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探析

·思想政治研究·

摘 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对未来社会的准确判断,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依靠力量和根本途径的阐述,构建了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手稿》中从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人的异化与主张人的本质的复归角度阐述共产主义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之上,其中包含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巨大。

关键词: 手稿;共产主义;理论;实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包含着马克思深邃理论思想的萌芽。《手稿》中从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人的异化与主张人的本质的复归角度阐述共产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日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构建与完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包含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巨大。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阐述

《手稿》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角度,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准确的预判,主张通过工人阶级的劳动,在实践中实现工业化,积极扬弃私有财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手稿》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中从哲学角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之后,深入到市民社会之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属于人内在本质的劳动,除了有创造性的一面,更有摧残人的一面,导致异化劳动的产生。首先表现在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52工人作为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却无法占有劳动产品。其次,表现为劳动本身与工人的异化。工人无法自由支配自身的劳动,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与被迫性的活动,成为谋生的唯一方式。第三,表现为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劳动产品,又使劳动本身被他人占有,与劳动者本身相异化,无法实现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的目的,充分展示劳动这一人的类本质的本来面目。最后,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当人与人之间关系产生得以实现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和人的类本质都与人相异化的时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除此之外,劳动产品的生产依赖于自然界的材料提供,劳动产品与人的异化,也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据此,马克思分析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是私有财产的出现,“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61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产生与影响的角度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腐朽落后的一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本质属性,阐述了阶级对立的原因,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不同高校在校园建筑设施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校园环境导视系统的建设十分重要。在高校校园环境导视系统设计中,必须以高校校园的教育需求为依据,将学校的各个功能区域包含其中。简单而言,就是将学校的学术性、精神文化等凸显出来。就目前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室外标识、室内导视系统、服务系统几部分。随着校园建设的加速,交通标识系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能够促使学生明确地识别人、车的行驶路线。[2]楼体导视标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识别各个建筑物的名称,确保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要到达的地方。

(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准确判断

在实现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马克思也指出消灭异化劳动,消除阶级对立的理想社会状态,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1]81,共产主义社会“扬”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一面,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较之于封建社会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类解放的进步性。“弃”的是私有财产消极的一面,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私有财产异化人、剥削人的一面,导致私有财产产生的私有制。只有这样才会使人的本质得到真正占有,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81。这种复归不是简单轻易的复归,而是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是实现了上升与发展的复归。从主体方面说,人的本质是“完全的,自觉的”复归,而不是片面的、被动的体现,真正达到消除异化劳动的状态。从客体方面说,它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否定,而是对全部人类发展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正因为如此,《手稿》中阐述的共产主义从异化劳动分析入手,通过对人自身异化的积极扬弃,达到人本质复归的目的,进而实现劳动产品与人的异化、劳动本身与人的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矛盾的解决,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必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完成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完美结合,使得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追求,更成为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能够真正使人的本质得以彰显的社会制度,成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客观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为“历史之谜”的正确解答。

(三)实现共产主义的依靠力量

对家乡的爱还表现在积极关注现实社会、了解民情、体贴民意、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不消极厌世、无所作为、冷眼旁观、消极应对。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为敢于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敢于为民请命。南通民间流传着许多为民请命的故事,一些人物甚至不惜与基层官吏对抗。在南通全境流传着曹瘦脸了的传说。在天灾频仍,收成亏欠的情况下,通州境内余西盐场的盐民颗粒无收,基层官吏仍然不减税收,赋税照催如故。曹秀升解到情况后非常生气,就将余西盐场连同另外当地十个征税的盐总当作被告,进行上告,基层不理会,又告到扬州运盐都司。最后官府惧怕事情闹大,就免了遭灾地区的盐税。

(四)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列宁作为一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经过艰苦卓绝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俄国的大地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俄国进行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实际及统计综合材料和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刻苦专研,指出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这一特殊阶段,进而形成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垄断,寡头统治,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5]684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列宁得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结论[5]686。这样的资本主义专制压抑自由,自身的矛盾无法克服,反而激化各种矛盾,这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为革命成功奠定基础。同时,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现状,得出了“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5]722的结论,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深刻揭露“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的本质,强调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而国家也必将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而最终消亡。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传承着《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精髓,并结合革命实际的发展不断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国家建设。更加坚定的提出我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我党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9]23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既不能一蹴即就,也不是遥遥无期,而是分步骤、分阶段逐渐实现的过程。新时代党带领人民群众,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客观实际,提出高屋建瓴又切实可行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的步伐,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奋进。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根本保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9]15也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重要原则,是思想建党的主体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与理想信念,凸显《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揭露,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批判,对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述,对实践活动的高度赞扬,始终围绕共产主义社会建立,人的本质实现与人的解放而展开,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意义重大。

《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分析与判断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异化现象与社会建设的理论原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高度赞扬《手稿》的理论价值,他认为《手稿》的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马尔库塞指出人性的概念、人及其生活意义的问题是《手稿》全篇的“核心”,但马克思后来没有沿着《手稿》思路研究下去,他提出一套关于“需要”的人学理论,发展了青年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回应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挑战。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立,他指出现在人们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只要对他们的需要观给予变革,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就能满足按需分配。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弗洛姆肯定《手稿》中从人的具体形态去观察人,把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成员的视角研究人,认为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也受到社会的制约。他反对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只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精神需要的误解,指出“马克思主要关心的事情是使人作为个人得到解放,克服异化,恢复人是他自己与别人以及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能力……马克思的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它是建立在他关于人的学说之上的。”[6]23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他的人学理论。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列斐伏尔对《手稿》中的异化问题研究成为他毕生的重点,并将异化理论应用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异化、人的需求的异化、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的异化三种情况,使得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揭示更加具体深刻。

