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认识进一步经营国有企业_国企论文

统一认识进一步经营国有企业_国企论文

统一认识,进一步办好国有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就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问题,结合经贸系统的实际,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来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当前形势,确定了1995年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199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根据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经贸系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认为在以下三个重要问题上,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

(一)关于抑制通货膨胀问题。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一个大问题。关于抑制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三条:一是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1995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力争把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13% 左右;二是明确提出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三是明确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重要方针。

今天与会的同志大多数都是在地方工作,身处经济工作的“前线”,对通货膨胀的危害有着切身的感受。这次通货膨胀与以前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已连续近两年时间;二是涨幅大,且月环比都是增长的,一月比一月高;三是涨价集中在农副产品,食品类在整个零售价格上涨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 左右。民以食为天,通货膨胀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低收入的群众已感觉到生活的困难,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低收入的群众。现在群众把通货膨胀问题,作为各种问题中头号关注的问题。这是一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危害很大,它会搞乱经济关系,误导资源配置,扭曲利益格局,造成社会不稳,干扰改革和发展的进行。因此,抑制通货膨胀事关全局。如果上下认识不一致,继续恶化,这就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改革开放大局,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批评了一种认识,即解决通货膨胀是中央的事,不是地方的事。同样,我们经贸系统的同志包括企业的领导同志,不能认为治理通货膨胀,只是农业、流通、金融部门的事,与工业企业无关,与经贸工作无关。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原因来讲,与企业改革不到位,企业的效益不高有关。比如,一些企业效益不高,没有能力消化价格改革增加成本,而是在提高产品价格上动脑筋,推动物价上涨;一些企业产品积压严重,占用大量资金,这样的企业一多,形成倒逼机制,迫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搞大而全、小而全,不讲效益,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风险责任制还没真正建立起来,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引发通货膨胀;一些企业约束机制不建全,不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两个低于”控制消费基金,而是滥发工资、奖金,等等。企业中的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治理通货膨胀不仅是农业、流通、金融部门的工作,也是经贸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任务。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抑制通货膨胀,国有企业负有重要责任。企业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加强经营管理,加快机制转换,努力降低成本,消化涨价因素,不能把提高经济效益的希望寄托在乱涨价上,恰恰相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精明的企业家往往是在别人涨价的时候,他不涨价,以优质低价的产品去扩张市场,占领市场。我们要把抑制通货膨胀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稳定物价、稳定市场、抑制通货膨胀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企业在生产环节上,要坚持少投入、多产出,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经营环节上,要强化市场意识,努力降低库存,减少积压,努力扩大产品销路;在发展环节上,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能盲目铺新摊子,不能搞“钓鱼”工程,坚持依靠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搞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路子;在消费环节上,要坚持“两个低于”的原则,即工资总额增长低于企业经济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努力增收节支,不能铺张浪费,不能乱发工资、奖金。

(二)关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效益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1995年乃至今后的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指导原则,即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这样几条要求:一是从1995年起,全国上下都要用很大注意力作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篇大文章;二是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三是把这方面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和考核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经济工作和经营好坏的首要标准。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最主要问题,不在于速度不高,而在于质量和效益不高。这种情况,一是反映在产品结构方面,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积压严重。最近走了些省份,有一个省的产品20%适销,50%平销,30%滞销。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存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难于提高。二是反映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的钢铁工业人均产钢是20~40吨,而国际上发达国家人均产钢是500~800吨。我国生产12亿吨原煤用了700万人,而美国生产10亿吨商品煤仅用15万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国劳动生产率是很低的。三是反映在科技进步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我们每年出口服装纺织品约150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平均每件3点几美元,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出口平均每件是80~100美元。我国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8%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家50~70% 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0%的水平。四是反映在物耗、能耗上,我国单位GNP一次能源的消耗量是美国的4倍左右,单位GNP钢的消耗量是美国的7倍左右。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所以,我们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想方设法提高“三个效益”,即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营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

