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校训中的教育思想论文

张謇校训中的教育思想论文

张謇校训中的教育思想

顾 奕

(南通大学,南通 226019)

摘要: 清末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各级各类学校370 余所,这些学校校训多由张謇亲拟。这些校训互相借鉴相似,有着统一的精神内核,又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形成一种融通的张謇式校训文化体系,极具南通地方标志性和溯源性。校训的背后凝聚着张謇的办学思想,反映了他对不同专业学生品格塑造的侧重点,映射了他自身的为人处世原则,同时也是他家训的精练呼应、拓展延伸。

关键词: 张謇; 校训; 青少年品格塑造; 家训

张謇无疑是清代科举状元中特殊的一位:应试二十余载,四落乡试,三落会试,可谓蹉跌艰辛,终于在1894 年(清光绪二十年)大魁天下,却毫不留恋,次年抽身官场。张謇立足家乡,以“父实业,母教育”为基本理念,兴办实业,继而创立不同层级、涉及多种门类的学校370 多所,开创我国近代私立教育之先河,也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实业遗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和他亲自筹建的各类学校相匹配的校训。从这些看似相近实则各有侧重的校训,我们可以追寻到学校创立之初创建者的办学初衷和方向,更可看出其赋予这所学校学子的期许,蕴含着严肃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本文从南通现有相关院校的校训及历史沿革入手,探讨这些校训中的思想含蕴,了解张謇的办学思想及他在青少年品格塑造方面曾经做出的努力。

1 张謇校训的办学思想

在南通,各层级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学校,大多可追溯到张謇筚路蓝缕时期,各校校训也多由张謇亲自题拟。这些校训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张謇亲自拟训并题写,如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今南通大学医学院)、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等;②张謇拟训,校长手书,如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③张謇拟训,名人手书,如南通唐闸敬孺中学(今南通市二中)[1]。20 世纪初至今,历经民国时期对私立学校的规范整顿、新中国成立后1952 年的院系调整、“文革”后的迁回重办等一系列变动,张謇创办的学校多几经分合,形成了由一个母体(源头)衍生出数个子体的教育系统。还有个别学校,不源自张謇,然位处江海之滨的南通,受极具标志性和包容性的张謇校训思想影响,也将校训设置为张謇的话语模式,以示追慕先贤,例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的校训因而互相借鉴相似,有着统一的精神内核,但又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形成一种融通的张謇式校训体系,极具南通地方标志性和历史溯源性。

1.1 以南通大学校训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校训分支——中西贯通,勤朴精进之追求

1) 南通大学:祈通中西,力求精进(1912)。2004 年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南通大学,校训由原医学院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和原工学院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统合而成,反映了新时期南通大学的光荣使命和历史传承。

对医学院提出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包含了张謇最朴实直接的期许,即贯通中医、西医之长,弘扬悬壶济世之本。1912 年3 月,医学院的前身——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之初便设立西医,学制为本科4年、预科1 年[2]5;1917 年9 月增设中医科,学制与西医科同。为沟通中西医,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在中医科加“生理”“生化”两科;在西医科加“本草药物”科,并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3]。张孝若论述“父亲对医学,认为中西医各有立脚的长处,要被彼此贯通,互助改进,才是道理”[4]325。无论是国难当头还是富强和平的新中国,医校学子都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以青春和热血努力践行“宏慈善”的崇高目标:1931 年国难当头,医科学生组织战地救护队,支援东北马占山抗日部队;1937 年南通基督医院被日军4 架飞机轰炸,在该院实习的南通学院医科6 年制本科生王道炜执行防护任务时被炸遇难;1991 年南通医学院学生组织的“社会福利院送温暖小组”被共青团江苏省委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2]7-8,38

原南通工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12 年4 月张謇创立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13 年9 月定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独立设置的纺织高等学府。1928 年学校与农、医二校合并为“私立南通大学”,成为该校纺科。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迁往上海,与其他高校相关科系合并组成“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前身)”。1978 年在南通复建“南京工学院南通分院”,先后曾用“南通工业专科学校”“南通纺织专科学校”之名。1985 年省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南通纺织工学院”,1995 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南通工学院”。张謇明确提到:“欧人之设厂,辄募我十数不识字之工人,供其指挥……由是我之继营纺织厂者……工人乃瞠目不知所对……监视者亦瞠目不知所对,则又不得不延欧人以司其命。夫如是则安足以望自树立之一日哉……下走私愿,宁惟是校所养成之人,供南通一县之用而已。”[5]130这是符合张謇一以贯之的“坚苦自立”之准则的。而“力求精进”则是对以学习先进技术、改进棉纺工艺为目的的纺织专门学校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张謇认为:“致其精焉,乃有事乎学;分而求焉,乃不得不析为科……泰西人精研化学机械学,而科学益以发明。”[5]130应该说,早期的纺校学子并没有辜负张謇的厚望,1915 年,在大生三厂的兴建过程中,纺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安装自英国订购的全部纺纱机器,摆脱了对外国人的技术依赖,实现了自力更生,降低了成本。

