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锆陶瓷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论文_钱晨

钱晨

(江苏泰兴新时代口腔门诊部 江苏泰兴 225411)

【摘要】目的:研究氧化锆陶瓷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中的优势及注意事项。方法:45例患者(50颗患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金属陶瓷修复,观察组采用氧化锆陶瓷修复,对2组患者修复后6个月至24个月内的复诊记录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口腔修复治疗中,氧化锆陶瓷修复体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氧化锆陶瓷;普通金属陶瓷;口腔修复;优势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85-02

自从上世纪90年代陶瓷材料应用于口腔修复科以来,因其在美观性,生物相容性,热稳定性,耐腐蚀性等各方面的优势,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一般的陶瓷修复体都是使用金属内冠与釉面瓷层结合。随着时间的累积和临床使用病例的增加,普通金属陶瓷修复体的缺点与其局限性也展露出来,近年来,氧化锆陶瓷修复体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今天这项研究,是比较了普通金属陶瓷修复体和氧化锆陶瓷修复体在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后,6个月至24个月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对这两种修复材料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3年5月~2013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共计45例(50颗患牙),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29.1±17.3)岁。前牙区患牙29颗,后牙区患牙21颗,连桥修复10颗,其余40颗全为单冠修复。为了尊重患者意愿,患者自行选择分组,观察组患者25例,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2.44±9.87)岁,患牙共计28颗。对照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0.15±8.76)岁,患牙共计22颗。2组间的患者年龄,性别,患牙部位,数量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患者无对颌牙缺失,或者咬合功能紊乱,牙周组织健康,无牙槽骨吸收,口腔卫生习惯良好。(2)牙冠缺损,氟斑牙,四环素牙,但已经进行完善的根冠治疗或者是正常活髓牙,1°松动以下。(3)X线片显示无其他炎症,且符合常规陶瓷固定桥适应症。后期观察组采用氧化锆陶瓷修复体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普通金属陶瓷修复体进行修复。

1.2 治疗程序和方法

1.2.1根据各个不同患牙的牙位及解剖形态进行牙体制备,近远中侧,唇侧,舌侧间隙约为1~1.5mm,切端轴面约1.5mm,肩台清晰,确保牙体制备无倒凹,线条圆滑,使用排龈线进行牙龈预备,龈沟深度约为1~1.5mm。使用硅橡胶进行印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自然光线下,使用VITA比色板进行比色,并制作临时修复体对基牙进行保护。

1.2.2加工厂制作完成修复体后给患者进行试戴,检查修复体的形态,颜色,牙龈边缘密合程度,邻牙间隙松紧度,调整到最佳咬合情况。患者满意后,使用3M玻璃离子水门汀或者是3M树脂进行粘结,抛光。

1.2.3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用患牙拒绝过硬食物,出现问题随诊,若无问题则按照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时间点进行复诊。

1.3 观察指标

参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1](The Modified U.S.Public Health Service Criteria , USPHS)对修复体进行评价检查,从继发龋、牙龈情况(有无牙龈变色),边缘适合性(有无牙龈萎缩)、颜色匹配(是否发生变色),修复体完整性(崩瓷,脱落)这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全部达标为治疗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全部数据,以单颗牙为单位,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修复结束后24个月的对比,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2.85%,对照组的成功率为63.64%,观察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失败病例出现的时间也早于观察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细数据请见附表(1-2)。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氧化锆陶瓷修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其不含金属成分,在口腔内酸碱环境下更耐腐蚀,不会有金属离子氧化析出,刺激牙龈变色,萎缩,可长时间的保持其修复体边缘密合性,降低继发龋发生概率。(2)氧化锆全瓷修复体是采用CAD/CAM系统制作,可以达到最佳的精确度,所以只要模型精确,都能做到轻松就位[2],且精密度非常高,降低了失败率,制作过程中也不需要额外的遮色层,因而颜色也更加自然逼真。(3)氧化锆属于生物惰性材料,生物相容性极佳,其额抗折强度以及韧性,耐磨强度都是全瓷材料中最高的,可应用于单冠,连桥等各种修复类型以及全口的各个牙位。

当然,没有一种修复材料是完美的,氧化锆陶瓷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饰瓷崩瓷,本次研究中观察组2个失败病例均为此原因。这种情况也引起了业内学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想改善崩瓷的现象,不仅要进一步提高饰瓷的自身强度,同时也要提升饰瓷与氧化锆两者间的匹配性,另外还要保持两者间的理化均衡性。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修复体的咬合接触关系,尽量使饰瓷氧化锆的结合线避开咬合接触区。一些学者目前提出了关于基底冠及基底支架的理想设计思路,即先设计全解剖修复体,再对全解剖修复体进行定量“虚拟回切”,从而获得基底冠的外表面,为外部饰瓷预留均匀的修复空间[3]。另一个阻碍氧化锆陶瓷修复材料大范围使用的就是价格因素了,这与其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加工工艺不无关系,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患者基本上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没有选用氧化锆陶瓷的修复材料。

综上所述,虽有价格较高,应用于承担咬合力过大的牙位时容易饰瓷崩瓷等问题,但氧化锆陶瓷在口腔修复应用中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为现阶段较理想的修复材料,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Cvar JF, Ryge G. Reprint of criteria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ent al rest orativematerials. ClinOral Investig, 2005,9(4) : 215-232.

[2] 李剑,龚中坚,陈国平等.CAD/CAM氧化锆烤瓷后牙固定桥与常规烤瓷固定桥的临床应用比较研究 .口腔医学 , 2010,30(9) : 544-546.

[3] 吕培军,孙玉春.口腔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0, 42(1):14-19.

论文作者:钱晨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氧化锆陶瓷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论文_钱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