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2007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综述_电视剧论文

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2007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日常生活论文,年中论文,国电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看电视”——中国民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部好的电视剧,一个电视热门节目,可以牵动全国,媒体也会一窝蜂扑向那些借着节目一夜成名的“幸运儿”,形成空前盛况。2007年,不出意外,湖南卫视借着“超级女声”强势推出的“超级男声”节目在开播前便经受了“考验”,广电主管部门明令“超级男声”节目不得用这个容易产生联想的名称。受到更多播映规定束缚的“快乐男声”没有形成前两年“超级女声”那样的壮观景象。更让选秀节目制作者感觉到“寒意”的是重庆卫视新栏目“第一次心动”因为评委和选手的出位表现被主管部门直接叫停。2006年名动天下的“百家讲坛”节目也因各种因素陷入低谷。2007年,中国荧屏再次呈现出“剧行天下”的传统局面。

“电视剧是一次过的艺术”①。一年365天,从中央一套、八套到各省级卫视,还有林立的城市电视台,播映的电视剧高达13840集(2006年)。在岁末上海东方卫视举行的“剧变中国——中国电视剧改革开放30年”高层论坛上,导演尤小刚认为:这么高的电视剧产量是一种资源浪费,产量远远超出了播映需求。的确,一年近400部的连续剧在提供给观众无比丰富的电视大餐的同时,也引来强烈批评。一些投资数以亿计的电视剧在荧屏上一晃而过,没有产生一点影响。像《神雕侠侣》、《碧血剑》等剧那样拍摄时大动干戈破坏了九寨沟、雁荡山等自然保护区环境的陋习更是令电视剧产业蒙羞。幸运的是,瑕不掩瑜,每年总会有几部精品剧让观众喜爱,闲暇之余常议常新,成为日常生活的处事原则和仿效方式,剧中人物也像生活中的亲朋好友,不时被提起,被念叨。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最早进入市场的中国电视剧,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契合“艺术与时代共发展”的客观规律。2007年,一个令人振奋的年头:香港回归十周年、奥运倒计时、十七大、“嫦娥登月”……众多利好因素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股市空前活跃……随之,环境恶化,物价上涨,房价翻番……现实的诸多无奈,民众心中的挫折感、失落、焦灼情绪越来越强,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社会心理。再也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武林外传》那激情洋溢、轻松闲适的年份,这一年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决定了电视剧生产/播映/接受过程的鲜明变化。

历史剧、苦情剧、励志剧三分天下

1.题材纷纷撞车而不减收视热情的历史剧

一季度的《卧薪尝胆》、《大明王朝1566》、《贞观长歌》、《贞观之治》;二季度的《金婚》、《亲兄热弟》,三季度的《士兵突击》,四季度的《奋斗》、《双面胶》。上述各剧的热播构成了2007年电视剧的收视亮点②。

历史剧是中国电视剧类型中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类型。中国文化素有的史鉴传统,赋予历史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正史/野史/轶事混杂的局面也使得所谓的“历史”成为传奇。历史剧往往剧情起伏有致、高潮迭起、枝节横生、有波澜有巧合,造成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接受心态,还有强烈的现实影射性。例如历史剧《雍正传奇》明显和现实中朱镕基总理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呼应,而《走向共和》一剧又是一部试图对清史作出全新解释,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的电视剧,其对历史人物另有评论的创作意图有着很强的冲击性,于是,在上述两剧播出前后引起了激烈争论,并直接受到高层的重视③。

国产历史剧往往场面宏大、布景华丽、角色众多,充分利用了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历史人物内心的了解、对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势力的细细剖析,对刀光剑影的再现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者的强项。

