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中引入体态节奏的尝试_幼儿心理论文

在德育中引入体态节奏的尝试_幼儿心理论文

将体态律动引入品德教育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态论文,品德论文,律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经验

如何根据幼儿的生理、年龄、个性特点,使幼儿品德教育富有成效?大教育家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论,日本音乐家铃木先生的“……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心灵与完美人格的极优秀程度”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启迪,领悟到:要完善最高尚的人格,“乐”字领先不失为一个好途径。两年来,我利用幼儿喜欢音乐的天性,将体态律动引入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体态律动,又称和乐动作。就是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来体验节奏感,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使幼儿耳聪目明,反映敏捷。在整个幼儿品德教育过程中,我把体态律动这一音乐形式和德育内容有机结合,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为媒介,将品德教育的内容节奏化,做为幼儿表达情感的手段和工具。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途径之一。”幼儿活泼好动,且对音乐节奏有特别的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把有关德育教材编成富有节奏感的儿歌、快板等,边教边和幼儿一起创编动作,以节奏欢快的动作帮助幼儿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只要幼儿通过自己想象和推理能得到的东西,我就尽量不讲或少讲,这样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去主动参与活动,使幼儿能大胆地想,勇敢地做,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完善那些自己天真不成熟的动作。幼儿的动作只要合理,就给予保留、尊重,不强求动作整齐统一,使幼儿手脚得到解放,创造性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如: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时,其中有一句“一滴水,真宝贵”。一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了双手捧起的动作,这虽然算不上达到什么艺术美,但表达的情感真切,便于幼儿理解、记忆,我便及时给予赞美、保留,并倡导全体小朋友都来学习他的动作。这个以往只能被动接受教育的幼儿,此时此刻置于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样一来,敢于创编动作参于体态律动的幼儿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主动高兴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每年幼儿进班时,总有约占1/5的幼儿,缺乏当众表达的能力,经过不到半年的训练,均能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具备了创编简单动作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环境中,伴随表达情感的体态律动,有利于幼儿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有利于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生活情趣和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引起幼儿精神上的升华,爱集体,守纪律,讲文明的习惯也就容易形成,思想情感就会不断朝着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幼儿手脑并用的体态律动,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对新入班的幼儿,我在德育课中引入体态律动,经过不到三个月的训练,每节课的内容,最多教三遍,95%以上的幼儿都能掌握,年终考查回生现象大大减少。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过:“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随着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课堂上为幼儿创设了愉悦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接受品德教育,不仅不感到是一种负担,精神压力,而且成了幼儿的一种心理享受。有的幼儿有点小病,也能做到不请假,坚持学习,随着愉快的心境,病也自然好转。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体态律动是低技能提高艺术的教育手段,能为幼儿创设美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有节奏的律动表演,还能增加幼儿的活动量,起到增进幼儿身体健康的作用。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第一学期,以教师示范辅导、听音乐、模仿教师动作为主要形式,着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第二学期,向着创编情感动作的方向努力,教师授予幼儿德育内容之后,启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励幼儿大胆编出表达语言情感的动作。教师要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动作,从中了解幼儿理解的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指点。要注意发现骨干,让其带领其他幼儿进行巩固性的再练习,这就既培养了骨干幼儿的组织能力,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情绪。在每个知识巩固阶段,注意做到形式多样,保持幼儿认识事物的新鲜感,提高每个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将体态律动列入品德教育,是艺术美同现实美的结合,能使幼儿进入意境,培养幼儿情趣,激发幼儿积极情感,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幼儿良好思想品质养成的有效途径。

标签:;  

在德育中引入体态节奏的尝试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