张謇所拟校训是“坚苦”而非“艰苦”,由上述可知,他认为无学不苦,并且期望学生,尤其是师范学生能够做到“知艰却坚”“尝苦可耐”,即虽然求学艰难,却能坚守自持;虽然治学辛苦,仍可忍耐自立。从张謇在师范所设一系列实用性极强的科目来看,如要达到学以致用、技术自立而救国,亦不得不吃苦耐劳、坚守自持。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大学校训也是“坚苦自立”,扬州大学前身的一个分支便是20 世纪50 年代院系调整合并时,苏北行署文教处委托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代办的文史专修科;1992 年江苏农学院亦合并至扬州大学,而江苏农学院前身为南通学院农科。扬州大学校歌里明确有“扬州大学,通州溯源。六校聚合,屹立苏中。坚苦自立,实学研攻”之句。

“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是相辅相成的。要富强国家,振兴民族,就要追求精准进益,而追求精准进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理念、制度不可,还要不偏废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学习西方最重要的一条是学习精准的科学方法和追求精准的科学精神。张謇对于西方先进科学的信任还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不惜“以身试险”。张孝若有如下记述:“父亲生过一个外症,德医说要治疗这症,一定要上麻药,开刀剖割……又说‘不能说一定没有危险’,父亲一听,就和德医商定……听他们剖治……等到过后人家问他为什么冒这个险,父亲回说‘我只相信科学学理的医治,危险不危险,倒还没想到’”[4]324

“忠实不欺”也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校训,可见张謇十分重视忠实不欺的品德。在《师范第十届本科毕业演说》中,张謇提到“修身之道,固多端也,即就不说谎不骗人做去即可矣。至于今日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之事,均为社会之恶习。欲得一不说谎不骗人者难矣”[5]129。可见,此处“忠实不欺”已不仅仅是上述意涵,而是针对乱世中的青少年人格形成提出了更普适的要求,即不自欺,不欺人,保持自我独立人格。

1) 自立诚信赤子心。早在1903 年赴日考察实业之初,张謇就已经奠定了学习、自强的准则和情感基调。是年5 月25 日张謇参观春帆楼时即赋诗明志:“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记取国耻却不盲目排日、仇日,而是切实考察日本实业、教育情况,聘请日本教习,大力发展① 吉泽嘉寿之丞、森田政子夫妇1903—1907年于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另有木造高俊任教于通州师范学校。 。 这正是张謇践行“祈通中西”的明证。“祈通中西”是其一贯的做事指导思想,也是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的号召和共识,只是张謇更坚定地实践了它,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重申。他有超前的开放性,他的开放性源于务实的行事作风、急切的救国愿望。张謇在其兴办实业、学校的过程中确实履行了他“以强毅之力行其志”的信条。自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刘坤一等官员裹足不前乃至相阻后的奋发激愤之举② 1902 年4 月7 日,张偕罗振玉访刘坤一(新宁),建议先办师范学校与中小学,“议上,新宁甚韪之”。一司二道(巡道、盐道)复同词以阻……张謇即于此时乃谋自立师范学校,并称“后之人知中国师范之自通州始,必不知自二道一司激成也”。 。1902 年6 月21 日,与沈(瑜庆)、范(当世)、李诸人往千佛寺实地考察,以为拟建通州师范学校。张謇等“雨后出入草中,鞋袜尽湿,遂赤足”[8]193。12 月中旬,张謇已病至咯血,仍不时住在校内照管修建工程,直至开学前一晚还与庶务一起钉牢学生宿舍门上的名牌,亲自布置厕所、厨房。张孝若曾记载“我父生平所用的花押是‘自强不息’四个字,有时简写‘自强’”,又论及“到了逆手的时候,也不向人诉苦,更不求人帮忙。有一回父亲向办事的人说:‘一个人到了危难的境遇,还是要抱定拿牙齿打落在嘴里和血吞,连手都用不着去摸肚子’”[4]310