2007年的历史剧不约而同指向了两个历史人物,勾践、唐太宗,形成了电视剧创作中最忌讳的“题材撞车”现象。陈道明、胡军主演的《卧薪尝胆》和陈宝国、尤勇、鲍国安主演的《越王勾践》都将目光投向了春秋战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勾践。值得称道的是,前剧侧重表现勾践的忍辱负重,塑造了一代枭雄的形象;后者侧重表现伍子胥、伯噽之间的忠奸冲突,范蠡和文种的谋略,两剧各有所长,相得益彰。同样,《贞观之治》、《贞观长歌》两部撞车剧,情节竟然也没有重合之处,但也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个现象体现了历史人物/历史传奇在民众中的深厚基础和历史剧创作的相对成熟。同期出现的《康熙秘史》、《大明王朝1566》两剧的影响力就稍逊一筹。一方面“清宫戏”的流行已是2003年间的事,期间,推出的十余部围绕着“权谋”和“情爱”主题的作品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倦;另一方面,明朝海瑞和权臣的忠奸之斗显然也缺乏一些必要的“情变”调料,欠缺了可视性。但是,历史剧给大众提供的太多想像空间,太多悬念和高潮,使得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更“现实”的理解,它无疑是电视剧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类型。

2.频频出彩的“苦情戏”

从《渴望》开始,“苦情戏”模式的家庭伦理剧一路走来涌现出不少杰作,《年轮》、《孽债》、《咱爸咱妈》、《大哥》、《婆婆》、《大姐》、《我的兄弟姐妹》、《结婚十年》、《中国式离婚》、《浪漫的事》、《家有九凤》、《半路夫妻》等。其中《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式离婚》、《大姐》、《家有九凤》等都是当年央视的收视冠军。与崇尚当下、满足欲望的“快乐叙事”相对,源远流长的“苦难叙事”侧重于对主人公情感、精神、心灵所遭受的“苦难”的深层记述,这些“苦难”则来自于时代、社会、生活、权力等外部力量,内在里体现为一种人生的挣扎、精神的觉醒、自我的审视。20世纪以来,革命叙事一直占据着主流,革命的苦难伴随着革命的暴力;关于个人命运的苦难叙事则处于边缘,个人情感、命运、生活一度从艺术作品中消失。电视剧《渴望》肇始的“苦情戏”模式把个人命运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体现着社会时代特征的“苦难叙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前所未有的变革带来更多的迷惘、无奈和伤害,如何寻找个体“安身立命之所”就成了平民阶层的现实难题。在这个意义上,“苦情戏”填补了对草根阶层、平民的人生历程、命运遭际的认识。主人公的“苦难”是时代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指导着现实生活中民众对待情感、处理人情关系的具体方式。

2007年,“苦情戏”依旧是电视剧类型的中流砥柱,《错爱》、《金婚》、《双面胶》、《保姆》、《女人心事》、《继父》、《房前屋后》、《孝子》、《你是苹果我是梨》、《新结婚时代》、《女人不哭》、《亲兄热弟》、《守候幸福》、《爱了散了》、《戈壁母亲》等剧成为各电视台黄金时段竞相抢播的热门剧集,取得了理想的收视率和较好的口碑,实现“社会效益精神效益的双丰收”。

电视剧是“叙事的艺术”。伦理剧讲述着“平常生活一段情”。但是,同样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故事的侧重点却可以千变万化,因为每个人的幸福和痛苦都是那样的独特、剧烈,让观众揪心。2007年的家庭伦理剧,情节和动情点各有侧重。《金婚》里是一对年轻时吵吵闹闹、老了不离不弃的生死伴侣;《双面胶》里两对愈闹愈烈最终酿成家庭惨剧的婆媳;《女人心事》里那对老婆强势老公“妻管严”的中年夫妻;《新结婚时代》里那对男的厚道、女的任性的年轻小两口;《孝子》里是蛮不讲理、对子女媳婿颐指气使、又瘫痪在轮椅上的婆婆造成的一个个家庭不幸……人生百味,尽在其中。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对现实情感的把握,人际心理的表现非常到位。如《中国式离婚》的编剧王海鸰的作品《新结婚时代》,曾执导《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经典长剧的导演郑晓龙的《金婚》,这些编导对生活的深厚了解,对人心的细致揣摩,使得作品中的情节丝丝入扣,情感真挚感人。《爱了散了》中因主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令人生厌的冯远征饰演的变态丈夫方凯和殷桃饰演的妻子董晓晗,《男人底线》中濮存昕饰演的年轻有为的丈夫魏海烽和梁丹妮饰演的自信心不足的妻子陶爱华组成了典型的“受虐—施虐”的“苦情戏”模式,令观众充满强烈的爱憎,深陷剧情之中,和剧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悲。虽然,在《保姆》、《孝子》、《双面胶》、《金婚》等剧中没有这样极端的情节设计,但是,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受虐—施虐”模式却是必不可少的。

