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底层写作的三种人文观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三种论文,底层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4)11-0070-05
新世纪以来,变革中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整合也日益明显 。不仅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打工潮”“下岗潮”“低保”等关键词依然频频见诸媒体 ,且“弱势群体”“社会弱者”“三农问题”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底层”问题终于 浮出地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为主流与时尚作家、批评家所贬抑、所轻视、所忽 视的底层写作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
一、底层写作与人文观照
对底层写作的理解,大致为两种。一种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即处于社会底层或基 层的作者的写作。另一种是从客体对象的角度来理解,即作者并不一定身处社会底层或 基层,但所表现对象为社会底层的写作。本文所说的底层写作指后一种。判定是何种写 作的标准,仅仅依据作者的身份是远远不够的。同一作者的写作,既可能是底层写作, 也可能是中产阶级写作,还可能是另类写作甚至主流写作,因而只能以所表现的客体对 象为依据。前一种与其说是底层写作不如叫“基层写作”更合适,只有后一种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底层写作。
同是底层写作,由于作家背景、写作目的、美学追求的不同,其基本价值追求或品位 也是迥异的。以安子为代表的“打工文学”,主要表现打工一族的奋斗历程,说到底, 是“分享艰难”式的主流意识形态(至少是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写作(注:毛少莹.打工 文学与下层职业女性[EB/OL].打工文学联网.(http://www.dgwxlw.com..2003.10.1))。 而一些号称“底层关怀”的所谓“南方小说”,正如巴桥所论述的:“‘小姐、发廊’ 成了其中的关键词和主要人物……‘底层关怀’这词本身很好,只是现在被滥用了,而 他们的写作,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外围的想像,猎奇的态度,粗糙的观察,矫情的故事 ’……,要命的是,他们的视角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小姐的身份对他们而言就是小姐 ,所谓悲悯,却是一种道德上的虚伪姿态”。这种底层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低级趣味的把 玩与冷漠的欣赏。当然,也有并不滥用“底层关怀”的底层写作。这类底层写作我们称 之为“人文主义底层写作”。
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曾有过它辉煌的历史,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成为 西方文化的主潮,进入20世纪后无可奈何地式微,但并没有消亡。它的外延和内涵是相 当宽泛、丰富的,对它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的,对其进行全面考察、梳理、界定的不是 本文的任务,这里暂且采用美国学者保罗·库尔兹的表述:“生活品行上的良知(eupraxophy)”和英国学者哈利·斯塔佩斯·罗的表述:“生活态度”。(注:21世纪的 人道主义[M].东方出版社,1998:P3,P177.)以一种良知一种关爱人的生活态度所进行 的底层写作就是人文主义底层写作。不论作者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化选择如何, 凡关注底层的社会生存、维护底层的价值尊严、呵护底层的精神信仰的写作都是属于这 类写作,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关乎人的身心健康、人的思想行为自由和人格平等的写 作。在封建余韵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拜物教又大行其道的21世纪,这种写作日 益显示出它的特殊意义。而且,这种写作极有可能使我们的文学创作取得较上个世纪更 为辉煌的成就,不定会出现具有21世纪特色的《悲惨世界》《复活》等里程碑式的杰作 (这当然仅仅是笔者的预感)。有关这类写作,学界已有零星论述,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试以几篇出名和不甚出名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为例,谈谈它的几个基本的观照角 度,以期将有关研究引向深入。
