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道德观考察_道德观论文

社会变迁中的当代中国道德观念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观念论文,道德论文,社会变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作者得出如下富有启发性和值得深思的结论:1.在大多数的传统美德仍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崇,道德观念上的传统取向相当明显的同时,现代的道德观念也在逐步生成和发展,但这一过程比想象的要缓慢。2.在道德观念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线已变得日益清晰。首先并突出地表现在性和婚姻的这些私人领域里人们道德观念变得相对比较宽容和开放。3.在社会大变革中,年轻一代和老一代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异。

为了深入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大陆城市居民道德观念的状况,本文还同80年代初西欧进行的一项类似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诸如宽容、尊重他人和独立性等这些现代社会国民所应具备的重要品德,在中国人所推崇的品德里居相当后面的位置。另外,在性问题上东西文化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郑晨,男,1958年生,社会学硕士,《家庭》杂志社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1994年7 月广东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家庭杂志社家庭研究中心等4家单位, 利用《家庭》杂志的读者调查网络开展了中华民族文化素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人的现代性等5大部分。这项邮寄调查共发出问卷15400份,回收并经上机处理的有效问卷为11149份。调查样本分布在中国大陆30 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小城市。其中调查问卷里有关道德素质的问题涉及到一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等内容。由于篇幅有限,又考虑到一般道德更具普遍性,所以这里我们将着重从一般道德来考察与探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道德观念。具体来说,我们将通过两个方面来测量城市居民的道德状况:一是人们推崇什么样的品德,一是道德的宽容性。

在这次调查中关于品德和道德的宽容性的问题,我们参考了80年代初由一个名为“欧洲价值体系研究小组”完成的关于西欧价值体系调查的有关内容(参见〔法〕让·斯托策尔,1988年,中译本)。

一、推崇什么样的品德

调查显示,当代城市居民最推崇的10种品德分别为,1.守信用;2.忠诚;3.正直;4.勤劳;5.家庭责任感;6.工作责任感;7.礼貌;8.恒心;9.求知欲;10.洁身自好。

表1 品德评价平均得分表

品德类型序号均值品德类型序号均值

守信用

1 4.63创造性

15 4.07

忠诚 2 4.53社会责任感

16 4.06

正直 3 4.52羞耻感

16 4.06

勤劳 4 4.51独立性

17 4.05

家庭责任感

5 4.44仁爱 18 4.03

工作责任感

6 4.43宽容 19 4.01

礼貌 7 4.40忍耐 20 3.85

恒心 8 4.35慷慨 21 3.54

求知欲

9 4.32个人隐私 22 3.44

洁身自好 10 4.28服从 23 3.22

尊重他人 11 4.25讲义气

24 3.15

节俭 12 4.24支配他人 25 2.10

举止文雅 13 4.13宗教信仰 26 2.05

奉献精神 14 4.12

注:对品德类型的重要程度评价采用5级评分,即最不重要为1,不重要为2,说不清为3,重要为4,最重要为5。

守信用作为首选的品德,突出表明了人们对它的高度重视。守信用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美德,而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今天,讲信用,守信用更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排在第二、三位的忠诚和正直,也是与守信用密切相关的品德。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爱情专一,为人正直,伸张正义,这是千百年来讴歌的美德,延续至今,说明它们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勤劳作为排列第四位的品德,则再次确证了这一传统美德的永恒价值。

家庭和工作单位是人生活动的两大舞台,它们分别属于社会学上所讲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因此,家庭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表明了人生的责任和义务,表明了人们对家庭和工作的归属意识,这两个分别列于第五位、第六位的品德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的道德前提。另外,家庭责任感居于工作责任感的前面表明,在家庭与工作单位这不同性质的群体之间,人们的心理天平更趋向于作为心理情感共同体的初级群体——家庭,这与中国人素来重视家庭的价值、家庭的地位是一致的。中华素有“礼义之邦”之称,因此选择礼貌为位居第七的品德,应该并不出乎人之意料。在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的今天,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崇尚礼义,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因而它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品德。

恒心,作为品德,表现在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中国成语中的“愚公移山”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都谈到了恒心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在“人人平等”的旗帜下,以通过自我奋斗的自致成就为荣,而成就与其说是机遇,更不如说是恒心的结果,因此,恒心被人们所推崇决非偶然。求知欲也是人们最为推崇的品德之一,从古人说的“人生有涯,学无涯”,至今人说的“知识就是力量”,都说明了追求知识的重要性。

洁身自好作为人们崇尚的品德赫列在第十位,似乎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理在其中。从历史上看,中国士大夫信奉“达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说法,在民间的谚语中则流传“只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因此,可以说洁身自好一直是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品德。在今天人们继续将它当作美德来推崇,反映了人们一种对那些社会丑恶现象想管又管不了管不好,而自己又不想介入其中,自毁形象名声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缺少一种理直气壮的社会责任感,这不能不令人担心。缺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从它在所推崇的品德排序中列为第十六位里看出来。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本调查结果同80年代初关于西欧价值体系调查的有关结果作一番对比,尽管时间上不尽相同,几乎整整相差10年,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饶有兴趣,并引人深思的现象。如,称之为“革新”的品德——宽容、尊重他人和独立性,在欧洲的调查里被分别列为第二位和第八位的美德(同上,第16页),但在本次的中国城市居民的调查里,它们的位次则分别居第十九和第十七位。从选择品德的倾向中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所推崇的品德有多么大的影响。应该承认,宽容、尊重他人和独立性,是现代社会里国民所应具备的重要品德,在这一点上,处于传统和现代社会交汇点上的中国大陆显然仍有不小的差距,这是不容忽视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表2不同年龄对品德评价平均得分表