3.凡人的梦想:《士兵突击》和《奋斗》

励志剧《士兵突击》的成功是2007年荧屏的一道景观。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不少军旅剧都集揽了强大的阵营,试图在这个“激情洋溢”的年份成为下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但是,事与愿违,最终是这一部“三无”(无大牌、无情爱、无美女)作品《士兵突击》以朴实的人物、生活化的情节、留有生搬硬造痕迹的军旅生活赢得了观众的认同,成为本年度最重要的文化事件,影响甚至超越了“最牛钉子户”、“华南虎”、“黑砖窑”、“厦门PX项目”等。《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世纪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频道等中国主流媒体都将王宝强列为2007年12月的封面人物,2007年的年度人物。剧中的许三多、成才、袁朗以及他们的性格优缺点、现实中的对应人物成为媒体和大众探讨争论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因素成就了《士兵突击》这样的轰动?众说纷纭之中,《新周刊》的封面评语“钝感的力量”值得深思。在这个情感分外脆弱个体易受伤害的年代,也许只有迟钝的人才能“正常”存活下去,也只有奇迹才能让普通人获得成功,只有许三多的口头禅“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好好活”才能解释现实中的种种困惑、难以理喻。于是,奥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传奇被编导移植到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并同样获得成功。

励志偶像剧《奋斗》的走红是2007年的又一个意外。青春偶像剧不是中国电视剧的长项,模仿的日、韩剧和台剧,这些年鲜有亮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之后,本土偶像剧便青黄不接。《红十字方队》、《都是天使惹的祸》、《京港爱情线》、《青苹果乐园》、《红苹果乐园》、《幸福像花儿一样》、《十八岁的天空》等偶像剧屡创收视新低。但2007年的青春偶像剧《奋斗》、《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五星大饭店》等剧中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方式与现实非常贴近,收视率较高。

如果说日韩剧善于编织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表现虚无缥缈的“白领生活”,那么上述几部偶像剧则以其突出的现实情绪赢得观众。《奋斗》中那顺溜的京片儿加上“1980年代后”的流行词汇,让观众大为称快。解读《奋斗》里的台词,充满黑色幽默,如同品读1980年代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倍感创作者的真诚。如“有房有车,父母双亡”的择偶标准;陆妈妈:“儿子,你亲生父亲要从美国回来了……他在美国赚了很多钱……他想见见你……”陆涛:“见面就算了,让他把遗产打我卡里吧!”的“玩世不恭”。《奋斗》这部电视剧在情节上充满漏洞,陆涛的奇怪身世,向南和杨晓芸的结合,陆涛、米莱、夏琳的三角恋等,将通俗电视剧的各种刺激元素搅和在一起,显得“无厘头”。但可贵之处在于,创作者对现实的“失败”体验和内心的“激愤”使得电视剧引起了观众注意,取得成功。同样,另一部偶像剧《五星大饭店》,也因为其编剧海岩的知名度而引起媒体观众的普遍关注。尽管该剧未能如《奋斗》般贴近大众,还原生活,但其紧凑的剧情、强大的创作阵容、充满刺激的惊险剧情,也足以创造收视热潮。

