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小班政策的比较研究_小班化论文

国际视野下小班政策的比较研究_小班化论文

国际视野中的小班化政策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政策论文,小班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6)11-0021-(05)

小班化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为世人公认。然而有关班级规模和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却表明,缩小班级规模不一定会带来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1] 也就是说,现在各地小班政策都是在研究结论不明显的情况下出台的。由于小班化成本很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小班化政策在出台时就有很大风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决策主角的政府还是痛下决心实施小班化。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有别,小班化政策便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一、外国小班化政策

美国上世纪后半叶随着入学人口的回升,学校班级平均容纳学生数已上升至24人,有的地区则上升至26-28人,甚至36人。[2] 另外由于美国基础教育存在大量问题,如教育质量下降,成绩鸿沟等,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各州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意图通过缩小班级规模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从而提升本州的教育水平。实验结果比较显著的有田纳西州的STAR(Student/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计划和威斯康星州的SAGE(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计划,尤其是前者,直接促成了克林顿政府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的出台。CSR计划主要采用联邦政府拨款的方式推动实施,计划将中小学各年级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每班23人减至18人(2005年实现)。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在三年级结束时都可以独立地阅读。[3] 1999学年联邦政府拨款12亿美元,2000学年将拨款14亿美元,此后7年内总拨款为124亿美元。各州政府自愿加入计划后向联邦政府申请拨款,并筹集配套资金,首期有20多个州加入计划。拨款主要用于增聘教师、增加校舍和设备、改进教材、增聘合格教师。联邦政府计划在5年内用73亿美元增聘10万名教师,吸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做主科教师。美国国会则要求将25%的拨款用于教师培训。

日本早在1958年就制定了义务标准法,规定公立学校的标准班级人数为40人,县教育委员会按各县市的班级数目确定相对的教职员人数。1998年,教育中央委员会报告提出,法例中的班级大小标准仅用以计算教师数目和工资,县行政机关有权力灵活决定班级大小,以进一步改善学校情况。2001年4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修订法例,县教育委员会可根据学生的特别需要制定低于国家标准的班级规模。2001年日本教育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低年级教师倾向于喜欢小班,他们认为“最恰当”的班级大小为20人,因为这样他们能够“发掘学生最好的一面”、“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说话”。山形县已于2002年开始实施“新新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各班人数为30人。[4]

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教育及人力资源部于本年度发表了《知识与信息时代——教育环境改善计划》(“七·二零行动”)。该计划主要着眼点在于降低班级学生人数,另外包括改善学与教的方法,聘请更多中小学教师以及鼓励学校施行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等。2000年韩国高中平均每班有学生42.7人,初中38人,小学35.7人。政府于同年开始在小学实行“第七国家课程”,课程以配合个别学生多元学习需要为目的,让学生有更大的选课权利,鼓励学生建立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为配合第七课程的实施,教育部打算投入一半的教育预算12兆280亿韩元(约合110亿美元),加建学校和教室,以将班级人数降低至35人。本次降低班级人数计划的推行策略为,先在高中实施,然后逐层延至低年级。[5]

二、我国小班化政策

在小班化教育改革成为一种趋势时,我国各地区也纷纷采取行动,积极进行各种实验研究。

台湾省于1994年9月21日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1996年该会提出了咨议报告书,指出降低班级人数,落实小班教学精神,提升教育品质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但同时又指出:降低班级人数只是一种策略、过程和手段,并非教育目的。确实发挥小班教学精神及功能,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台湾教育部门从1998年到2000年在各县市国民中小学试行“发展小班教学精神计划”,希望能达到“校校有小班,班班有小班教学精神”的基本目标。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规划小班教学示范计划,加强小班教学师资研习,营造小班教学学习环境,改进小班教学课程、教材,改进小班教学教法、评价,成立小班教学辅导咨商单位,评价小班教学成效,推广小班教学做法。此外,台湾教育部门根据经费预算的结果,决定以10年为限(1998-2007),国民小学班级人数降为35人,国民中学人数降为40人。[6]

澳门于2001年财政年度施政方针中首次提倡“小班教学”并在教育中逐步实现“小班化”。2001/2002学年在小学教育预备班中正式开始实行,2002/2003学年由小学教育预备班推行至小学三年级,2003/2004学年延伸至小学四年级,2004/2005学年延伸至小学五年级,2005/2006学年则推行至小学六年级。政府以加大财政拨款的形式帮助学校实现小班化。2003/2004学年中,澳门共有中小学注册学生99239人,学校117所,实施小班制的学校有62所,占总数的53%。现在澳门每班35人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另外为了配合小班教学的开展,教育暨青年局于2004/2005学年拟定了“优质小班制教学计划”,通过发放特别津贴的方式鼓励学校向大学里的专家寻求理论支援,扎实推进小班化。[7]

