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与虚拟资本--读“资本论”的笔记_股票论文

股票市场与虚拟资本--读“资本论”的笔记_股票论文

股票市场与虚拟资本——读《资本论》笔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股票市场论文,资本论文,笔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股票市场的产生是股票外在于公司资产形成稳定的、独立的虚拟资本的重要条件,而这又与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密切地注意和考察了股票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种类以及虚拟资本的扩大和减少等问题与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深刻分析了虚拟资本及其形式与实际资本运行的关系,天才地预见了虚拟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对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这些具体而又深刻地论述,为我们掌握其运行规则,防范金融危机,提高认识和驾驭虚拟资本的能力,仍然有指导意义。

一、股票和股份经济的发展轨迹

股票市场和股份公司是推动股份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股份经济又称股份制度或股份制经济。从广义上讲,凡是把不同所有者的各种不同份额资本集中起来进行联合生产和经营,并按照投入资本的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经济组织形式,都可称为股份经济。从狭义上说,股份经济是指通过发行股票集中资本,并将全部资本分为若干等额股份,建立股份公司,联合生产和经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股份制就是狭义的股份制,即现代股份公司。马克思考察了股份公司的历史后指出:最早的股份公司是“那些需要很长劳动时间,因而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大量投资的企业,特别是只能大规模经营的企业,例如筑路、开凿运河等等。”(注:《资本论》第2卷,第260页。)这些部门首先是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部门。“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又为资本家提供方便的手段,使他可以不用自己的资本而用别人的资本来预付、来冒险的时候,才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事情。”(注:《资本论》第2卷,第261页。)股份公司的发展必须以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发展。金融业的股份公司也随交通运输和某些公用事业部门的股份公司的发展同时最先发展起来。从18世纪末在19世纪初,交通运输业、某些公共事业和金融部门首先运用了股份公司的形式。因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要不断扩大资本来源,扩大国内外市场,优先解决生产和交换较为集中的所在地基础设施问题,所以交通、公用事业和金融部门率先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而得到较快发展。比如像造铁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能把这件事完成了。”(注:《资本论》第1卷,第688页。)以美国为例,从1828年开始建造铁路,至1842年通车线路已达2808英里;据1800年统计,桥梁和运河的股份公司达219家, 银行和保险的股份公司达67家,而当时制造业的股份公司只有6家。 美国这些部门的股份公司的发展,最先发行股票的部门,为19世纪上半叶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后来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的《交易所》这篇文章中继续论述了股份公司的各种情况,“此后,工业就逐渐变成了股份企业。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遭到这种命运。首先是现在需要巨额投资的铁业(在此以前是采矿业,不过还没有股份企业的形式。)然后是化学工业,以及机器制造厂。……然后有托拉斯。这种托拉斯创立了实行共同管理的巨大企业(例如联合制碱托拉斯)。普通的独家商号只是越来越成为一种使营业扩大到足以‘建立’股份公司地步的准备阶段。”“商业也是这样。里夫公司、帕森斯公司、摩里公司、莫里逊公司、狄龙公司,全都变成了股份公司。现在,甚至零售商店都已如此,而且不单是徒具联合商店的虚名。”(注:《资本论》第3卷,第 1029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股份经济从最早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行业发展到银行业,逐步遍及各行各业,从而使企业的规模扩大,生产容量壮大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股票的性质及其流通

马克思对股票性质的阐述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注:《资本论》第2卷,第387页。 )可见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藉以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而所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本质上是资本,是取得相应剩余价值的凭证,股票的持有者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股份公司的大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大资本家手中,他们决定着公司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股票本身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它的资本价值具有虚幻的性质,是“资本的纸制复本”,因而是一种虚拟资本。由于股票能为它的所有者带来收入,使得同一资本似乎取得了双重存在。 比如100万元资本,它既是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表现在厂房、机器、原料上,同时又当作资本价值,表现在100万的股票上。 股票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它能够按一定价值出卖,也能为所有者带来股息,好像也是一种资本,不过它不是真正的资本,只是由于股票收入资本化而虚拟出来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只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门的所有权证书。”(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所以作为有价证券的股票的积累,并不完全是现实资本的积累,有的是虚拟资本的积累。不过马克思同时指出,股票虽然不是实际资本,却都代表着股份公司现实资本的相应部分。因此股票发行额的增长(而不是股票价格的上涨),也反映了股份公司现实资本的增加,股票票面价值的增加反映着现实资本的积累。