3)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自勉自奋,祈通中西(1960)。该校始建于1960 年,从办学渊源而言,与张謇并无直接关联,该校原校训为“勤奋守纪,求实奉献”,现校训于2004 年提出。现校训初拟时即意从张謇思想中提炼,缘由有:①张謇是南通文化品牌,他将南通(通州)奠定打造为“近代第一城”并奠定了南通商业、运输、工业、农业等实业体系基础。②张謇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之先驱,首提并亲自践行“实践教育”。③张謇与中国航运教育的渊源颇深。1911 年张謇与唐文治等人创办“邮船部高等商船学堂”,是中国第一所海运航运学校,该校1912 年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为上海海事大学前身[6]。“自勉自奋”出自张謇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第四届毕业生所做的演讲词。他对毕业生寄予厚望:“诸生今后为工程急切之重点,其各自勉自奋,毋自弃。”[5]183

⑳参见[美]乌戈·马太、劳拉·纳德《西方的掠夺——当法治非法时》,苟海莹译,纪峰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225页。

1.2 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师范院校校训分支——平实自立,启发民智之期许

1)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苦自立,忠实不欺(1902)。张謇本着“民智兮国牢”的认知,于1902 年借千佛寺筹建通州师范学校,是为历史上第一所由国人私办的师范学校。故他曾骄傲宣称“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1903 年他在学校的开校演说中对创立师范学校的必然做了极为严密的逻辑推演:“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国弱望亏,其害之究竟,直中于人人之一身……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无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5]24-25亦是在这次演说中,张謇明确提出“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他叮嘱后生:“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肯理会,肯担任,自然不惮烦琐,不逞意气,成己成物,一以贯之。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学风。庶几实业教育,扩而日新,佐下走不逮,岂惟下走之幸,亦诸君之荣也。”由此可见,他不仅仅是要将“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作为师范学校之一校之训,更要扩展至整个通州。这八个字是张謇对要担负起民族振兴重任的后生的根本要求。这就不难理解整整二十年后,张謇在对南通各校学生的演说中仍然重申了师范校训,就“坚苦自立”展开申说:“古今学者之所以能成其学,何一非从艰苦中来。今之学生,每借口读书,须重兴味,或作或辍,忽彼忽此……不知兴味乃求而有得之征验,须自努力得来。不努力不能进取,不进取不能深造……古人之于学者,往往废寝忘食……非不畏苦,特苦而得多,得多而兴味浓……师范以坚苦二字为校训,亦正以此。”[5]189-190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网络上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为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不少经验和参考。因此,在旧有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建立一个适合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写作实践水平,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态度转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使英语写作教育生动有趣。

2)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忠实不欺,力求精进(1912)。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即原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4 年5 月经批准更为现名。该校历史亦可追溯至“纺织染传习所”,后改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1914 年张謇亲题校训。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纺织科迁上海,与其他相关学校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1957 年,由张謇创办的原大生一厂、大生二厂、大生三厂等纺织企业联合在南通学院纺织科旧址创建“南通纺织企业纺织专科学校”。1960 年学校由厂办改为省办,更名为“南通纺织工业学校”。1961 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8 字方针,学校停止招生。1964 年,学校复办,更名为“江苏省纺织技工学校”。1965 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南通纺织技术学校”。1979 年1 月1 日起,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南通纺织工业学校”,隶属于江苏省纺工局;1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并改名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由此可见,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原南通工学院同宗同源,只是在1957 年后走上职业教育之路。

张謇、张詧及各自夫人均重视女学。张謇曾代徐氏夫人为女师募捐,认为“学之不明,而千百年来女界乃独罹其黑暗矣。欲救其弊,唯有兴学。兴学之本,惟有师范”,虽具有一定的男女平权意识,但张謇仍未能跳出窠臼。“家政者,女子有益于世莫大之事业也。事业从学始。家政一科,多是作法,而妇德寓焉。无徒手空言而可为道德者”[5]98,这段论说点明了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即相夫教子、管理家庭。针对这一职责,才有了“服习家政,勤俭温和”之校训。“勤俭温和”是品德心性塑造,“服习家政”是技能要求。“勤勉俭朴”是张謇对于青年学生的普遍要求,不仅仅针对女性。只是如果将要担负起儿童最初教养职责的母亲能具备这一优秀品德,无疑对儿童人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深远。

