斯(N. H.Evans)在《网络就是图书馆》一文中指出:“理想的电子图书馆并非一个存贮一切(信息)的单个实体。它通过网络提供系列化的收藏和服务,……”[4]

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更大规模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广大的空间。研究者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操作,对数字图书馆的设想更加具体化,“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等概念纷纷问世。自1993年以来,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人们对数字图书馆、数字音频和视频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在概念上逐步倾向于使用“数字图书馆”。

1993年9月由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持、 发布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 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置于美国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核心位置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图书馆学界的研究重点转向数字图书馆。推出全球数字图书馆(Glohal Digital Library,GDL),并致力于GDL的实现。1993年初“国家世纪图书馆”60周年庆典暨“面向21世纪国家图书馆联合会”在中国台北召开,“全球图书馆(Global Library,简称GL)问世,并为与会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学家们所接受。数字图书馆在NII 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5年IITA雷斯敦数字图书馆研讨会的导向报告明确提出:“数字图书馆为NII提供关键性的信息管理技术, 为其提供主要的信息库和资源库”。“是NII的核心”。

探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是1994 年6月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召开的,题为“第一届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会”; 同年11 月, 由美国国家图书情报科学委员会(U.S. NationalCommission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主办的“第七届国际情报新技术大会”在美国的弗吉尼亚亚历山大城召开,大会对全球数字图书馆(Global Digital Library)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1995年IBM公司发出了“IBM数字化图书馆”的倡议,旨在帮助各种类型信息的拥有者,使他们的信息能在全世界的网络上传播。

西方七国集团政府级全球信息社会讨论会1995年2月25日—26 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这次讨论会被视作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将11项示范计划之一的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与数字博物馆计划等作为全球信息社会化的组成部分。1996 年5月6日在北京图书馆召开了“北京’96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研讨会”, 会议期间,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全球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现状,数字化图书馆的先进技术及发展前景,图书馆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问题。

以“全球信息存取—挑战和机遇”为主题的第一届中美图书馆全球会议在1996年IFLA大会召开前夕,于8月21日—23 日在北京图书馆举行。中美两国代表就全球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与存取,中国和美国在数字化图书馆方面的共同合作进行研讨。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62 届IFLA大会上,与会代表探讨了图书馆在迈向21世纪时面临的信息化、数字化挑战,并交流了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发展和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1996年9月3日—6 日在中国武汉大学召开的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96ISIRSD)上,与会者认为,应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21世纪将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并存互补的时代。1997年9月10—11日, 首届亚太地区数字图书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代表讨论了西太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有关问题。

数字化图书馆研究涉及图书情报、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三大领域。数字图书馆代表了图书情报事业的未来,是21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各国政府极其重视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发展,大力投入,广泛合作。

3 各国数字图书馆项目概况[5]

美国:最重视研究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当属美国。美国在1992年制定“高性能计算与通信(HPCC)”国家攻关项目中,将发展数字图书馆列入“国家级挑战”(National Challenge)。1993年9 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KPA )联合会公布了《数字图书馆倡议》(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领导、组织和资助了美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开发。美国政府的法规及许多机构,都曾赞助过数字图书馆的会议和倡议。1994年9月,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 国家宇航局(NASA )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RPA)决定投资2400万美元,进行为期4年(1994年9月—1998年8 月)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计划。拟定在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密执安大学、伊利诺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利分校和桑塔—巴巴拉分校等6所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 每一个分项目都将作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基地和数字图书馆模型建立的基地。

美国国会图书馆于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电子文献图像系统的研究,将美国文化与历史藏书中的30多万个条目存入磁盘,提供给全国各地的学校与图书馆利用。1994年10月国会图书馆馆长比林顿宣布建立一个国家数字化图书馆,计划到2000年拥有500万页数字化信息。1995年5月美国国会图书馆、保护存取委员会和14个研究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哈佛大学签订了全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协议,计划把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可能获得的数字资料提供给学者、学生、公民。备忘录草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战略方向》概述了国会图书馆的这项计划,该计划将着眼于将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制成高质量的数字图像所需的技术,到2000年将完成最重要的图书资料转化工作。该计划将耗资百万美元,不仅用于数字化操作,还将用于购买、安装及维修数字化和传输给读者所需要的设备。1995年秋,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National DigitalLibrary Program),简称NDLP。该项目在Internet 网上的正式名称为“美国的回忆(American Memory)”。计划在1996—2000年内完成。全部预算资金为6000万美元,将以数字产品形式集中美国的历史、文化收藏。美国当前主要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有G7全球信息社会项目,DLF 数字图书馆联盟、IBM数字图书馆项目。

加拿大:加拿大拟订的“The Can—Linked Initiative”计划,由联邦政府拨款,

研究图书馆领导的网络中心(regionalnetworkcenter)协调、策划国家电子出版物及数字转换计划。1986年国际图联将数据流传播(TDF )计划改名为世界数据流和远程通信( UniversalDataflow and Telecommunications)计划,简称UDT。中心设在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情报技术服务部,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图书馆界提供资源共享的实际途径促进电子数据国际和国家交换。

英国:1993年不列颠图书馆宣布了通过数字和网络技术使用户最大限度利用其收藏文献的2000年规划、政策目标,1993年6月, 该馆发出了“信息利用倡议(Initiatives for Access)”,目的在于对图书资料数字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自1995年10月起,欧洲图书馆员联盟会员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波兰、荷兰、芬兰等国家书馆,合作实验的全球网络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已在因特网上开通使用。

德国:1996年8月14日德国联邦内阁会议正式通过德国1996 至2000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目的是应用先进信息技术为全球电子图书馆服务,该计划的中心内容是建立全球电子图书馆和电子出版业。联帮科教研技部将为该计划的实施投资2亿8千6百万马克。 迄今为止政府已为信息计划投资19亿马克。

法国:在数字图像处理及存贮方面很活跃,国家图书馆数字建设规划正在实施,目前致力于100册万图书数字化工作。

日本:拟建造一个新的国会图书馆,该图书馆的目标之一即研制一套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系统。

中国:为了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我国已逐步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始实施“三金”工程,1994年以来,我国开通了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和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与因特网联接。同时,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信息网、国家医院信息网将全国主要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医疗等部门联入计算机网络,接入因特网,使全国科研、教学和信息与全球信息网络接轨,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开发工作走在前列。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与IBM公司合作, 进行数字化开发工作。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在2000年前,将创建一个数字图书馆的现实模型,馆藏文献中的25—30%实现数字化,拥有300GB的数字化馆藏。

数字图书馆在90年代处在研究、试验和建立模型的阶段,真正建立、运转与发展,将在21世纪。数字图书馆将是21世纪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

标签:;  ;  ;  ;  ;  

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