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我在近段时间通过探索和实践,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让学生“动”起来的好方式,也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下面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预习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课前预习并不是完全放给学生进行盲目的学习,而是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让学生看到学案,就使他们有了方向,就知道小组内应该解决哪些问题、以什么方式解决,他们当然就有兴趣准备了,也就“动”起来了。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知识点的预习,同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为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展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成果展示,也就是全班各组同学一起交流,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小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黑板是学生动起来的杰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学习目标、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3.达标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检测。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再进一步点拨讲解。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1.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了探究。
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亲身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在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活用了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了沟通。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课堂上大胆发言。给我的感觉是上课不再是几个优生的事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参与其中。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拥有了自信。
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学困生整日默默无闻,不敢张嘴,不敢看老师,但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后,他们在组长及其他组员的教导下敢于张嘴、勇于表现自我,特别是在成果展示的平台上,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他们的声音。学生的自信力增强了,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导学案编写、备课没有深入地钻研进去。
2.合作学习前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3.合作学习时评价没能及时。
4.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合作时机的问题。
5.小组合作学习无序。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思考就匆匆地“被合作”了,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留不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因此,我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
3.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组内分工必须明确:1号是组长,他是老师的缩影,负责组织学习、讨论、归纳;2号是纪律委员,负责组内的纪律,提醒监督没有进入状态的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轨迹;3号是发言人,负责汇报组内的观点、展示组内的探究成果;4为组员。
以上我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谈了一些我个人的意见,当然这些心得的取得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它是在几位领导的建议下,在数学组各位同仁帮助下所获得的,我也是一个初学者、一个尝试者。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正处在摸索中,仍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探索出更适合自己教学路子。
论文作者:王进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时间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