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马新迎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马新迎

 ◆ 马新迎 山东省新泰市翟镇榆山联办小学 271200

小学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阅读教学获取、筛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纵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改过程,一直普遍存在耗时多、收效少的问题,细思考,究其因,可以看出总是在“训练什么”(内容)和“如何训练”(方法)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认为,阅读训练缺乏目的性和阅读训练的不到位是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原因,阅读教学取得成效,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阅读训练目标和重点,力求阅读训练到位。

1.研读《新课标》。要把握总目标:“学生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一方面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功用;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语文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还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2.分解总目标。准确把握每个年级的训练目标与重点,全面把握研究每个年级阅读训练的具体要求,这是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开展的保证。小学语文每个年级段阅读训练目标有差异,阅读训练就要本着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教学中,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达到了识字、学词的目的,就可以说语文老师完成了这个年级训练目标,而对安排的一些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不应过度强调和要求,学生只大概了解课文内容即可。而现实观摩过的好多阅读教学课例中很容易发现,很多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过度关注课文所蕴含的意思,不遗余力地讲解课文内容,老师抱怨选编课文太深奥,要干的事太多。这是典型的对低年级阅读训练目标认识不到位造成的,认识不到位,做法就越位,训练的重点产生偏差,效果可想而知。而在中高年级中,识字、学词已不再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理解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了解表达方法等成了训练的主要目标。教学中,有的老师又把识字、学词和低年级一样搬到课堂上,花大力气下很多功夫解决,依然面面俱到,忙得不亦乐乎,唯恐放手学生掌握不牢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时间就不足,阅读训练就不扎实,恶性循环,阅读训练不够,能力不强,积累不足,作文水平低……当然,中高年级也要做到目标训练的层次性、阶梯性,说到底就是处理好孰重孰轻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没有识字、学词以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然就不会有后面其它目标的实现。

二、深入挖掘和利用教材,突出训练重点,提高阅读训练的实效。

1.阅读训练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训练。语文虽不同于数学,但同样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某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阅读教学安排的文章虽然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但阅读教学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树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围绕“不易领会”的问题去发现、思考、研究,才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气氛才有可能由沉闷变活跃,才有可能使学生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才有可能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那种不管学生是否领会,不管有无思考价值,只一味地讲、一味地问,必然使阅读教学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2.阅读训练应服务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叶圣陶认为:“积累的越多,阅读能力越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先生一语道出了阅读教学的归宿:让学生养成会阅读、能表达的语文技能。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悟——议——写”来体会作者的惋惜和愤怒之情,抒发自己读文的感受。这样的环节设计,一举数得,可以说是集理解、积累和运用于一体的训练内容的较好范例。

3.阅读训练中应渗透指导写作的意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展现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叶圣陶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崔峦、吴立岗等语文专家曾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总是在“内容理解”上兜圈子,而是要“堵住内容分析的路”,迈开学习语言的步。明白了阅读教学的这一功用,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教学的风向标要更多地指向于作者是“怎么写的”,而非“写了什么”。

论文作者:马新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论文_马新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