第三,企业法人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是经营管理土地等农村集体资产,其目的是为全体组织成员谋求经济利益,通过改组改造其组织治理结构,可以使其成为一类符合合作制企业特征的企业法人,以适应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

2) 原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后与通师合并):服习家政,勤俭温和(1906)。该校于1905 年由张謇、张詧、陈启谦、徐联蓁筹设,1906 年3 月建成招生。初名“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分初、高两等,师范学制五年,预科一年,本科四年。首任校长为通州名流、“桐城派”姚鼐后裔范姚蕴素女士。1910 年8 月另设高小、初小两等附属小学,更名为“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12 年5 月学校归为县立,1914 年又创立学校附属幼稚园,学校以培养女子从事家事的能力和培养小学、幼稚园师资为双重目标。1943 年日伪清乡时停办,1945 年复办,更名为“苏北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58 年5 月与通师合并为“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7]38-39

2 张謇校训思想与其人生信条、家训之间的关系

2.1 人生信条的真实写照

纵观张謇一生的为人处世,“忠实不欺”当指忠于人、忠于事、忠于实,忠厚真实地做人做事,不冒进激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一分便是一分”;结合纺织专门学校的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标准,“忠实不欺”更是要求师生员工忠于科学、不奸不诈,努力学习和钻研棉纺技术、提高棉纺质量,以学促研、以研致用,以用促产。“忠实不欺”是“力求精进”的道德基础和行事准则。

目前,小麦品牌和品种都非常多样化,不同小麦对于种植条件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农户在种植小麦之前应当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以及地貌等,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最佳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应保证小麦种子的纯度。

“自立自强”是张謇最根本的信念和最强烈的诉求,他的笃实强毅也源于此,兴办教育、实业、慈善亦立足于此。他的“自立自强”是多层次的:①体现在他自己的艰苦奋斗、不畏挫折上。张謇出身农家,早年的“冒籍风波”在他心里投射的阴影是巨大的,贫穷和不得不倚傍他人并因此遭受愚弄、敲诈让他初经世事便饱受羞辱。但他一生未失农家本色,无论如何艰难,都要排除万难,无怨无尤。最明显的例子是他以强大的毅力顶住非议、资金困顿等重重阻碍,几度赴沪集股,不惜卖字筹集旅费,终使得大生纱厂得以运转为继,从他日后与刘坤一的一段貌似玩笑的对话便可看出他的决心和毅力——刘曰:“不居功,苦则既吃矣”。张对曰:“苦是自己要吃的,亦无所怨。”……刘曰:“愿闻所持之主意”。张对曰:“无他,时时作必成之心,时时作可败之计”。②体现在他对乡民和学子的期许上。譬如他主张自立,对残疾群体也不例外,这尤为可贵,因为这表明他不仅认为盲哑人群“至可悯”,更充分尊重残疾人群体的人格,充分认识并肯定残疾群体的能力和潜质。张謇致力于盲哑儿童教育,初衷是让他们“其始待人而教”,学得技艺之后可“归而不待人自养”,可以“心田手足之有用,弥补目与口之无用”[5]108,他不愿再看到“盲哑之儿童,贫则乞食,富则逸居”的社会现象,也不愿意面对“盲哑累累,教育无人”的局面却陷入“延聘西师,资重而不可时得,权且不操于我”的困境。故他于1912 年筹设盲哑师范传习所,继而创办南通盲哑学校,是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残疾人学校。③体现在他通过地方自治谋求民族自强自立。国富民强、独立自主、不依靠外人外财、不妄受他国践踏掠夺,才是张謇毕生追求之所在,也是他兴办一切实业教育背后的逻辑链条之终端:以实业之财资兴办教育,以教育之师资开启民智,以开启之智富强国家,最终实现抵外辱、救危亡、兴中华的独立自主,即所谓“世变亟矣,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智,不师胡学”。

即便筚路蓝缕,备尝艰辛,张謇始终秉持不欺人、不自欺的亲诚有信之道。他诚以待人,亦获得别人的诚心回报。1905 年10 月下旬,朝鲜仕人、诗人金泽荣携妻女从朝鲜仁川前来上海,遇到张謇,向其表示“纵不得生于中国,独不可死于中国乎?”[8]243充分体现了其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和对张謇的信任倾慕。金泽荣后带家眷投奔张謇,张謇“与叔俨谋为赁一屋于通州南,令校书于翰墨林书局,以得衣食”。后张金二人诗文相和多年,成为挚友。张孝若论述张謇待人至诚:“父亲对于忠于其职的办事人,最所敬爱,工厂中的工人、办事人,学校中的教员,凡身故必有抚恤,或对于后人有一种优厚的待遇……保坍会工程师特莱克,任职亦逾十年……有西人办事之勇,负责之专,而无西人自奉奢侈之习气,父亲很为爱重……得时疫而死,父亲亦为公葬于南山。我专使各国时,父亲特亲笔写一封信,叫我到荷兰慰问其母氏,情意拳拳。”[4]331张謇亦向孝若自述“父生平待人坦怀相与,不事机诈。人以机诈待父者,往往自败”[5]650