二、社会——启蒙观照
普通的三口之家,夫妇俩都是工人,妻子已下岗,女儿是中学生,除夕之夜,在与爷 爷奶奶团年后,因为没有公共汽车,又舍不得坐出租车,便在交加的风雪中步行。一家 人有说有笑,倒也别有情趣,不料女儿滑到了窨井,头撞硬物身亡。这是唐镇的《坐一 回出租车》所讲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不会赚人眼球的故事。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说 :“就是这样一篇没有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的小说,谁看?把认识方块字的人上上下下排 查一遍,大概只有下岗职工。可是他们兜里有钱吗?刨去房租水电柴米油盐看病吃药孩 子学费等等之后,还有可以咬咬牙买一本不顶吃不顶喝的文学杂志的钱?我不知道。” 明知无多少人看,明知无法畅销,也明知无法进入专家学者们编修的文学史,为何还要 写?当然是一种对底层的同情、怜悯,一种良心,一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小的房子无钱装修,宁愿在马路边等也不肯坐一元二毛钱的公汽,只是为了节约两 毛钱,宁愿自己亲自动手加工也不肯到超市去购物,从来没想过坐出租车,哪怕是大年 三十,哪怕是女儿自己挣的钱他们也舍不得,结果女儿的生命无法挽回。悲剧的原因是 “穷”,而“穷”又并非完全归结于他们自身。他们并非不努力,丈夫兢兢业业,依然 收入微薄,妻子下岗,也曾自谋职业,买编织机,不料陷入一场骗局。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时代、社会造成他们的不幸。作家也正是从社会层面来观照底层人物的不幸的:有 钱人不仅随便可以“打的”,而且还有自己的私家车,与主人公一家的境遇形成鲜明的 对比。而女儿惨死的时候,正是万家灯火、举国欢庆的时候,更是强烈的烘托与反差。
“我们要说,我们看到了你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 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注:陈桂 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J].当代,2003,(6).)《中国农民调查》这部报告文学之所以 一问世即引起了轰动甚至引起众多海外媒体的关注,并不是它有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和 多么了不起的美学成就,而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 尤其对底层农民生存现状的揭示是如此的令人触目惊心,它让读者看到了“想象不到” 的罪恶、苦难、无奈、沉默、感动和悲壮,凡良心未泯的读者读后都无法无动于衷。“ 当我们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和冷静,走近中国农民时,我们感到了前所未 有的震撼和隐痛。”(注: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J].当代,2003,(6).)拿出热 情和冷静,感到震撼和隐痛,以一种悲悯面对弱势者、一腔义愤指向社会。正是这社会 观照,才使作品具有如此的震撼力。
社会角度观照,主要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一,背景参照系统主要是社会结构、体制、 政策导向、社会心理、社会历史变迁等。二,以此作参照系,着重描摹底层物质和精神 两方面的生存现状和命运沉浮。三,作者的基本情感立场是悲天悯人,是对底层的不幸 鸣不平,是为底层争取应有的生存空间。四,文本锋芒所指,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或 体制缺陷,或政策导向失误,或社会心理痼疾(失态、变态),或社会历史的无情变迁。 这种观照的背后,是作家的精英意识、启蒙情结。其审美效应是调动读者的情绪启迪读 者的思考,呼唤社会的公正、公平、公义。
这种观照继承、延续了上世纪70、80年代“伤痕”“反思”文学的血脉,所不同的是 ,不再纠缠于意识形态和道德品行,而是从社会构建、历史变迁来思考底层的生存现状 和命运遭际。普通工人、农民,起初都是改革的受益者,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转 型,他们却承担了与他们的权利不相符的过多的责任,不堪的重负使他们由社会主人翁 变成了社会弱者,甚至连基本的生存也很难得到保障。当出租车满街跑的时候他们却从 不敢坐,当豪华的购物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树立时他们却从不敢进,当有人购置第二套房 、别墅、私家车时,他们却依然蜗居于斑驳、灰暗、狭小的空间,这是城市底层的现状 。而农民就更不用说,他们甚至还没有取得国民资格(不少媒体曾呼吁给农民以“国民 ”待遇),忽视、轻视乃至岐视是他们经常忍受的目光。下岗工人和农民的现实境遇固 然是转型期的必然阵痛,但政策导向的偏颇和决策的失误、社会心理的失衡(金钱崇拜) ,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庞大的“皇粮”群体),贪官污吏恶势力的盘剥和敲诈,也难辞其 咎。作品在悲天悯人的同时,更呼吁社会的公正、公平与公义。这种观照,在刘醒龙、 刘庆邦等乡村写作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三、平民——世俗关怀
