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_许晓霞 王阳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_许晓霞 王阳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广东 东莞 523909

摘 要:校园欺凌是指学生间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以多欺少的行为,具体有语言中伤、身体伤害、破坏财物、孤立排斥等形式。校园欺凌给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尤其是中职阶段的学生,更是带来了无法言表的伤害。与此同时,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关键词:校园欺凌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6月,针对校园暴力频发,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2016年12月2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可见,校园欺凌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关注和担忧的焦点话题。

一、校园欺凌的个案

小李是一名中职学校学生,在班里个子比较矮,长相一般。班里有同学说他身上有异味,于是,所有男生都跟着后面骂小李,所有女生都有意无意地避开他。其实没有一个人去闻过他,但大家都振振有词地声称确实闻到了一股异味。小李在班里,同学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矮瓜”,每次到机房上课,下课后他手里就会有一大叠书,都是班上男生让他帮忙拿回教室的,他默默地承受着,不敢反抗。

有一天,小王把小李叫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卖部,旁边站着五六个人,其中有一个“老大”。当时,他们要小李加进团队,并向小李要500元钱,说是加入团队的费用。当时,小李的身上只有50元钱,拿出给了他们,对方说不行,钱太少,又强迫小李再掏钱出来,小李表示身上实在没钱,几个人不肯罢休,继续逼供小李。要求小李选择其中一人进行“单挑”,如果赢了,不用再交钱,直接进入团队;如果输了,则一星期内把剩余450元补齐。小李虽然不愿意,但还是被强迫和其中的一个人动了手。小李被打伤后,小王把小李带回了学校……

个案中的小王及班上同学的行为属于校园欺凌。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呢?“校园欺凌”就是发生在学校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言语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的伤害。

二、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1.人生观、价值观偏离

中职生有独立的需求,有自觉的意识,凡事都想有自己的主张和行为方式,但由于社会阅历的浅薄和知识能力的欠缺,在许多问题上又拿不定主意,分不清是非,导致部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自我设计错误,自我评价不现实。形成自私自利的偏激人格,和教育导向背道而驰,和社会公德尖锐对立。

2.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

遇到能激起本能欲望的刺激,都有可能引起中职生的欺凌欲望,而且欺凌行为实施者大都为个性突出者,他们想表现自己,想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想受到关注,因此,其自控力就无法抑制住冲动和兴奋,个体需要、欲望产生,行为便不顾一切,即使后果严重,也在所不惜。

3.盲从行为和侥幸心理

由于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聚集区,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导致中职生彼此盲目的攀比和模仿。受害者绝大多数选择沉默,一次次的得手更助长了施暴者的侥幸心理,盲从者的跟随又助长了施暴者的胆量,以致行为的破坏程度逐步增加,频率也逐步变大,后果也就更加严重。加上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攻击性人格受环境的影响,逐渐养成,一旦个人欲望无限膨胀,便理所当然地对他人施暴,以求达到心理平衡。

三、校园欺凌事件的心理影响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校园暴力的后果不仅仅是身体伤害,更严重的是暴力伤害,往往表现为心理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校园暴力引发的PTSD主要表现为:易怒、焦虑、拒绝上学;突然间行为孤僻,人际关系紧张;或者长期受欺负,可能导致他们欺凌弱小。以上这些种类的心理伤害将会影响学业成绩、社会适应以及人格发展等。

在学业适应方面,受到直接的身体暴力的学生学业成绩未必会下降,受到语言暴力的同学往往成绩较差或下降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受到身体攻击的学生可能会为了避免与施暴者接触,而将主要活动转向学习,反而不会降低学业成绩;而受到语言暴力的同学,则极易产生挫折感,导致自信心的缺失和自卑情绪的产生,这些会长期影响自己对学业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而施暴者为了满足自身攻击的需要,制造了较多的暴力事件,影响了班级的整体秩序,受到老师和同学大量的批评和指责,导致师生、同伴关系紧张,难以获得较多的支持资源,致使其学习成绩较差。

在行为适应方面,有些受害者在被攻击时会表现出反击行为,如欺负更弱小的同学,背后做小动作搞破坏等。这些持续受到暴力的学生渐渐地对班级和同学产生敌意,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在消极认知的支配下,表现出较多的反社会行为等外部化行为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些长期欺负和攻击他人的同学在成年后也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攻击行为水平,并会形成稳定的攻击性人格。心理学者对一组儿童从8岁开始进行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30岁之前,那些在学校中经常欺负和攻击他人的学生成年后的犯罪率为25%。这种稳定的攻击性人格可能导致个体参与更多的违法犯罪活动,也有可能导致其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暴力攻击家人的行为,这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在情绪人格方面,长期受到别人欺负的同学,反叛和攻击的欲望被压抑,可能导致其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而施暴者虽然在暴力事件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其在情绪和人格方面会表现出潜在的心理问题。他们大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以及神经质性的倾向。

四、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

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欺凌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校园欺凌不仅给我们造成了躯体上的伤害,更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痕迹。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被欺凌者应对方式

(1)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遭受语言欺凌时,欺凌者最想看到的是遭受欺凌的人在生气、在哭,为此被欺凌者就算内心受到了伤害,也要试着表现出一定的镇定,传递给欺凌者一个信息——你伤害不了我!遭受语言欺凌时的自救,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遭受行为欺凌时的自救,比如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例如:当受到同学的欺凌时,我们可以这样说:“看在同学一场,放过我吧,我会记得你对我的好,我会遵从你的意思去改变”,请记住: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2)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欺凌事件的发生。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要应对欺凌,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第四,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一旦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可以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要主动、及时地和老师、家长、公安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不要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3)幽默回应,注意技巧

当被欺凌时,欺凌者不断地用语言进行攻击时,如果采用沉默以对,更会遭到进一步的辱骂及攻击,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应对方式。例如:不论欺凌者说什么,用“多谢指教”给以回应。

2.看见别人被欺凌的应对方式

欺凌不仅仅是两个对立方所产生的行为。在欺凌发生的瞬间,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被卷入其中。有些同学把协助欺凌者当成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类似“站队”:我跟你是一拨的,我帮你欺负别人,你别欺负我。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校园里,当我们看到某同学对某一位男生进行欺凌时,我们坚决不充当校园欺凌行为中的帮凶,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地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例如报告班主任、宿管、门卫等。

3.欺凌者承担的后果

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学生,要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其档案建立。对构成违法犯罪的欺凌者,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参考文献

[1]王玲 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丁一杰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3]姚晓丹 成长的噩梦如何避免[N].北京:光明日报,2016,12,12。

[4]向敏 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

[5]游延军 学校如何防治和减少校园欺凌和暴力[J].民主,2017,(01)。

论文作者:许晓霞 王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  ;  ;  ;  ;  ;  ;  ;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_许晓霞 王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