班长、团支部书记是班干部队伍的核心和灵魂,然后由他们来确定其他班干部的职位。这种做法适用于总体素质较高的集体。我记得有一次我带的是学校里的一个重点班,确定了团支部书记和班长,接下来的选拔都交给他们来做,因为同班一个学年,彼此了解,就算不是同班,要知道隔壁班同学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易事。他们选出的班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职,这为当年正怀孕的我减轻了不少负担。

2) 勤勤笃行老骥情。既是“以强毅之力”行其志,便不得不勤勉笃实,他个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毅、勤、朴、实。张謇的东瀛考察之旅与载振等皇亲国戚迥然不同,他紧锣密鼓地考察了幼稚园、小学、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学校等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学校,考察了玻璃厂、造币局、水源局等一系列实业。访日期间,《大阪朝日新闻》报道“其重点除教学管理外,对其建筑物、课业内容无不详细入微地考察,并仔细测量教室内椅子大小尺寸……同时还对幼儿园学童们做火车游戏和积木玩具深表兴趣,并表示返国后将创办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7]205。张謇的“实”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实干精神上,更体现在他的务实理智上,他始终抱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着手于南通模范县的建设和社会的改造。他东瀛调查抱定的宗旨是:“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村者;经验不请询已完全时者,请询未完全时者;经济不请询政府及地方官优给补助者,请询地方人民拮据自立者。”[9]正因如此,他的考察才有切实的借鉴意义。张謇的勤勉笃行亦因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紧迫感则来源于内外部的夹击:一则外患日烈(1904 年争夺东北的日俄战争于旅顺爆发,清政府宣布中立),二则自觉年事已高,所筹之事甚多,时不我待。

3)俭朴自持不忘祖。张謇出身农家,家境甚窘,直至1894 年末,日记仍有“惟贫困逼人太甚耳”的悲愤叹息。1909 年他给侄子张仁祖的诗中写道“余家世习农,辛苦耐贫贱。”张謇养长孙张炎武谈到从母亲吴端华处听说张謇最喜“腌荠烧豆瓣”,即咸菜豆瓣泥,为贫家所爱① 吴端华为张謇养次子张佑祖(字孝则)之妻,因是吴夫人道愔的侄女,故婚嫁前也常来往张宅,颇熟旧事。少时学于女工传习所,1942 年遵吴夫人遗愿,承继张謇之志,复建女工传习所,更名为“张吴女工传习所”并主持学校工作。 。 张謇寄吴夫人家书,常有叮嘱节俭持家、知足常乐等语,如:宣统元年正月“望卿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菜蔬一腥一荤已不为薄,须是将债还清,有为徐夫人造成女子学校……衣服不必多做,裁缝即可省”;民国元年九月“外间各省纷扰……能安居有饭吃有衣穿者,便是幸福。余家须一切谨慎,勤俭”[5]629。张謇力主和躬行“勤俭”不仅源于他的农家子弟的本性,也在于他认为国家落后、世道动乱、家乡贫困。落后,便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谋求发展;动乱,便要珍惜眼前安定,不挥霍不虚度;贫困,更要开源节流,以富乡民,以振乡里。这就是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意识。门生江谦在1915 年濠南别业落成时为张謇拟写贺联“有庇人广厦万间,最后乃营五亩;非举国蒸民饱食,先生何暇安居”,精确把握了张謇这一“先忧后乐”的奉献、实干精神。