王大进的《远方的现实》同样讲的是一个普通三口之家的故事,夫妇俩加一个女儿。 妻子下岗后凭美貌和能干先后找到洗衣店、公司办公室和花店的工作,再后来居然当上 了酒吧的经理。由于不堪凌辱辞职回家,最终这一对曾经恩爱的夫妻离异,叫人唏嘘。 与《坐一回出租车》相比,它突出的不是社会底层的艰难(尽管作品也为此花了大量的 功夫),而是对底层人物心理的用心探索。女主人公姚美芹,三十多岁下岗在家相夫教 女,忍受不了空虚迷上了跳舞,与“流口水”的老男人们一起跳舞她感到恶心,恰好一 个朋友帮忙,她进了一家公司在办公室搞内勤。由于好奇更由于虚荣,她与一科长有过 一次苟且,“道德上的羞愧与还残存在记忆里的强烈的快乐交织在一起。”事后她的感 觉就是如此。这个细节表明,她的出轨并不全是生活所迫,她后来的家庭破裂不全是社 会原因。她任酒吧经理,所以做了老板徐金基的“野餐”,有不愿得罪老板的因素,但 自己“好像还是比较愿意的,配合的,至少不是那么被动”,她甚至在梦中与律师王铭 道尽情做爱。作为一个下岗工人,在为养家糊口的拼搏中,有意无意忍受着屈辱,她是 不折不扣的底层人物。而作为一个正值盛年的漂亮女性,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她也有自 己的生命欲望和感情冲动。作者在这里对底层人物就不单单是一种怜悯、同情,更是一 种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不仅仅从知识精英的角度为底层人物鸣不平,而且以平民 化的视角为底层人物的世俗的生命欲求而申诉。
这就是与上面所说的社会启蒙观照不同的世俗人文关怀。贺绍俊将这种关怀称为“平 民化的人文情怀”,他引用陈晓明的话对这种关怀加以说明:“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或 呼吁,不是‘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的表现而阐明某些知识分子的立场,而是把文学性的 表现真正落实在底层民众的人物形象上面,在美学意义上重建他们的生活。”(注:贺 绍俊.平民化的人文情怀——谈近期小说的走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4-14.)
平民化世俗关怀,主要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一,背景参照系统主要是现时社会生活、 流行社会心理。二,以此为参照系,着力描摹底层的日常生活、生命体验、世俗欲望和 内心世界。三,作者的基本情感立场是理解的同情,是对底层境遇的申诉和发泄,是对 底层灵魂的承认和呵护。正如张韧所说:“作家面对底层不是居高的俯视,也不是站在 ‘边缘’的观赏与把玩,而是以平民意识和人道精神对于灰暗、复杂的生存境况发出质 疑和批判,揭示底层人物的悲喜人生与人性之光。”(注:张韧.从新写实走近底层文学 [N].文艺报,2003-2-25.)这种观照,也许更能逼近当下。其审美效应给读者更多的是 一种亲切、感动、温暖。
无疑,它吸收了“新写实”“零距离”的平视的经验但摒弃了其“零度叙事”的冷漠 ,同时,也借鉴了部分先锋写作和另类写作的生命存在观照,它让底层的真相更加坦露 ,活灵活现于读者面前,底层不再是艰难、苦难、可怜的标本,不再仅仅是人们同情、 怜悯的社会弱者,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成一体的丰富生动的艺术世界 。这种世俗的人文关怀,我们还可从李洱、熊正良、刘庆邦、陈应松、毕飞宇、荆永明 和新写实之后的池莉的创作中得到更多的感受,《龙凤呈祥》《我们卑微的灵魂》《到 城里去》《望粮山》《北京候鸟》《生活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叫人唏嘘又令人感动 的故事。
四、双重视角
底层写作中,还有一种人文主义的观照角度,即启蒙与世俗的双重视角。这种视角, 既从社会的角度为底层人物的不幸鸣不平,又将底层人物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加以观照; 既体现了作家作为知识精英的启蒙情结,又体现了创作者与底层人物平等相视的平民情 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作家方方《奔跑的火光》,小说的故事是这样的:
农家女孩英芝高中毕业后回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草台班子并认识了贵清,未见几次 面却未婚先孕,只得匆忙出嫁,但因无法在嫁妆上要价而为公婆所歧视。丈夫好逸恶劳 且吃喝嫖赌,公婆非但不管反而唆使儿子毒打英芝。为筹建房款不惜跳脱衣舞,而筹来 的款却被丈夫挥霍一空,与人苟合被公公乱棒打散,逃走离婚又被丈夫拒绝,于是她愤 怒地点燃了那“奔跑的火光”毁灭了贵清,自己也被判死刑。