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就是要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力度,合理调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就是要注重发展规模经济,继续做好大企业集团的试点工作,鼓励它们扩大经营规模,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工、技、贸、金相结合的企业集团;提高科技进步效益,就是要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强度,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总之,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看,还是从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的同志都要统一认识,真正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把这项工作作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下决心克服那种肓目追求产值、速度的倾向,走投入少、产出快、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

(三)于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把企业改革作为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是我们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而且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企业改革是1995年经贸系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对企业改革的认识问题,我觉得有几个问题要着重说下。首先有个紧迫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三组数据。一是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企业户数19.35%,职工人数57.34%,资产总额69.54%,销售收入62.32%,销售税金73.60%,利润总额54.92%。这说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目前国有企业亏损面为43.4%。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效益不高。三是1994年1~11月,我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87%,其中集体企业增长30.88%,其它经济类型增长46.46%, 而国有企业的增长率仅为5.79%。从这三组数据不难看出,一方面,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面临很大困难,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情况下,缺乏竞争能力。西方的政治家曾断言,中国经济非搞私有化不可。所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巩固。我们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认真抓紧抓好。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全党、全国的共同任务,经贸委作为牵头部门,要紧密地依靠各部门搞好协调工作。各个部门都要增强深化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为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其次是要充分认识企业改革的艰巨性。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长期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时间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要把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好。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二年不行,就搞三五年,在通过打几个战役来搞好国有企业。这都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道理很显然:一是国有企业的困难和问题积蓄日久,“冰冻三心非一日之寒”,历史性积累的问题,解决要有一个历史过程;二是现在国有企业所反映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问题,而是国民经济中各种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需要进行配套改革;三是要考虑国家、企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如实行企业破产,就要考虑到破产后职工安置、社会保障方面的承受能力。总之,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知难而进,抓紧解决,又要准备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不能企望企业改革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

第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江泽民同志对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大意义,讲了“三个关键”,即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我们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在21世纪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竞争能力。我认为,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信心,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同样是可以搞得很好的。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机制活、效益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声誉的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指导思想、途径和方法都已明确,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好深化企业改革的各项工作,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一定可以解决的,国有企业是一定可以搞好的。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199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在这方面,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相当好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15年来,企业改革经过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不同的阶段,国有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涌现了一批搞得好的大中型企业,为深化企业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深化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1994年财税、金融、外汇等五项宏观改革措施的出台和顺利实施,也为1995年的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最近一段时间,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在不久前召开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部署,这次经贸工作会议又进一步作了安排。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很好,深化企业改革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在这里我想就企业改革工作,进一步强调三个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试点不要一哄而起,也不要一刀切,而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试点工作。我们要清醒地看到,1995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而治理通货膨胀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1995年国家将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同时,当前企业间的相互拖欠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生产流通秩序不正常,一些地方财政还相当困难。这种不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大了企业改革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全面铺开企业改革的试点工作,我们力量不够,照顾不到。另一方面,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施企业破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还缺乏经验,需要进一步探索。所以,1995年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抓好试点。要切实抓好经国务院确定的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56户企业集团试点,3户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和18个城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特别是要配套抓好百户企业试点和18个城市试点。

试点就要真试,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要回避矛盾和难点,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解决试点企业的实际困难。现在国有企业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如历史包袱重,资产负债率过高,流动资金自有率过低,富余人员过多,办社会负担过重,技术装备落后,政企职责不分,投资主体责任不明,亏损面大,相互拖欠严重等。要全面地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还不具备条件,但在100家试点企业范围内应积极探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子,并力争在这些难点问题上有较大突破。比如解决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处理好国有企业历史债务和社会负担问题,解决好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李鹏同志在讲话中更明确具体地讲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明年可以选择部分城市或企业,在财政、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进行企业债务清理和重组的试点”。方向都明确了,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探索提高国有企业资产质量的具体办法,这些意见,应当成为1995年解决试点企业困难问题的工作指导原则。