电视剧的新悲情时代

意识形态(Ideology)在电视文本分析当中经常处在核心地位,因为它揭示了电视文本的意义和意义是如何生产的。电视剧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在对商业利益的角逐中选择了一种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边缘的状态,或是选择了一种非意识形态的策略,过多的关注于社会大众和私人空间”④。“寻找个人认同,在社会秩序中安置自身”是转型中国大众的一个现实并且重要的命题。伟大的时代,漫天的烟花是属于别人的,高速发展的经济成就了现实中太多的富豪,张茵、杨惠妍等个人资产超千亿之多;股市翻番,成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千万富翁,其中不乏少儿亿万富翁,如北京银行上市时被揭露出来的“少年股东”们。于是,房价飞涨,物价节节攀升,“钱毛了,日子紧巴了”就成为2007年平民的深切感受。正如,鲁迅在《伤逝》一文中表达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钱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新结婚时代》表现了当代人生存的困境。顾小西、何建国的矛盾来自于生活的残酷压力。在这种因为钱、因为何建国的农村亲戚无休止地伸手索要而造成的婚姻破碎、爱情无所附丽与身处同一困境的一代人形成共鸣。剧中的简佳与地产商刘凯瑞“傍大款”的事儿被普遍接受,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早已习惯这样的选择。

在表现婆媳关系的伦理剧《双面胶》中,上海姑娘丽鹃和东北小伙亚平冲破家庭阻力组成了小家庭。但是,因为公公来上海治病,丽鹃往母亲处借钱,结果公公病死,落下一屁股债要还,丽鹃母亲气病入院,两个家庭分崩离析。现实中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在经济压力催化作用下,加速恶化。最后,夫妻反目成仇,成为悲剧。《奋斗》一剧是描述三对1980年代后的爱情婚姻生活故事。一个“白日梦”般的暴富情节后,是三对恋人的辛酸生活故事。经济的压力,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向南和杨晓芸的婚姻从喜剧走向悲剧;华子和露露抱着一起努力实现美好生活的决心,开始了奋斗的过程。在短暂的一帆风顺之后,问题不断出现,考验着两个人的感情,最后,两个人终于没有斗得过时间的历练,分手。

像《双面胶》、《错爱》、《房前屋后》、《新结婚时代》、《亲兄热弟》、《金婚》、《孝子》等家庭伦理剧这样将生活最残忍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在因为日常柴米油盐产生的分歧、冲突中感受到亲情的失落、爱情的碎裂还不是最为残酷的。因为现实中的身份变化产生的距离使得人物走向疯狂崩溃才是最令观众绝望的。伦理剧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受虐—施虐”的历史,这段历史让观众得到警醒,从而形成主流的思维方式、伦理观。2007年,《保姆》、《男人底线》、《爱了散了》、《女人心事》等伦理剧中塑造的“偏执狂”形象如马晓慧、陶爱华、方凯、林青青,让观众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悲哀,对世界、对情感太多的无奈无助。

这种悲情主义的创作潮流甚至延续到主旋律剧中。《红梅花开》是一部收视率相对较高的主旋律剧,剧中宋春丽饰演的干休所所长宋红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左冲右突,努力守护一个军人的道德底线。但是,丈夫的意外车祸受重伤、离婚、工作中受到的阻力,个人生活中和军长高林海的感情波折,剧情一直很闷。结尾,看到报纸上高林海牺牲的消息,终如母亲所愿升为将军的宋红梅没有感受丝毫喜悦,继续面对着无穷尽的生活。

曾经通过教科书被反复灌输到大众意识中的“卧薪尝胆”,“贞观之治”等历史被电视剧反复表现。但是,在有着“合理的历史想象”的电视剧中,观众看到的却是一幕幕非人性的权斗/情变。《卧薪尝胆》中灭绝人性的“忍”,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尊严、妻子和无数部下,这样的成功有意义吗?《贞观长歌》中的政治妥协、尔虞我诈,将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作了改写,而且细节、台词、情节发展都显得异常合理/真实。这样的“历史叙事”让观众对“宏大叙事”产生质疑,对传统的价值观、人性论感到悲哀。