郜元宝在论及这个故事的时候说:“五四以来,‘愚昧’一直是文学的主题之上,但 ‘发现愚昧,挖掘愚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不断地深入和开掘。当代作家在‘发 现愚昧’这个主题上做得不够……,《奔跑的火光》表现了时代进步的今天,愚昧却以 一种更加日常的方式得到了巩固,如何把握‘愚昧’这个主题,《奔跑的火光》提供了 很好的经验。”(注:郜元宝.将外鹜的精神拉回自身[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 ,(7).)这段论述无疑切合作品的实际。英芝的悲剧,源于她自身和他人的愚昧,她的 命运让人想起祥林嫂,她们都是封建思想和传统势力的受害者,只不过祥林嫂是“欲做 奴隶而不得”,而英芝是“不想做奴隶而不得”。鲁迅和方方对她们都有一种深入骨髓 的同情和怜悯。
然而,方方对英芝,不全是鲁迅对祥林嫂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在突出 英芝所处环境和她自己身上的愚昧的时候,确有“哀其不幸”的一面,却没有“怒其不 争”,实际上英芝一直在不断地抗争,而且最终是以激烈的方式。尽管她讨厌读书,轻 视知识,从未想过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其愚昧无知的一面,但她毕竟受到 现代文明的熏陶,在她身上也不乏现代人的精神风采。丈夫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公婆 却叫她干活,她对丈夫贵清说:“新社会了,男女都一样。男人玩,女人也要玩。女人 干活,男人更要干活。”体现了她的男女平等意识。为了不再受公婆的气,一心一意挣 钱盖房子,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在春慧的启发下欲到南方打工,不愿一辈子耗在丈夫 和儿子手里,“我就是不想白活”,则又表明她的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命运的进取精神 。她不是一个愚昧的标本,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生命个 体。她与所处的环境总体上讲是紧张对峙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幸福与温情。她对 丈夫贵清的不争气有深入骨髓的怨恨,但当他被抓后她内心还是挂念不安。贵清虽然毒 打她,但第二天还是到娘家去接她也不乏真情。她跳脱衣舞固然是为了钱,但不乏对未 曾体验过的新鲜刺激的向往。与文堂偷情,虽是为借钱而迫不得已,但也不乏有个人的 享受,“他们就象疯掉一样,此刻只剩下对方火热火热的身体,恨不得立即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作者方方对笔下的英芝,并不是一味的悲天悯人,而是努力去理解、体察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英芝这个人物,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每个人的行为都 是有很多原因的,……当然包括她的性格原因,以及很客观的原因……我觉得我写这种 人物时我的心和她在一起。”(注:方方,王尧.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J].中国现代当代 文学研究,2003,(11).)心和笔下人物在一起,正是一种平民化的世俗的人文关怀。
《奔跑的火光》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好评,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仅仅 依靠文本本身而不借助大众传媒工具就能产生不小的轰动效应,不能不说与作者的这种 双重观照角度有关。
双重视角,一方面,从社会存在、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大格局来俯视底层,以宏阔 的视域和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揭示出底层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又从日 常生活现象、生命存在秘密等细微处着眼,从而发现底层的纷纭万状。它给予底层的不 仅是刚性的启蒙,也是柔性的呵护;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一种“思维的乐趣”,同时也 是一种艺术的享受。铁凝的《有客来兮》,迟子建的《清水洗尘》,白连春的《拯救父 亲》,在这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五、视角分化的原因和意义
社会地位的低下、物质的贫乏、生活的困窘、精神的低迷、负担的沉重、压力的巨大 、心理的变态、犯罪的增加、危机的突显,令人头痛的底层强行闯入人们的视线,拒斥 或视而不见已经成为不可能,因为作家的良知不允许。于是,被先锋写作宣布为不合时 宜、被另类作家所抛弃、被时尚消费写作所挤压的人文关怀在方兴未艾的底层写作中又 显示出自己的魅力。