品德类型

24岁以下 25-34岁 35-44岁 45-54岁 55-64岁 65岁以上

服从 2.952.993.18 3.303.55 3.66

节俭 4.084.064.22 4.324.44 4.49

仁爱 4.114.114.01 3.963.97 4.04

勤劳 4.324.414.50 4.594.63 4.69

忠诚 4.344.434.54 4.594.67 4.65

礼貌 4.324.344.40 4.434.47 4.54

奉献精神 3.873.914.08 4.234.41 4.19

正直 4.334.424.53 4.564.62 4.63

工作责任感

4.274.294.41 4.504.63 4.62

社会责任感

3.933.944.04 4.094.28 4.25

个人隐私权

3.863.703.47 3.313.11 3.03

不过,我们还注意到,代际之间尤其在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推崇的品德上有不小的差异,比如,对于勤劳、节俭、忠诚、礼貌、正直、奉献精神、工作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品德,老一代比年轻一代更加推崇和认同,这种差异反映出老一代的道德取向有更强烈的传统色彩。与之相比,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不推崇服从,肯定的程度也较低,而对仁爱、个人隐私权等,年轻一代视为重要品德的较多。

另外,从性别上看,女性肯定忍耐、家庭责任感、洁身自好、举止文雅、个人隐私权的也比男性多。可见,女性比男性更趋向于传统的品德。

表3 不同性别对品德评价平均得分表

品德类型 男女

服从 3.38 3.09

忍耐 3.06 3.28

家庭责任感

4.36 4.52

洁身自好 4.14 4.39

举止文雅 4.06 4.20

个人隐私权

3.32 3.55

从教育程度上看,教育程度愈高对求知欲、恒心、独立性、个人隐私权的品德愈加看重。这表明,教育因素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有很大影响。

表4 不同教育程度对品德评价平均得分表

品德类型 小学 初中高中大专以上

求知欲4.13 4.124.29

4.44

恒心 4.24 4.264.35

4.40

独立性3.92 3.934.03

4.13

个人隐私权3.36 3.293.46

3.48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

1.中国大陆城市居民对品德的基本取向是传统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传统品德如忠诚、正直、礼貌等仍然受到肯定。这说明作为社会文化——心理沉淀下来的这些品德,并未因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相反其生命力具有恒久性。

2.一些明显不适合于时代的传统品德,如讲义气等则不被重视。另外,在我们这个基本上属于无神论的国度里,宗教信仰不被视为美德,这点与欧洲一些国家不同。

3.现代社会给予特别重视的品德,如独立性、创造性、社会责任感、宽容、尊重他人等在品德的位次上明显偏后。

4.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品德的认同程度低于老一代,他们更趋向于个人本位,更趋向于肯定个人隐私权,不愿意服从。

5.教育程度愈高,品德选择的传统取向就愈弱,也就是说,提高教育水平有助于提升人的现代道德素质。另外,从性别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到,男性和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即所谓“革新”的品德之间呈一种互补性关系,这有助于实现社会道德的平衡,达到社会的稳定。

二、宽容什么,不宽容什么

在调查中我们列举了无票乘车、体罚子女、婚外恋情、自杀等30种行为让大家进行道德的宽容性判断。这里我们将宽容性的均值低于3 的,定为最宽容的行为,宽容性的均值高于4.5的, 定为最不宽容的行为。

统计结果表明,人们最宽容的是:1.在正当自卫状态下杀人;2.安乐死;3.选择独身生活;4.人工流产;5.离婚。人们最不宽容的是:1.吸毒;2.嫖娼;3.卖淫;4.贪污受贿;5.司机肇事(撞车)后潜逃; 6.不敬重父母或老人和重婚;7.偷税漏税和收藏赃款赃物;8.见死不求;9.同性恋;10.性自由。

表5 宽容性平均得分表

行为类型序号 均值 行为类型 序号 均值

在正当自卫状态下杀人 1 2.16 未成年之间的性关系 16 4.41

安乐死2 2.42 小偷小摸

17 4.43

选择独身生活 3 2.44 性自由 18 4.52

人工流产 4 2.49 同性恋 19 4.55

离婚 5 2.74 见死不救

20 4.56

与警察发生争执6 3.05 收藏赃款赃物

21 4.57

自杀 7 3.71 偷税漏税

21 4.57

未婚同居或试婚8 3.87 重婚

22 4.64

无票乘车 9 3.98 不敬重父母或老人

22 4.64

婚外恋情 10 4.02 司机肇事(撞车)后潜逃 23 4.72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11 4.06 贪污受贿