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

“剧如人生,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5]。2007年电视剧中有一个特点,反腐剧、神怪剧、武侠剧、戏说剧,这几种常见的类型明显少了,影响力更是差了不少。反腐剧中,《使命》、《国家干部》、《我主沉浮》、《谁在说谎》、《局中局》、《交通警察》、《高纬度战栗》、《天地良心》等依旧没有突破,从情节、悬念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上延续了《苍天在上》、《红色康乃馨》、《忠诚》等剧的模式。其中,《国家干部》中王志文饰演的“李向南”式的市长“夏中民”更是让观众对反腐剧的类型化、脸谱化感到失望。相对来说,上影集团出品的《我主沉浮》一剧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方面比较成熟一些。更有意思的是,这部在上海拍摄的反腐剧剧中主人公市长钱惠人、省长赵安邦动用社保基金发展地方经济做改革铺路石的剧情和现实生活形成了呼应,而且恰恰是现实的反证,体现了中国电视剧在对现实的认识方面具有的特殊敏感性。相比之下,以2000年“河北第一秘”李真腐败案改编的反腐剧《天地良心》却因为题材陈旧没有受到观众的关注。2007年,反腐剧类型收视的热度下降,体现了观众对较少触及尖锐社会矛盾的反腐剧创作有了更高要求。

武侠剧/神怪、戏说剧是最具生产力的类型,也相当受观众的欢迎,至少能让观众获得善胜恶,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虚幻满足。2007年,《碧血剑》、《雪山飞狐》、《大旗英雄传》、《楚留香传奇》、《大人物》、《济公新传》、《少年包青天3》、《问君能有几多愁》等剧依然拥有一定的观众群。不过,经过多年经营,国产武侠剧/神怪、戏说剧在景观、故事结构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比起港台剧《天下第一》、《楚汉骄雄》、《封神榜》、《灵镜传奇》、《锦衣卫》、《精卫填海》等来说,在可看性方面还是欠缺;缺乏港台剧的幽默、奇思妙想、性格鲜明。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提供给观者以宣泄,这一点,大陆的电视剧创作者就没有清醒的意识。相对来说,情节模式化,人物塑造简单没有太多硬性限制的武侠剧、戏说剧类型没有受到创作者重视。

2007年的电视剧在认识现实、表现生活、刻画人物方面更为成熟,充分实现了电视剧反映生活/指导生活的意识形态作用。如《双面胶》、《孝子》中对婆媳关系的细致表现;《金婚》、《房前屋后》、《守护幸福》中暗藏的对“平平淡淡过一生”中庸式生活态度的肯定;《新结婚时代》、《保姆》、《错爱》等剧倡导的与人为善,善恶终有报的生活哲学;《爱了散了》、《女人心事》、《男人底线》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感的易变、家庭的分裂归咎于一方性格上的缺失,自作自受,从而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概念”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消弭了。《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更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巨大的竞争压力,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带来的心理期待,大众期待着向许三多一样糊里糊涂成功的奇迹上演。电视剧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至少我比许三多强,怎能不成功”。这从现实中许多电视栏目一窝蜂的探讨是“做许三多一样的人还是做成才一样的人”可以看出。观众执着地把电视剧虚构的生活等同于生活本身。

电视剧的观点是最容易被潜移默化接受的。在伦理剧中,先是对第三者持批判态度而现在却对第三者插足的合理性反复表现;从对“为富不仁”的表现到对“傍大款”的中立态度,电视剧的价值观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不断影响、引导观众。《奋斗》一剧的白日梦性质,对财富的向往,对情感的蔑视,是前所未有的,但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恰恰表达了现实生活中主流的社会意识,并以其大胆的真诚赢得观众。