然而现今的人文关怀毕竟不能照搬上世纪“五四”时期和20世纪70、80年代的人文主 义,因为所处的环境、肩负的任务和面对的读者不一样。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直接承续 “五四”文学,它们都是在封建桎梏下刚刚获得思想的解放时出现的,它们所肩负的任 务都是反封建愚昧、启大众之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陈奂生系列”与《故乡》《 祝福》《阿Q正传》等是一支未曾发生基因变异的血脉。它们对底层的观照是从单一的 角度:社会启蒙。任务的单一加上读者审美需求的相对单纯决定了角度的单一。而这种 单一的角度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底层人文写作的需要。一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二十 多年的改革开放,但封建的阴影并未彻底消除,体制上的专制、集权、人治,观念上的 皇民意识、清官意识、等级意识、宗法血缘意识依然大行其道;“机遇面前人人平等” 的现代商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政治原则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现 代生命价值原则并没有完全得到遵循,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也并未真正实现,而社会 的真正公平、公正、公义的实现也有待时日。因此,旨在揭露批判社会不公、唤醒人们 的“人”的意识的启蒙人文主义非但不会过时而且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另一方面 ,商品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现代拜物教也公然登场,为了金钱、物欲、肉欲,贪污、 贿赂、性交易、抢劫、诈骗、凶杀成了充斥媒体的社会新闻,金钱成了新的“话语霸权 ”,本期望在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机制中获得尊严和解放,不料却又掉进“现代化陷阱 ”,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在金钱这个上帝面前荡然无存。所以,既不视金钱如粪土又 对迷失在金钱里的灵魂进行呼唤,对金钱、物欲、肉欲保有一颗平常心的平民化的世俗 人文主义在底层写作中给人们以特别的温暖。正因为新世纪人文写作肩负的反封建和现 代反拜物教的双重任务,那种启蒙和世俗的双重视角在底层写作中也就显示出它的特别 意义,它真正点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穴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应是新的人文观照的 典范。再从读者方面来讲,新世纪的读者,已不再是某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下”或某种 现代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玻璃人”,他们的审美趣味和阅读需求也不再单一 。以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的以宗教信仰来抵抗世俗投降、寻找精神家园、呵护苦难灵 魂的信仰人文关怀(注:杨守森.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P566、631-634.),以摩罗、谢有顺为代表的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痛苦、“唤醒人们对 苦难的省察能力”“从苦难中生出耻辱感”的无产者写作(注:孟繁华.众神狂欢——世 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P238-239.)等不同品格的人文写作 均受到读者的青睐,那么,底层写作中的人文观照从单一的社会——启蒙角度衍变为多 重角度也就有它的必然性。
汪政说:“启蒙是自始至终的”(注:王大进.平淡中的残酷[J].中篇小说选刊,2004 ,(1).),因为任何时候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愚昧,所以启蒙的人文观照是永远不会过时 的,即便在已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也有这样的人文主义:“……拒绝不加怀疑地接受 政府的智慧,拒绝对滥用职权和不公正现象视而不见,尤其是拒绝默认宿命论的观点, 即认为要改变现状是没有办法可想的,认为普通老百姓是无法做到使自己的呼声得到理 会的”。(注: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三联书店(北京),1997:P284.)新 世纪底层写作的人文观照,不仅坚定地继承了这种启蒙传统,同时也吸收了以新写实为 代表的世俗关怀经验,使我们的人文观照不仅给人以启蒙式的警醒同时也给人以呵护式 的温暖,从而赢得更广泛的读者和更持久的艺术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