24 4.78

体罚子女 12 4.08 卖淫

25 4.82

妨碍工作或他人自由

13 4.11 嫖娼

26 4.86

随地乱扔杂物果皮 14 4.12 吸毒

27 4.91

有意说谎 15 4.28

注:对行为类型的宽容性评判采用5级评分,即完全宽容为1,宽容为2,说不清为3,不宽容为4,完全不宽容为5。

以上内容可以分为4组,一是属于社会公德的,如见死不救、 司机肇事后潜逃;二是属于婚姻家庭伦理的,如离婚、选择独身生活和不敬重父母;三是属于社会丑恶现象的,如吸毒、嫖娼、卖淫;四是属于社会腐败现象的,如贪污受贿、偷税漏税。

与上述提到的80年代初西欧的价值体系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在道德的宽容性上的异同。总的来讲,对正当自卫状态下杀人都表现出最宽容的判断(均放在第一位),其次在离婚、堕胎(人工流产)、安乐死上的宽容性判断也大致相同(西欧分别居第二、第三、第四位)。(同上,第18页)。另外,对吸毒、收藏赃款赃物、贪污受贿等,在道德上也同样都给予不宽容的判断。但是,在与性有关的问题上彼此则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在西欧的调查中,同性恋、卖淫、未成年者之间的性关系,分别排在作出宽容判断的第四、第五和第十位(同上,第18页),而本次中国大陆调查则分别排在最不宽容行为的第九位、第三位和第十三位。这种天壤之别,充分表明了东西方在对性问题上道德观念的差异:一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给予道德上的宽容,一个是站在社会立场上给予强烈谴责。

我们的调查还显示,年龄因素对宽容度影响最大。从性行为观念到婚外恋情,从无票乘车到有意说谎,从卖淫到重婚,从自杀到贪污受贿,年轻一代均比老一代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

表6不同年龄宽容性平均得分表

表7不同性别宽容性平均得分表

表8 不同教育程度宽容性平均得分表

行为类型

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

安乐死

2.442.632.46 2.28

选择独身生活 2.442.562.46 2.36

未婚同居或试婚

3.994.083.91 3.74

此外,在性问题和未婚同居、试婚等上面,女性比男性显示出更不宽容的态度,但在选择独身生活上比男性要宽容。

此外还发现,教育程度愈高,对安乐死、选择独身生活和未婚同居、试婚等所持的看法愈倾向于宽容。

总之,透过对上述那些行为的道德宽容性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道德宽容性有如下特点:

第一,人们对某些行为的道德宽容程度有所提高。比如,离婚,若干年前还被认为是十分不光彩的,而如今大家已持相当宽容态度。

第二,有些评价在观念上属于相当新潮和先进。像对安乐死,男女老少普遍表示出极大的宽容态度。

第三,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美德,比如大家普遍对“不敬重父母或老人”的行为不予以宽容。这表明传统的孝观念在新时期依然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四,对近年来社会上大量涌现的丑恶现象和社会腐败现象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第五,对同性恋等,表达了不认同的态度。

第六,性别背景对道德的宽容性判断有较大影响,男性比女性在性问题上更趋于开放和宽容的同时,也比女性更重视结婚,不主张独身。另外,教育程度愈高,愈可能从个人角度而不是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体行为,并在道德评价上有更多的个人主义色彩。

毫无疑问,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显地划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对于前者,诸如制造公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反人类共同利益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将给予坚决抵制,不予饶恕;而对于后者,只要不危害到社会、他人的利益,属于个人的私事则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由此,凡属于那些体现人的尊严和个性的行为方式将受到普遍重视。

三、结论

通过对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品德和道德宽容性的考察,我们不难就社会变迁中的道德观念得出如下结论:

1.道德观念上人们基本上呈传统取向,传统美德大多仍受到人们广泛的推崇和认同,但与此同时,现代的道德观念也在逐步增长,如对离婚和选择独身生活的态度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也要看到,人们对现代道德观念或品德,如创造性、独立性、宽容性等吸纳和接受程度远不如想象那么高,这既反映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保守、滞后的一面,也表明了处于深层的传统道德文化改变的艰巨性。

2.在道德观念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线已变得日益清晰。中国二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家国同构”。在道德伦理上表现为,“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缩小。这种现象正逐渐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私人领域的划出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的变化,无疑对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可以预料,一旦形成这种带有个人本位色彩的道德价值观念,就将全面地影响人们的一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因此,主流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的调整和更新将是不可避免的。

3.在社会大变革中,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之间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某些断裂带,这种断裂带不仅包括对婚姻家庭和性问题的看法上,而且还涉及到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这种道德观念上的差异,是当代代际关系矛盾和冲突直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种断裂不会无限延长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传统道德的扬弃,新道德的逐步形成,以及新旧道德的整合,代际之间道德观念上的弥合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道德观念正走向多元化,它不仅富有传统的、中国的特色,而且还具有现今开放时代的特色。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现象必将伴随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表现得愈来愈充分和明显。我们应该珍视并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资源;同时也需对在现代社会中孕育和生长起来的新道德予以精心培育和引导,推动新旧道德的整合,以保证社会的正常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道德观考察_道德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