2007年,电视剧的价值观、道德观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且不说《奋斗》、《五星大饭店》、《屋顶上的绿宝石》、《新结婚时代》这样以都市白领一族为中心的电视剧包含的价值观,注重个体,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体感觉来判断是非。即便是《亲兄热弟》、《双面胶》、《金婚》这样的伦理剧中,也呈现出一些令观众不适的价值判断。《亲兄热弟》中陈建斌饰演的弟弟老四,一心想干正当营生却差点活不下去,当他开始办讨债公司这样的“黑营生”后,反而一切顺利了。《双面胶》以事实说明癌症不用治,省得拖累家人。《金婚》这样的电视剧在表现1990年代后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面对非婚生子、利用关系倒腾指标致富等现实也是不知所措,只能被动地适应。

2007年的电视剧着力表现新兴的“市民社会”。电视剧几乎都是以都市为中心,而且以典型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为背景,表现都市文明为主导的市民社会。《新结婚时代》、《爱了散了》、《红梅花开》的北京,《双面胶》的上海,《孝子》一剧从小城市进入北京和上海之后,创作就显得如鱼得水了,情节也更为流畅。电视剧中,白领的生活成为表现中心。上述伦理剧都将主人公的职业设计为广告业、传媒业、教师、医生、律师等收入相对较高、社会认同感较强的形象,行为举止谈吐也符合这类人群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有较高的消费能力,社会化程度高,但是,很少参与政治,更注重对生活的体验,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知青题材电视剧《血色浪漫》一剧沉寂4年之后,再次在各卫视播映体现了现实中浓厚的怀旧情绪。《血色浪漫》在当初因为其表现的“大院文化”有异于主流的说法,而且,其对1990年代后的生活描述晦涩灰暗,显得物欲横流,没有理想和希望而被限播。但是,在2007年,以香港商战为题材的主旋律剧《荣归》、《大时代》等都没有走热,胡军出演张学良的历史大戏《西安事变》也没能取得高收视率,反是《血色浪漫》一剧中对青年时代真挚友情的细腻表现,对军旅生活的怀念和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价值观发生的改变,义气/友情等的失落,主人公们陷入现实生活的复杂关系中,步履艰难,其中尤以正直简单的钟伟的悲惨命运让观众心有戚戚。利字当头的时代吞噬了青春和生命,该剧对现实的冷静揭示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再度流行。

电视剧是“潮流”的艺术

电视剧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艺术规律。变动不居的社会使得社会心理和集体无意识每个时期都在变化,其中对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等取向、处理方式也在不停改变,对社会、个体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无形中呼唤着新的类型潮流。2004年,《梅花档案》一剧引起的禁播风波充分说明当时的悬疑/反特剧造成的轰动效应。在当时,《一双绣花鞋》、《古城谍影》、《凤凰迷影》、《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一批以“惊怖,悬念”甚至情色为卖点,以“红色题材”为包装的反特剧/间谍剧相继出现,其影响之大让主管部门深为焦虑。在避过禁播令后,年底,这批反特剧终于在荧屏出现,收视率令人叹为观止。2005年,《武林外传》一剧以其诙谐、幽默、针砭时弊掀起了情景喜剧的一个高潮,兴起的网民和白领一族将《武林外传》作为讨论的话题,引起传媒跟进报道,使得老少亦宜的情景喜剧成为创作潮流。此后,2006年的《暗算》,其传奇故事、老到的表演以及红色题材使得这部电视剧受到一致好评。到了2007年,电视剧潮流又有了变化。