企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制度创新的同时,抓紧配套改革,使企业改革与宏观改革、企业改革与其它各项配套改革、企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协调、同步进行,特别是在实行政企分开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两个方面,试点工作要力争有所突破。与百户企业试点相配套的12个规章,要尽快制订,为企业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要通过企业改革试点,实现新机制的形成和制度的创新,形成企业的自负盈亏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和推动面上的企业改革积累经验,作好准备。

(二)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有经济的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使生产要素在宏观调控的指导下,通过市场原则向效益好的企业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经建立的情况下,也还会有一些企业破产,被优势企业所兼并。为提高整个国有经济的质量,就提出一个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问题,也就是要扶植一批企业集团。衡量这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标准,一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二是重要行业的排头兵;三是有相当经济规模,是资产利税大户。请看一组500户国有工业大企业的统计数据。这500家大企业虽然只占整个国有工业企业总数的0.7%,但资产总额占37%,销售税金占46%,利润总额占63%。这说明,这500家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关键的少数,抓住这些企业,就抓住了国有经济的大头。

抓好这500~1000家重点大企业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些企业本身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在于随着这些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进一步提高,会通过资产纽带联结、带动一大批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一些劣势企业的关、停、并、转有活动空间。这样,通过这500~1000家企业的滚动发展,逐步地把整个国有经济搞好搞活。

抓好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李鹏同志多次谈到,搞好企业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产品和一个好的机制。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替代不了企业家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是抓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家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有能力,要懂得市场经济。企业家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观念的更新和事业心的加强,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也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各地要积极探索对企业厂长、经理培养和管理的办法,逐步地建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选聘、考核制度和办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三)把改制、改组、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在于搞好国有企业,在于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效益,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检验我们改革成败的标准。还是要按照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就是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衡量企业改革的成败与否。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仅在产权上作文章,而且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改造规划,把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在这里,我要进一步强调技术改造的问题。

一是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依托现有企业比新建同样的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见效快,要加大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强度。”据一篇文章反映,从1984~1994年10年间,我国技改投入1元,产出2元,创利税4~6角,与基本建设相比,投资只相当于同样规模基本建设的40%,而产出、利税比新建基本建设项目要高一倍,建设周期要短一半。燕山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改造为45万吨,产量增加15万吨,投资28亿元,用了28个月;而新建一个年产14万吨的乙烯企业,需投资60~70亿元,建设周期4~5年。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步伐,加大投资力度,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是技术改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倾斜,这是技术改造的一条重要原则。要选择一批重点企业,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支持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通过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倾斜,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双加”(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工程的实施,还要与18个城市试点和百户企业试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支持企业改革的深化。

三是技术改造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在投资主体方面,以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的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增加自我积累,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自有资金的投入,着力选好项目,提高投资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管理方式方面,要实现项目审批为主向政策引导为主转变;在管理覆盖面方面,要实现从单纯管理国有企业,向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全社会管理转变。这“三个转变”,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改造工作的新要求,是技术改造工作改革的方向。技术改造工作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逐步实现这“三个转变”,努力开创技术改造工作的新局面。

三、努力做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工作,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1994年,国家经贸委和各级经贸委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在经济运行综合协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抓了综合协调工作,使得1994年国民经济运行减少了大起大落,保持了稳定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是很不容易的。

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协调工作,是国家经贸委的重要职能。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199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经贸委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就是努力摘好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995年,综合协调工作任务重、困难多,工作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对此,同志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前,经济运行的形势十分严峻。突出的表现:一是企业流动资金问题。企业普遍反映流动资金紧张。二是物价上涨幅度高,目前物价上涨高达21%左右,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涨幅最高的时期。三是经济秩序和流通秩序仍很混乱,中间环节过多过滥,交易不规范等问题仍非常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1995年的经济运行秩序。同时,物价翘尾巴的影响也会波及到1995年;经济运行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因此,1995年的宏观环境不会宽松。经贸委的同志要继续坚持1994年协调经济运行中的好的做法,探索在困难条件下做好经济运行协调工作的新途径。我这里提三点要求。

