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郭亮

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郭亮

枣庄市中医医院 皮肤科 山东枣庄 27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80例对照组和80例研究组。对照组外涂酮康唑霜,并且口服维生素B610mg,4周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研究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从中医角度分为阴虚内热型、风盛血燥和湿热蕴结三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1%,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比单纯进行西药治疗效果更佳,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脂溢性皮炎;临床疗效

脂溢性皮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部位位于皮脂腺聚集丰富的皮肤上,比如腋窝、头皮、面部鼻唇沟、口周、发际、上胸、外阴等富含皮脂腺的各部位。中医将脂溢性皮炎叫做“白屑风”,发生在鼻面部的称为“油面风”[1]。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鳞屑、红斑伴随一定程度的瘙痒,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同时伴随继发感染和患处皮肤渗出液,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性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化妆品,以上原因都导致脂溢性皮炎发病率愈加升高。现在临床上常见的西医治疗脂溢性皮炎方法为给患者口服抗感染药物,同时对患处皮肤进行杀菌止痒,这种方法虽然见效较快但是复发率很高,容易导致慢性皮肤病,严重的可以波及全身皮肤。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中药制剂内外合用,无显著毒副作用,本文将对脂溢性皮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60例门诊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脂溢性皮炎。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70岁,平均年龄32.5±5.4岁;病程11d-35d。其中面部85例,头部40例,腋窝16例,上胸10例,外阴5例,肩胛部4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可查:“此证生于面上,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故该病多由风热血燥或阴伤血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致;或因湿热蕴阻肌肤而成[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方法

对照组外涂酮康唑霜,并且口服维生素B610mg,4周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研究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如下。

1.3.1湿热内蕴型主症

皮疹油腻鲜活,个别伴随皮肤破溃瘙痒,大便稀烂,小便黄赤。需利湿清热,方选利湿清热汤加减。处方:柴胡9克,土茯苓19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15克,青皮9克,白鲜皮12克,甘草6克、生地15克,薏苡仁20克,侧柏叶12克,六月雪15克。头面部皮疹加菊花12克,外阴皮疹加柴胡12克。水煎服,每日1剂[3]。

1.3.2风热血燥型主症

灰色鱼鳞屑、淡黄色油痂,有显著的瘙痒感,皮疹在冬季最严重,大便干结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弦细。需祛风止痒、凉血润燥,方选桑菊饮加减。处方:杏仁6克,夏枯草15克,连翘4.5克,生地20克,薄荷2.4克,槐花15克,桑叶7.5克,麦冬15克,菊花3克,苦梗6克,蝉蜕10克。水煎服,每日l剂[4]。

1.3.3阴虚内热型主症

暗红色皮疹,易复发,皮疹油腻微痒,大便干结,脉细数。需养阴清热,方选二至丸加味。处方:女贞子20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白芍12克,墨旱莲10克,桑葚10克。水煎服,每日l剂。研究组均治疗40d为1个疗程[5]。

1.4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皮损消失,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大于2/3,症状显著减轻。无效:皮损及主观症状无改观。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1%,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脂溢性皮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较为多发,对患者生活有很大困扰。临床上常见的西医治疗脂溢性皮炎方法为给患者口服抗感染药物,同时对患处皮肤进行杀菌止痒,这种方法虽然见效较快但是复发率很高,容易导致慢性皮肤病,严重的可以波及全身皮肤。中医认为本病源于感受风邪导致湿热内蕴,治疗该病应于利湿清热、凉血润燥入手,通过内服中药,外涂中药制剂等法,调理脏腑与肌肤。干性型脂溢性皮炎需祛风止痒、养血润燥,方选生地、赤芍,善养血;荆芥、蝉蜕可疏风清热,柴胡和白鲜皮胜湿止痒。湿性型脂溢性皮炎需清热化湿、通腑解毒,方选栀子、大黄可通腑解毒,薏苡仁清热利湿,丹皮清热活血[6]。

本文研究表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1%,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所以,中医辩证治疗该病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脂溢性皮炎的机制和基础研究有待完善,因此中医辩证治疗本病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施仲香,赵天恩.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3(6):489-491.

[2]周宝宽.脂溢性皮炎辨证论治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报,2011,13(5):103-105.

[3]周岩,孙凤兰.脂溢性皮炎反复发作病因浅析[犑].光明中医,2012,27(19):138-141.

[4]梁尚财,郑红伟.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170例[J].吉林中医药,2010,26(8):128-131.

[5]竺炯.中医辨治面部脂溢性皮炎78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1(8):781-782.

[6]朱林.中医辨治面部脂溢性皮炎7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8(11):2274-2276

论文作者:郭亮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分析论文_郭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