随着股票的发行和股份制度的发展,股票买卖市场也逐渐形成。股票一经出卖,股票持有者就不能向公司退股而抽出资本。如果要抽回本金,只能转卖给别人。“所有权证书——每天都可以易手,它们的所有者甚至可以在国外出售这种证书而获得利润,因此,铁路本身虽然不能输出,所有权证书却是可以输出的。”(注:《资本论》第2卷, 第235页。)股票成为一种商品,能按一定的价格出卖, 能带来一定的收入。因此股票价格不外是资本化的收入。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股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马克思指出股票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它们的市场价值,在现实资本的价值不发生变化(即使它的价值已增值)时,会和它们的名义价值具有不同的决定方式。一方面,它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1864年,当时英国的股市非常火爆,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 现在伦敦又到了可以靠机智和少量的资金赚钱的时候了。于是他用威廉·沃尔夫遗赠给他的600英镑作本金到股市中炒了一把,主要做英国股票, 结果赚了3600英镑。

马克思对股票性质和它流通情况的分析,实际上向我们描述了股票的基本特征。股票具有投资的不可逆性、风险性、所有权的可让渡性、股票市场价格和票面价格的不致性。所以对于一个明智的投资者来说,在进入股市之前,应根据准确的市场信息、市场预测和自身的经济实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在股市上凭本事、靠运气,有的赚,有的赔,这是正常的运行规律。

三、股票价格的涨跌会引起虚拟资本的扩大和减少及其影响

马克思认为,“作为纸制复本,这些证券只是幻想的,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他们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尽管它们可以作为商品来买卖,因而可以作为资本价值流动。”(注:《资本论》第3 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并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的变化, 而取决于股票价格水平,比如香港恒生指数被炒到1700点时,虚拟资本就扩大,当降至700点时,虚拟资本就减少,而与它们的实际资本价值变动无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息率的下降趋势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以及独资企业改为股份公司和国家债务的增长,使虚拟资本的增长速度日益快于实际资本增长的趋势。马克思指出:“它们的价值额,也就是,它们在证券交易所内的行情,在利息率的下降与货币资本特有的运动无关,而单纯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结果时,会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而必然出现上涨的趋势,所以,单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想象的财富,按照它的原来具有一定的名义价值的每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表现来说,也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扩大起来。”(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同时在危机中和一般在营业停滞时期,虚拟资本会大大减少,这是因为“虚拟资本,生息的证券,在它们本身是作为货币资本而在证券交易所内流通的时候,也是如此。它们的价格还会由于信用的普遍缺乏而下降,这种缺乏强使证券所有者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这种证券,以便获得货币。最后,股票的价格也下降,部分是由于股票有权要求的收入减少了,部分是由于它们代表的往往是那种带有欺诈性质的企业。在危机时期,这种虚拟的货币资本大大减少,从而它的所有者凭它在市场上获得货币的力量也大大减少。这些有价证券在行情表上的货币名称的减少,虽然和它们的现实资本无关,但是和它们的所有者的支付能力关系极大。”(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因此“在货币市场紧迫的时候, 这种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双重跌落;第一,是因为利息率提高,第二,是因为这种有价证券大量投入市场,以便实现为货币。不管这种证券保证它的取得的收益,象国家证券那样是不变的,也不管这种证券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增殖象在产业企业中那样会因再生产过程的扰乱而受到影响,在这两种场合,这种价格跌落的现象都是会发生的,只是在后一种场合,除了上述贬值外,还会进一步贬值。”(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 )当这种情况持续一定时间以后,就会发生金融危机。当然危机一旦过去,这种证券,主要是指股票的价格就会渐渐地回到它们以前的水平。所以马克思认为,只要股票的贬值和增值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一国的财富在这种贬值和增值以后,和在此以前是一样的,“除非它们代表的是一个破产的或欺诈性的企业。”(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一方面说明了虚拟资本价值变化的不稳定性。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往往会引起股票价格较大幅度的变动有时甚至是剧烈的涨跌,投机者会利用这种变动和涨落来进行买卖,从中牟取暴利,并由此而引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告诉我们,只要在股票价格独特的运动和决定过程中,没有欺诈,不影响实际资本的正常运行,不代表实际资本的破产和无效率,即使有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裂,对国民经济的实际影响也是无关紧要的。

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证券市场等狂炒和泡沫经济的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因不完善而出现的一些问题,高屋建瓴地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发行股票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发行股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随着中国股市的日益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因而股票资本的虚拟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80年代下半期,欧美资金狂炒日本股市,把日经指数炒上了近4万点,90 年代又移师发展中国家,像东南亚这样的国家炒完了之后一走了之,撂下了一堆坏帐和沉重的债务引发了东南亚国家严重的金融危机。虚拟资本的这种危害性也是相当严重的,为此我们要加强防范由于欺诈而形成的泡沫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其虚拟资本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立法,使股票发行和交易规范化,把企业通过股份制而筹集的资金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正确认识虚拟资本的形式与实际资本运行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虚拟资本”一词时,通常是指一笔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即与实际资本相分理的、本身无价值但可以被作为“商品”交易的各种凭证。马克思根据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运行的关系,把虚拟资本分为:国债、公司股票和债券、期票和汇票、银行券等形式。