2.2 家训的精练呼应

张謇老来得子,对张怡祖(孝若)倾注大量心血,寄予厚望。他曾不无忧心地表示“我仅一子,一坏即无望”。他为养次子、养幼子分别取名为“佑祖”“襄祖”② 张佑祖、张襄祖二人及家室鲜见于史。2016 年张謇嫡孙女张柔武、张謇侄孙张光武分别在其回忆录《濒濠岁华》《百年张家 张謇、张詧及其后人鳞爪》中有所记述。张謇寄张孝若的一封家书中谈到欲辑家庭相册,嘱咐他寄“亲妈妈像一片,附佑儿、襄儿像”,并表示“年老远客,与骨肉之人记念犹切也”。在笔者保存的家谱《南通张氏常乐支谱》第十六页,记有“謇字季直号啬庵,娶徐氏、吴氏,生子一,怡祖,养子二,佑祖、襄祖”。该家谱由张謇订于民国十年(1922 年)。另,张炎武系笔者外祖父。 ,皆有盼养子成材、辅佐长兄以承父愿之意。张孝若幼时,张謇作《池中金鱼》歌[10]:“风吹池方开,一群金鱼排……我投好食不须猜,和和睦睦来来来”。朗朗上口中传递“亲友、爱群”之训诫,又购买《徐霞客传》《爱国二童子传》以培养张孝若胆魄及爱国之心。张孝若12 岁时,张謇为其钟砚题铭:“砺始童,唯女从。纪元功,贞诸钟。”铭文均与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校训“爱日、爱群、爱亲、爱己”暗自契合。同年,他叮嘱儿子“每日上课外,真能有两三小时安心用功,不愁不长进。儿其自砺,成人之基在是。休息时可习已学之拳,既有益卫生,又不废学也”。慈爱之余更兼督促其“力求精进”。当发现张孝若回信非亲笔字迹,张謇痛斥:“儿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记得儿五六岁时,吃饭拿凳皆要自己做,别人做辄哭,可见儿本性是勤。现在寄父之讯尚托人写,是渐渐向懒,此大病也。儿须痛改!”可见,张謇将“勤谨”与“自立”紧密相连,严格要求。张孝若娶妻后张謇家书予吴夫人:“喜事过,家中女仆亦可酌减一二……新妇在家,汝宜为之表率,俾知处乱世处穷乡居家勤俭之法。”[5]630又,张炎武回忆,母亲曾说,一日张孝若归家,身着毛皮大衣即向父请安,张謇视若弗睹,孝若会意,换回家居棉袍再次行礼,老父才肯受拜。张謇诫曰在外办事,必要门面不得不顾,然归家须持朴素本色。

3 结语

张謇所题校训是他看重品质的总结,也是他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他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将对亲子的期许和训诫结合办校初衷进一步拓展深化的成果,凝结着他对青年学子的厚望和深爱。这些有着统一内核又各有侧重的校训构成了自成一体的南通校训文化并泽被后人,是张謇文化的重要组成。

会议听取了昆明供电局、丽江供电局、云南恒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作交流发言,公司办公室(党办、董办)、组织部(机关党办)、宣传部、监察部(纪办)、工会办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

参考文献:

[1] 詹皖.张謇与南通近代校训[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A08):1.

[2] 包志华.南通大学百年志(1912—2012)[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

[3] 马斌.张謇教育与实业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67.

[4]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重印版.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14.

[5]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 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 毛计中,丛彬彬.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校训“自勉自奋,祈通中西”内涵解读[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104-107.

[7] 王敦琴,崔荣华,徐静玉,石静,徐晓旭,等.张謇与近代新式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 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9]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6 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02.

[10] 张柔武,南通博物苑.濒濠岁华[M].扬州:广陵书社,2017:238.

School-running Thought in Zhang Jian’s School Motto

GU Yi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 Zhang Jian,an industrialist and educat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founded more than 370 schools of all kinds at all levels. While most school mottos drawn up by Zhang Jian himself are similar and have a unified spiritual core, they have their own emphasis and connotation,thereby having formed a Zhangjian-style integrated cultural system of school motto,which is traceable and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landmark in Nantong. Behind the school motto is Zhang Jian’s school-running thought,which not only reflects his emphasis on shaping the characters of teenagers of different majors,but also displays his own principles of dealing with the world. Besides,it is also a concise echo and extension of his family motto.

Key words: Zhang Jian; school motto; character building of teenagers; family motto

中图分类号: K8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425(2019)03-0022-06

DOI: 10.19315/j.issn.2096-0425.2019.03.006

收稿日期: 2019-04-26

作者简介: 顾奕(198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档案管理。

基金项目: 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资助项目“张謇办学思想与南通大学校训、校史研究——以张謇养孙张炎武为主要对象的口述史访谈”(编号2016GJ001)。

(责任编辑:胡梅)

标签:;  ;  ;  ;  ;  

张謇校训中的教育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