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龙文辉

湖南省涟源市人民医院 湖南涟源 417100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88例,将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45%,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8.64%,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有着很高的临床护理效果,可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未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常用手段,现在临床已广泛使用。它是按照膜平衡原理,将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同时以相反的方向引入到透析器内,分别流经透析膜的两侧时,两侧的容质和水在浓度和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做跨膜运动,以弥散、对流、超滤与吸咐等方式进行物质交换[1],以达到清除机体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胍类及多余的电解质与水份,同时从透析液中补充机体所需的电解质、碳酸氢根、葡萄糖从而达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目的。

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发现护理中的各种风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可提高护理质量[2]。本研究将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并分析其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和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88例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患者44例,年龄为35-76岁,平均年龄为(54.32±6.45)岁,研究组患者44例,年龄为38-78岁,平均年龄为(56.17±3,56)岁,参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血液透析,不对其进行任何的特殊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干预。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较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分析患者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并结合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透析方案。同时应增强护理培训力度,还应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减少因为操作技术而形成的风险事件,并保证动静脉穿刺可以一次性成功,避免由于穿刺次数较多而发生的内瘘血肿现象等。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来进行,各种透析用品应使用一次性用品。在对患者进行透析的过程汇中,应增强对患者的巡视次数,对患者的穿刺位置以及插管位置进行严密的观察,查看是否存在导管异位现象或者渗血现象发生。透析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以及神志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并对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的低血压、高血压、透析失衡综合症、心律失常进行处理,而透析器的首次使用综合症、出血、溶血、肌肉痉挛、空气栓塞等紧急并发症,并早期发现和防治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当患者出现烦燥不安,无法解释的焦虑、气促、胸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严重时发生神志的改变:不省人事,呼之不应应考虑低血压,应立即减慢血流量,停止超滤,上报医生,并积极进行治疗。同时,在透析的过程中要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在透析中要做好患者的卫生宣教,饮食指导,导管及内痿的自我维护。在透析前应采用生理盐水对透析器以及透析管进行彻底冲洗,以此来保证透析器存在充分的循环时间,将患者间的血液以及血液标本进行分开保存,避免产生错输或者血液错放的现象。同时对阴性以及阳性患者进行相应的区分,并分别进行透析,其透析用品应采用一次性用品,固定对患者进行透析的护理人员。新患者在被列入到透析之前应进行乙肝全套及输血前三项的检查,随后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对于存在感染征象患者而言,应进行随时检查,对有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应告知其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使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对比

通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发现,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45%,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8.64%,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对比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发现,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1.5%;参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7.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危害因素,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致使患者损伤以及死亡等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的不安全事件,而随着社会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临床风险也随之增多[3]。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以下风险:一是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二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当所导致的风险[4]。

通过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应对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各项的制度,同时能够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风险管理相应的计划,让每个环节都可以有章可循,避免工作中因其失误导致的风险。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通过透析机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流到期体外,在透析时间长和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差的情况下,患者比较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容易致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5]。但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风险管理,既能够全面掌握患者的状况,还可以针对患者的身体变化及时给予患者相应措施,降低医疗事故发生。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同效果可知,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患者风险管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护理风险,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且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建侠.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1(10):1388-1391.

[2]刘明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19-121.

[3]王慧.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1):86-87.

[4]孙雪梅,江明浩,郭义娟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75-76.

[5]王慧.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16-17.

论文作者:龙文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龙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