香港对于是否实施小班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香港入学人口的下降,许多小学由于招生数额太少而濒临倒闭。政府为了节约开支决定采取并校的方式,而政府一些议员以及民间各类组织纷纷提出反对意见,立法会经过了多次辩论,最终于2004年12月3日通过了实施小班教学的议案。立法会决定整个计划预计投资31亿港币(约合4亿美元),到2010-2011年实现香港每班学生不超过20-25人的目标。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在2005年施政报告中指出“关于小班教学问题,教育统筹局由去年九月开始,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小班教学研究,有三十七间学校参加,探讨本港在小班环境下的最佳教学策略和所需支持措施。我们对于小班教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会根据试验和研究的结果,加以推广。”[8]

内地最早开始小班化是在1996年,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最早开始试点。目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都已将小班化纳入到教育改革日程中,其中尤以上海普及最快。上海从1996年开始试点研究,有12所学校被选中,1998年增至50所,2001年为300所,时至今日,上海市市区小学已经普及小班化,基本实现每班不超过30人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经开始在初中阶段(如徐汇区樱花中学等)试点“小班化教育”的深入研究,走在了世界小班化研究的前列。

三、研究发现

从上面列举的资料来看,各国小班化的进程不尽相同,采取的措施也是各有千秋。通过文献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下述共同点:

1.立法保证

小班化是一项巨大的教育改革,不仅投入巨大,其影响和涉及面也很广。实施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配合,所以各国在实施小班化的过程中纷纷出台政策,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但由于小班化的研究结果尚没有完全令人信服,因此对小班化效果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人也有很多,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如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哈纳什克(Hanushek E A)。因此小班立法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总的来看,目前有几个积极因素可供支持立法。

STAR计划的成功结果。几乎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小班化改革都无一例外地引用STAR计划的结果。因为迄今为止所有有关小班化实验研究中,STAR计划的结果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1)小班中的学生在所有的测验中表现非常突出;2)不管学校处于什么位置,也不管学生的性别,小班中的学生收益相差无几;3)对少数民族学生更有帮助;4)随后的研究表明(Nye et al.,1989,1994-1999),小班带来的益处会一直持续到高年级。[9] 也就是说,实验结束学生返回大班后这种优势会一直保持,只是强度会有所变化。于是STAR计划便真的是“星光耀眼”了。事实上,在制定小班化政策的国家和地区,还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大规模的实验。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囿于经费限制,另一方面是时间限制。因为类似STAR这样的计划铺开的面很广,费用自是不菲,所需时间亦是很长,如小班效果持续研究,就需要几年的时间进行追踪调查。因此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各国在探讨小班化改革的可行性时,STAR计划的成果就会被直接引用为论据。不过,STAR计划只是美国本土的实验,其实验结果不一定会适用于异质的学生。

入学适龄儿童呈现递减趋势。有许多媒体和实验把这种趋势称为“黄金时间”(美国印第安那州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名称就为“Prime Time Project”)。近些年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新生儿出生率逐年下降,入学适龄儿童不断减少。随着入学儿童的减少,许多学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困境,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这些学校是要被淘汰出局的。但学校不同于公司,供职其中的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素来有高学历、高收入且社会地位较高的印象。如果他们大量失业,对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且会使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宝贵教育资源白白流失掉。选择并校固然可以省钱,但出于提高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以及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声望的目的,政府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小班化。

家长和学生对于优质教育的追求。按照教育公平的原则,每个学生都应受到优质教育。然而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受不到优质教育。小班在目前被公认为优质教育,而且是不需要家长和学生承担额外费用的优质教育。因此,小班一经出现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兴趣,家长和学生对此更是双手赞成。

2.加强配套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降低班级人数只是一种策略、过程和手段,并非教育目的。确实发挥小班教学精神及功能,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小班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如果我们还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那小班效果与大班不会有太大差异。因此各国(或地区)在制定小班化政策的同时,还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以保证教育改革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小班教学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美国加州在实施CSR计划时,由于合格教师数量不足,不得不从社会上临时招募了许多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结果小班化实验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可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适应小班化后新的教学环境,就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另外,政府对小班的投资体制也日趋成熟。从宏观上看,小班化是一项高投入的教育改革,而且需要政府持续投资。所以在实施小班化前,政府往往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出生率、人口流动特点等),形成一个精确的投资预算,并能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从微观上看,政府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按照学生数给学校拨款了,因为小班化追求的就是小规模甚至是超小规模,所以拨款标准需要改变。从资料来看,各国都倾向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计量,这样就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假如学校规模太小,则可以以校为单位,确定一个最低标准。

