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论文_周理华,周正雄,贺俊,周琼,黄淑娟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的扩皮方法对儿科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的影响。方法 将需行PICC置管的116例儿科血液肿瘤患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4例,两组均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其中对照组采用扩皮刀与穿刺点皮肤呈45度角,刀锋背向导丝,扩开皮肤0.2-0.3CM;观察组扩皮刀与穿刺点皮肤垂直,刀锋背向导丝,扩开皮肤0.2-0.3cm。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PICC置管时沿皮纹方向垂直扩皮可减少穿刺点的渗血,缩短创口愈合时间。

【关键词】扩皮方法;PICC置管;渗血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clinical observation to compare two methods of the skin expanding of PICC puncture site bleeding after catheteriz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 1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lood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mpare its curative effect. The control group of 6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54 patients, two groups were modified Sai Dingge line PICC puncture techniqu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spreading knife puncture the skin at a 45 degree angle, back blade guide wire, the expanding skin 0.2-0.3CM; observation group spreading knife and puncture the skin perpendicular to the skin, a back blade guide wire, the expanding skin 0.2-0.3cm. Then observe the patients with bleeding puncture site conditions.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PICC catheter puncture site bleeding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Vertical expansion of the skin can reduce the bleeding of puncture site, shortening wound healing time.

Keywords: extended methods of skin; PICC ; bleeding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253-01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留置时间长和并发症少等优点[1],因而成为儿童血液肿瘤患者化疗的常用静脉通路。塞丁格技术(MST)是应用较细的穿刺针穿刺,通过扩皮刀扩张皮肤,再送入PICC 导管[2]。 置管术中术后的渗血易导致患者心理紧张,增加局部感染机会,长时间反复渗血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而由此带来的频繁更换贴膜又增加护理工作量[3]。故如何减少穿刺点的渗血成为PICC置管操作中的难点之一。我科自2014年4月起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探索不同的扩皮方法对穿刺点渗血的影响,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 年4月至2015 年6月我科收治的儿童血液肿瘤患者需行PICC置管者116 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排除标准:血小板<40×109/L、凝血功能异常者、年龄<3岁者。以2014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选择上肢放置PICC,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置管者要求有较高的穿刺技能,两组均使用巴德4Fr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全部采用赛丁格技术(MST)穿刺方法,使用微插管鞘套件,选择静脉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作为置管静脉。观察组在置入导丝后以扩皮刀背靠导丝,与皮肤成垂直方向扩开皮肤0.2至0.3厘米,而对照组在置入导丝后以扩皮刀背靠导丝,与皮肤成45°角斜向扩开皮肤0.2至0.3厘米。其余步骤均按照PICC置管常规操作。置管成功后穿刺点局部用32层2cm×2cm纱布压迫,透明敷贴固定纱块,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固定,加压程度以可以放入2个手指头,不影响血液回流为准。置管侧肢体抬高,避免受压及剧烈运动。8-12小时后酌情松开弹力绷带。所有患者在置管后24小时行第一次常规维护并依前放置纱布加压止血,穿刺后第5天行第二次维护,视穿刺点愈合情况酌情放置纱布与否。

1.3评价方法 穿刺者及维护者对穿刺及维护时伤口渗血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以32层纱布为依据,渗血直径小于0.5cm,定为无出血;直径0.5-1cm,定为有少量出血,1-3cm为中等量出血,湿透1块纱布为大量出血[4]。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属于对照研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PICC穿刺后穿刺点的渗血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3讨论

PICC 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最初的穿刺针直接穿刺到赛丁格的使用是PICC 技术的一个飞跃。不仅大大提高了穿刺的一次成功率,也使很多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成功置管成为可能,有效解决了患者静脉通路这一生命线的难题。但扩皮是塞丁格PICC 置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儿童血液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以及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常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很多患者及家属担心扩皮过程中切口出血及置管后切口愈合等问题。同时血是最好的培养基,会在2-3天内繁殖大量的病原菌,造成局部感染,细菌沿着导管到达尖端,引起血流相关性导管感染[3]。所以如何减少PICC穿刺部位的渗血也成为护理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上臂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mm;真皮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较致密,厚度约为表皮的10倍。解剖刀扩皮就是要扩开真皮层,让穿刺鞘轻松送入。斜切法是斜向切断皮肤与穿刺导丝之间的组织,虽然穿刺鞘能轻松送入血管内,但创面大,出血较多且愈合较慢。而纵切法是顺着血管的方向,利用手术刀的前端,沿皮纹方向形成隧道式切口,故创面小,几乎看不到切口,且血管与鞘能够密切相贴,压迫血管前端因而置管过程中出血少,置管后渗血少,恢复快。本文纵切组穿刺置管过程中,纱布出现全部渗血者5 例占9.2%,明显优于斜切法。且置管后由于纵切法常无可见切口,穿刺点愈合快;而横切法由于切口相对较大,穿刺点愈合较慢。故在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采用采用纵向切口扩皮能明显减少穿刺过程中和穿刺后的渗血,有利于穿刺点尽快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各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赖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茅惠丽,朱红. 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5(3):68-70.

[2]郑小凤,吴雪梅,龚正荣.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2种不同切皮方法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31-32.

[3]芮冶昊,葛蓉.循证护理在预防PICC术后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2012, 40( 4) : 485-487.

[4]肖金花.PICC穿刺点出血处理方法选择与效果分析[J].鲁南护理杂志,2011,17(1):21-23.

论文作者:周理华,周正雄,贺俊,周琼,黄淑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  ;  ;  ;  ;  ;  ;  ;  

对儿童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论文_周理华,周正雄,贺俊,周琼,黄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