国债是国家筹集预算资金的一种形式,国家对购买国债的人发给与其购买国债数额相等的公债券,并按期支付一定量的利息。债券持有人可随意将债券卖给他人,其价格依利息率的升降而上下波动。马克思通过对当时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认为,一般地说,国家发行公债券并不是借入资本来发展生产,而是用于非生产性开支。这部分国债的发行不仅不会使国家增加收入,反而会使国家增加支出(利息)。“资本本身已经由国家花掉了,耗费了。它已不再存在。”(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所以这种资本,即把国家付款看作是自己所生利息的资本,是虚幻的虚拟资本。国家公债的债权人固然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但他可以卖掉自己债权(即公债券)。公债的出售。对于债权人A 来说,代表着他的本金的流回,对于由A手中购买债券的B来说,他的资本是作为生息资本投入的。这样可以反复进行下去,然而这部分虚拟资本的运动与实际资本的运行毫无关系,不代表任何现实资本,它的利息也不是利润的一部分,而是税收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它代表着纯粹幻想的资本。“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注:《资本论》第3卷,第1029、529、530、540—541、541、559、530—531、531、527、527页。)

股票和国家公债是有区别的。股票代表着在企业中发挥职能的股份资本的相应部分,因而它代表着现实资本。股票发行额的增长,通常总是代表着生产和再生产的扩大。只不过它在买卖中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投在企业中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因此股票是投在企业中的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但是它的所有者已不能支配这个资本,也不能提取这个资本,而只是有权索取该企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它又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当股票的积累表示铁路、工厂等等的积累时,它也表现为现实再生产的扩大,但作为“纸制复本”,它和国家债券一样是幻想的虚拟资本。因此作为股票的积累虽然在一定限度内表示现实资本的扩大,但通常总是意味着大量货币资本被拘束在证券市场上,这时股票价格的涨落和它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尽管它们可以作为商品来买卖,因而可作资本的价值来流通。

期票和汇票是属于商业信用的范围,是职能资本之间因赎买赊卖相互提供的信用。以商业信用的代表汇票为例,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务,是一种延期的证书,它借贷的对象是现实的商品资本。因此商业资本是和现实资本的规模一起增大或一起收缩。在以商业信用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中,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是一个东西,贷出的资本就是商业资本,不是非生产性消费,而是补偿生产资本的不同要素。商业信用的数量会和生产的价值量一同增大,借贷时间的长短会和再生产周期、市场销售状况,产销距离一同增大。在经济繁荣时由于生产发展,市场繁荣,流通扩大,商业信用极其活跃,只要社会再生产过程继续进行,商品销售没有困难,商业信用就会继续扩大。反过来一旦经济发生危机,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固定资本闲置不用,商品充斥市场,人们普遍要求现金支付时,商业信用的规模就会急剧缩小。商业信用的这种局限性,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结合在一起时就被突破了。当银行家依据汇票经纪人已经贴现过一次的汇票,贷款给这个汇票经纪人时,他事实上为这种汇票进行了一次再贴现;但实际上,许多这种汇票已经由汇票经纪人再贴现过了,而银行家用来为汇票经纪人的汇票进行再贴现的货币,又被汇票经纪人用来再贴现新的汇票。因此汇票的再贴现,就不一定能使现实资本积累增加,却会使虚拟资本的数量增加,使虚拟的信用增加。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时,这时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

银行券是为了汇票贴现而发生的。特别当银行能发行无须黄金担保的银行券时,这对发行银行来说,就是追加资本,同时也是虚拟资本。银行通过发行没有准备金的银行券,创造了一些没有内容的价值符号,但它还是有相应交易物的虚拟资本。

马克思在分析了上述虚拟资本的具体形式的基础上,认为虚拟资本的不断发展,不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虚拟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延缓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又使经济危机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在当今世界,虚拟资本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如股票和债券的期货合同、利息率期货、物价指数期货等,这些不仅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而且是“无中生有”的虚拟资本。因为在期货交易中,多数交易是根据金融资产的价格涨落支付其差额,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绝大多数不必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的数额的证券,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卖出这种证券,交易物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重要,甚至无东西交易都无关紧要,形成了一种无交易物的虚拟资本。这一类高级形态的虚拟资本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虚拟资本不同,这种虚拟资本自始至终滞留在在金融市场上,距离实际资本更远,甚至与实际资本根本无关,虚拟性更强。当今世界,特别是80年代以后出现的虚拟资本日益脱离其原先赖以存在的基础——实际资本而独立运行,它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推动了实际资本的发展,但它在满足资本饥渴的同时又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从而带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90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加速膨胀及其引发的一连串金融危机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重温马克思关于股票市场和虚拟资本的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提高防范金融危机、驾驭金融资本的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  ;  

股票市场与虚拟资本--读“资本论”的笔记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