(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源头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明确区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7]24。1956年,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初步总结了社会建设的经验,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7]216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系统而全面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定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科学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突出党作为领导力量的核心地位,夯实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的群众基础,并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8]382。《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详细描述及实现的根本途径与依靠力量的准确阐述,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在理论上既一脉相承又结合实际取得突破。

(二)列宁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根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1]60-61同样,消除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也是通过实践,因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1]78这里的实践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工人阶级通过劳动这一实践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那样,“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92。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深入发展,自然科学等人类文明通过工业实践进入人的生活,成为“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1]89,在工人阶级的推动下,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共产主义社会“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89达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奠定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物质基础。其次,工人阶级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的实践,消灭资产阶级,消除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改变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状态,化解阶级矛盾,在解放自身的同时解放全人类,奠定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生产关系基础。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原点

燃煤火力发电机组采用直接空冷凝汽器,相比湿冷凝汽器能节省宝贵的水资源,在三北地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直接空冷机组的低压缸排汽温度和背压较高,导致机组煤耗增加,发电效率降低[1-4]。基于机组整体效率和排汽冷端损失模型,优化设计空冷岛结构和运行,有助于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4-6]。

(四)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日后的理论研究中始终延续着《手稿》中关于对人的关注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宗旨与追求。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本质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与阶级地位之中去阐述,深化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1。并将共产主义的实现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上,认为消灭异化应具备“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2]538这样两个条件,而实现这样的条件是以生产力快速发展为前提,只有这样共产主义才会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2]239并达到“人们对于自己产品异己关系的消灭” [2]539,将生产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受自己支配。而共产主义的实现依然需要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依靠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53状态。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也是需要分阶段实现,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革命转变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上也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4]445。其次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受社会经济结构制约,消除资本主义社会遗留的种种弊病。最终实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那里每个人现实“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436

式中LSL,USL分别为规格公差下限、规格公差上限。图11所示为尺寸小于规格公差上限可返修情况下质量损失与零件尺寸分布图,尺寸小于规格上限可以通过返修使零件合格,尺寸大于规格下限直接不合格。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根据多普勒谱可以得到信道的最大多普勒频移,进一步能计算出平均多普勒频移和多普勒扩展。平均多普勒频移描述了信号的频率偏移程度,定义为多普勒功率谱的一阶原点矩。多普勒扩展描述了信号的频率扩展程度,定义为多普勒功率谱密度的二阶中心距。

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实现共产主义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1]6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备受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迫害的工人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私有制,才会消除异化劳动,发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作用,通过劳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只有工人阶级首先获得解放,才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62-63只有在工人阶级的带领下,打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桎梏,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消灭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源,才会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只有找到实现的依靠力量,才会变为现实。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止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指导革命与建设实际工作,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得到印证、充实与发展,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践行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是指导实践的方法原则与奋斗方向,马克思运用理论在指导实际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理论,为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创造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身参加了1848-1849年革命,共同创办《新莱茵报》指导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积极创建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在深刻总结法国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应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农联盟。科学阐明“劳动权”的内涵,提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3]161的论点。在总结德国革命时强调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保持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并提出“不断革命”理论,直到彻底消灭有产阶级,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作为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和实际的领导者,马克思大力推动各国工人阶级组织和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在他的领导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与完善,领导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做坚决的斗争,夺取国家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爆发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尝试,虽然政权只维持了72天,但验证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与政权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些原则将一再凸现出来,指导工人阶级获得解放。”[4]607

(二)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实证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迈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重要的一步。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着手推动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经济建设上,列宁反复强调恢复和发展大工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社会制度方面,列宁实施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小商品生产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使全体居民都加入消费公社;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有计划地产品分配来替代贸易等措施改造现有社会制度。可是过渡规划还未实行,就遭到了国内外武装干涉,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也是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又一次尝试,但因脱离俄国的客观国情,企图“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0]570鉴于此,列宁果断的终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3月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推行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农民的需要;在工业上,以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工业,实现电气化,对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流通方面,允许发展商品经济,同意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在对外方面,利用租让制建设苏俄社会主义,允许外国资本家承租国内企业;在文化方面,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10]71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践行的努力与尝试,尤其是他晚年关于合作社的建设的高度重视,认为合作社建成社会主义,“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10]768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次通过实践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走工业化道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1]1437的历史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探索时期,制定“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调整所有制结构,处理好“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7]30的关系,注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巩固并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判断工作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实施了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焕发出无限活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8]382共产主义社会终有一天必将实现。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全局出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遵循基本路线,分“两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建设的实践成果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不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引领,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统一于建设实践之中,在实干中实现远大理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不忘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明确建设目标,统筹现在与未来,当下与长远的关系,稳扎稳打,在党的带领下“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12]64更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彼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旧以《手稿》中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参照蓝本,在实际建设中推进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日实现。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之上,历久弥新,发人深思。随着实践的深入开展,《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必将不断丰富,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将得到进一步印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Communist Thought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GUAN Zhen

(College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6,China)

Abstract:In hi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Marx ha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of capitalist society,an accurate judgment of the future society,an elaboration of the strength and fundamental ways to realize the Communist society,and constructed Marx’s early communist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Manuscript elaborates the communist ideology from the angle of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under capitalist system.It runs through Marxist-Leninist,Western Marxist scholars,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embodied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st society.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the practical valu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s enormous.

Key words:manuscript;communism;theor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19)01-0055-06

收稿日期:2019-01-12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8BKS008);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KS034)

作者简介:关 震(1983-),男,辽宁营口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

标签:;  ;  ;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