2007年年初,是一个历史剧的高潮,红楼选秀,百家讲坛将历史剧推向一个热潮。从电视剧传统看,最早的《努尔哈赤》、《武则天》、《唐明皇》到“清宫戏”,历史剧总能受到观众的欢迎。可在社会风波不断,“纸包子、毒牙膏、钉子户”等层出不穷的2007年,社会心理倾向于关注现实,表现民生,对权力、对社会普遍的缺乏信任。于是,在春节前后这个电视剧播出黄金时段,历史剧以及重拍的经典剧《新上海滩》没有获得预想中的高收视率。尤其是《新上海滩》,经典的情节、强大的演出阵容(黄晓明、孙俪、李雪健、黄海波)被各省级卫视寄予了厚望的重头戏,却难尽人意。反而是《新结婚时代》、《亲兄热弟》、《房前屋后》、《错爱》等表现一地鸡毛的家庭琐事诉说平常一段情的伦理剧开始吸引观众的视线。《新结婚时代》中的新人郭小冬也一夜成名。此后,《孝子》、《双面胶》、《爱了散了》等剧延续了高收视率。这些电视剧真实揭示了生活,剖析社会的实质,表现出人际关系、商场、官场的枝枝蔓蔓,亲情、爱情经受考验,并一步步走向破碎。精巧的情节、细腻的生活细节,丰满的人物,使得电视剧充满了“人情味”。一方面,《孝子》中的父亲被骗;《双面胶》中的父亲因癌症被庸医谭一刀盘剥;《房前屋后》中弟弟和弟媳吞了哥嫂的房产,这些仿生活的细节让观众感动。另一方面,无论是《错爱》、《房前屋后》,《新结婚时代》还是《双面胶》,剧情总是让大众感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而部分掩盖了对现实的批判性,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稳定的需要。

《士兵突击》的热播出乎意料,实际上也体现了电视剧艺术的规律。相对于银幕来说,电视剧更是表演的艺术。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演员每日和观众不约而至。这就要求演员要出彩。《士兵突击》中的角色许三多、成才、袁朗、史今、高连长、伍六一等主角非常传神,个性突出,令人过目难忘。即使是一些小角色,许父、村长、指导员、A部队战友吴哲、拓永刚、五班老马、李梦等也是性格鲜明。尤其是王宝强对许三多这个人物的阐释,外表迟钝、内心却不乏机敏,认错在先总取得谅解,非常出彩。《新结婚时代》中的主演刘若英、梅婷,《房前屋后》中的周晓斌、洪剑涛、阎妮、姚晨、喻恩泰,《奋斗》中的佟大为、马伊俐、李小璐、文章、张晨光等演员都是电视剧成功的关键。

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还是以《士兵突击》来说,许三多的不断有贵人相助,不断地捡到馅饼使得观众对结果充满期待。而每天和一个注定的失败者一样起死回生,不断闯关的经历也使得观众欲罢不能。伦理剧《双面胶》中的婆媳关系从新鲜→不合→隐忍→爆发,《孝子》中的母亲从女儿、女婿家到海洋、海明两个儿子家,线性叙事、分别展开。而《新上海滩》、《羊城暗哨》、《狼毒花》、《大刀》、《最后的子弹》、《51号兵站》、《五号特工组》、《西安事变》等传奇剧更是以矛盾简单、黑白对立、冲突剧烈见长,着重于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个性鲜明。

2007年过去了,好几部电视剧值得怀念、值得回味。2008年开始了,还会有一部或几部家庭伦理剧契合观众的心理、触动观众的情感赢得关注吗?从选秀到导演辞导风波不止的《红楼梦》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重拍剧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反腐剧、武侠剧、情景喜剧能不能出精品?在这个举国欢腾的奥运年中,电视剧能不能避过体育节目的锋芒,再次续写辉煌?也许,这一切,还是决定于2008年的社会心理和普遍的情绪。因为,电视剧——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

注释:

①[美]D.索尔本:《电视情节剧》,《世界电影》,1995年第5期。

②信息产业研究课题组:《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现状及趋势数据分析报告》。

③仲呈祥:《2003:中国电视剧创作概观》,《中国电视》2004年第3期。

④[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汪方华:《通俗电视剧美学》,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标签:;  ;  ;  ;  ;  ;  ;  ;  ;  ;  ;  ;  ;  ;  

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2007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综述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