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_谭盼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_谭盼

——我的课改故事

谭盼

(四川省德阳中学校 德阳 618000)

今天,历史的飞轮已驶入21世纪,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靠学生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阅读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应与课堂教学衔接。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延伸和补充的作用,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放开手脚,多启发,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即使在阅读中遇到些困难也会自然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争、巧设问题、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上《奇怪的石头》这一课,我是以谈话导入: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就是问号。李四光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地质学家,这跟他小时候见过这个大石头有什么关系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了课题后,自然很想知道课文空间是怎么来写这块大石头的?这块奇怪的大石头与李四光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空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和谈话设疑,激发起了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语文学习目的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下力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毛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能有所收获。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要读的作品很多,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有些不切实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从而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1.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要大致泛泛的读;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熟读、读透,甚至背诵起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只要我们把精彩部分背诵起来,日积月累,口语能力和作文水平一定等提高。

2.怎样质疑和解疑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在教《夜晚在实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说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互帮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要紧的。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钟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钟试验田?一分钟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中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楚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片文章的脉络。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文章,在阅读中不断使学生活跃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论文作者:谭盼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_谭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