3.实验往往从幼儿园开始,逐步逐层推进

从各国(或地区)制定的计划不难看出,小班化往往从幼儿园开始,因为研究人员指出,班额大小的影响在幼儿园最为明显。[10] 如美国制定的小班化政策包括阶段一般是k-3(Kindergarten to Grade 3),就是说该政策的实施范围包括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共4个阶段。加州的改革步伐迈得更大,直接实施k-4(Kindergarten to Grade 4),也就是说包括5个阶段。当然,包括的班级越多,需要的投入也就越多。所以基于经费投入以及小班化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考虑,政府一般不会全面铺开,而是选择逐步逐层推进。这一点以澳门的小班化进程设计表现最为明显,一学年推进一个年级(见前述材料)。上海地区推进小班化的措施与此有所不同。上海于1996年在12所学校开始试点(试点学校各年级各班级均实施小班化,然后逐步扩大),2004-2005学年已在市区小学普及小班化。如套用国际标准来表示,上海小班化的实施范围就为1-6。另外上海除了在小学阶段积极实施小班化外,还在初中阶段开始试点研究小班化,意图形成全面开花的局面。这就意味着上海政府必须要加大教育投入。

尽管有上述研究作为理论基础,但并非所有的国家(或地区)都是自下而上推进小班化的。有资料表明,韩国的小班化是从高中开始,逐层下推,直至幼儿园。因为韩国根据财政负担能力决定将首次缩减后的班级规模定为35人,而这个数字要比理想数字(根据各项试验的结果研究人员认为班级规模至少应在30人以下)偏高。[11] 若在低年级开始实施,多数情况下不会取得像STAR计划那样明显的效果。因此,韩国政府决定从高中开始试验,逐层普及。

四、建议

尽管小班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势,缩减班级规模也是势在必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我们深入思考。尤其是那些在别国(或地区)报告里重点突出的问题(如“黄金时间”等),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且要制定长远策略以及备选策略。针对小班化政策制定实施过程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保证小班化政策的灵活性

政府制定小班化政策,确定了小班的规模,学校就要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让学校领导以及教育部门领导头疼,如班级人数问题。比如政府规定班级规模为25人,而该校有105名学生,在分班时如严格按照政策来办就会出现5人一班的“超小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通行的办法就是在初期分配学生的时候,每班要少安排1-2名学生,如政府规定25人,则安排23~24人,余数则视情况而定,或单独分班,或插入前面的班级。另外教育经费使用问题要完全交由学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同,所采取的策略自然也就会不同。因此在经费使用上,学校可以自主决定各部分的额度,如硬件改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等。政府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监督的角色即可。最后小班课程不能大一统,应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小班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个别关注,得到适合其发展的完满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小班的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及课程。当然,仅仅依靠学校里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尤其要和大学里的科研力量合作。

2.在制定此项政策时一定要有长远打算,考虑相关干扰因素,并制定积极对策

小班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需要政府制定时作长远打算。假如实施小班化只是因为“东风”(“黄金时间”,新生儿出生率降低期间)来临而采取保护教育资源的措施,一旦入学人口高峰回转,将致政府于尴尬境地:一方面,继续实施小班化政策需要额外投入很多(建新校、新班级;聘新教师等),政府会有所顾虑,另一方面,由于以前实施小班被家长和学生所认可,一旦撤销,政府的形象就要受到损坏。对于某些地区来说,入学人口高峰的回转很有可能出现。以我国为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功能的弱化以及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多,国家很有可能逐步取消该项政策,这样入学人口可能就会增加;另外户籍制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正在逐渐步入消亡,一旦被取消,很有可能出现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潮流;再者,部分地区有可能实施某些吸引人才的优惠措施而导致人口迁入。为了应对这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就不是“黄金时间”该怎么办,而应是“黄金时间”过后怎么办的问题。基于上述考虑,政府在制定小班化政策时就应周密论证各种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前制定好预防政策以及替代政策。我们可有两种选择应对入学人口高峰回转,一为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小班化的规模,一为实施替代方案,如“准小班化”——平行板块计划等。[12]

3.建立完善的教育投资体制

小班化作为一项高成本的教育改革,所需投入很高,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实现。美国自1999年起实施CSR计划,采取各州自愿加入、联邦政府给予专项财政补贴的方式进行。联邦政府预计在后7年连续投入124亿美元,即使这样,大部分的投入还得州政府自己解决。因此,在实施类似的实验时,地方政府是主角,既是活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也是主要的出资人。政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班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投资,而非一次性投资,所以必须要有长远计划。美国加州的教训发人深省。加州当年财政盈余120亿美元,所以加州政府选择投资小班化,而且涉及范围(k-4)比其他州大。但在后来的持续投资中,加州的财政出现了赤字,即使这样加州每年仍不得不挤出15亿美元来维持小班的运转。由此可见,对于小班化这样昂贵的教育改革来说,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教育投资体制。

小班化属于新生事物,有关它的争论有很多。例如怎样评价小班的成效,是用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还是以潜在收益为标准,如果用后者,期限应该是多长?诸如此类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正在生成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探索,逐一解决。但是,从制定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相关因素,以求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标签:;  ;  

国际视野下小班政策的比较研究_小班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