(一)继续完善“三项制度”建设。国家经贸委建立的经济运行协调会议制度、分地区经贸委主任片会制度和经济运行有关指标的逐月监测分析制度,在协调处理经济运行中一些涉及生产、流通、内贸、外贸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三项制度”,是搞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的有力手段。坚持并不断改进、完善“三项制度”,是搞好综合协调的客观要求。目前,要特别重视做好监测工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监测预测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监测和预测信息系统。各级经贸委应将这个系统的建设,作为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要做好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实时监测工作。其中,应重点作好生产企业的生产、财务、产销衔接、经济效益等指标,以及市场流通领域的消费品零售、生产资料购销、进出口、物价等指标的信息采集工作。同时,还要对经济总量及行业的运行态势,作到实时跟踪监测。在作好经济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的加工处理,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己经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数。要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努力将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调控办法来解决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些调控杠杆在不断减少,市场调控杠杆在不断增加。如90%以上的商品价格放开了,计划价格调控就难以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运用资金调度的杠杆,调控物资流、商品流、调控产、供、销的平衡,愈来愈成为我们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同志们普遍有感受的事实。在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金的新环境下,如何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把国民经济运行置于可控范围内;在国民经济运行调控中,如何实现微调为主,预先调节为主,不出现大起大落。总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杠杆的力度将不断增大,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要求进一步突出,这将是对经贸委工作的新的考验。经贸战线上的同志,尤其是领导同志,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为搞好1995年的工作服务。

(三)要切实为基层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生产难题。协调、组织好工交生产,是经贸委工作的传统项目。各级经贸委的工作都必须面向企业,为基层服务,帮助解决生产难题。在具体组织、协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协调好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市场供求,切实抓好煤炭、电力、木材、油品、棉花的产销衔接。要积极引导企业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根据这两个市场的需求,组织有市场有效益的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要特别用心抓好限产压库促销工作,绝不能边生产边积压。

要把工交生产的组织,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目前我国基础原材料工业生产潜力很大,钢材和成品油库存比较充裕,在合理规划基础上,可适当发展一些交通、公用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要继续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瓶颈”制约;纺织、轻工行业,发展的重点是上质量、上水平。在产品结构方面,要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运用国家掌握的资金、动力、能源和原材料,支持适销对路、效益好的企业和短线产品生产;对长期积压、消耗过高、质量低劣、污染环境的产品,实行限产转产;要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新门类,狠抓产品升级换代。总之,要按照“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

要清理资金拖欠,盘活用好资金。目前,国内企业间的相互拖欠严重,亏损面大。一元钱的缺口,在几个串联企业和行业中形成连环放大成几倍的拖欠。各级、各地经贸委的同志,要会同有关部门帮助基层企业从不同的方面,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清理拖欠。资金盘活了,经济运行的血脉就畅通了。

要加强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缓解资金困难。各地经贸委要确保有质量、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和产品,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根据财力可能,逐步建立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注入资本金制度和企业增补自有资金的机制。企业要千方百计减少产品积压,努力把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压缩下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要努力增加适销对路的农用产品的生产,支援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同时,妥善安排必要调价措施的出台时机,适当推迟一部分商品的价格调整,重视从加强管理中要效益。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经济工作任务重,困难也比较多,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们的工作要求很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我希望各级经贸委的同志们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工作全局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贯彻执行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积极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学会运用经济手段来处理复杂问题。要深入实际,调配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突出重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狠抓薄弱环节,注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注释:

*本文是吴邦国同志1994年12月20日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标签:;  ;  ;  ;  ;  ;  ;  ;  ;  

统一认识进一步经营国有企业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