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城镇居民论文,收入分配论文,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46(2000)06—0046—06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是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片面强调公平而忽视了效率,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允许资本直接参予分配”的格局逐步形成,收入分配体制日趋合理,平均主义、脑体倒挂等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均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逐步拉开档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和就业快速增长时,收入分配问题往往被忽视,但随着90年代末经济步入低增长,各种问题便凸现出来,收入差距因此成为各界关注的敏感话题。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作了回顾,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初步结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属合理范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才是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关键问题。

1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近几年增幅有所回落,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扩大。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比1978年的343元增长了16倍,比1990年增长了2.9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3.4倍和1.4 倍。 基尼系数(注: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判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基尼系数是界于0—1之间的数值,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绝对平等;基尼系数越大, 不均等程度越高;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绝对不平等。 市场经济国家衡量收入差距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 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由1978年的0.16上升为1999年的0.295,说明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1.1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变化出现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物价比较平稳,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很小,平均主义依然严重。

我国的经济体制始于农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分配体制中的大锅饭,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1984年中央才逐步将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中来。因此,在第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归功于国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向个人倾斜,是政府减少投资、扩大消费的结果。1978年,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率为61.8%,1984年消费率上升为65.5%,上升了3.7个百分点,其中,1982 年消费率最高达到68.7%。由于传统体制下的低工资制度将居民收入压抑了几十年,改革开放之初的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带有还欠帐性质,是迅速启动改革的客观要求,最大限度激发了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连续几年高消费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1978年到198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651元,增长了9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7%。但在这一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动,收入分配仍沿用原来的分配体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依然盛行,基尼系数低于0.16。

第二阶段(1985—1994年),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1985年是城市改革的关键年,在这一年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收入和物价的改革措施,包括确定“工效挂钩”的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制度;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结构工资制;调整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对城市居民发放价格补贴等,这些举措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巨大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拉大。1985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第一次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由0.16上升为0.19,上升了3个百分点。1985年后, 城市进入全面改革时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纠正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关系,使收入分配逐步合理化和有序化。1985—199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39元上升到3496元,提高了3倍多。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物价上涨,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只有54%。基尼系数由0.19上升为0.3,收入差距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扩大, 基本上摆脱了平均主义分配格局。收入差距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价调整。1985年后,国家加大价格改革力度, 价格调整全方位铺开,价格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积极影响,理顺了一些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在不同人群中重新分配。1985年到1994年,物价出现大幅度上涨,上涨总幅度为207%,其中,1988年、 1989年、1993年、1994年物价涨幅超过两位数(1988年为20.7%,1994年为25%)。物价大幅度上涨,带动收入差距出现几次大的跳跃式的上升。1988年基尼系数上升了3个百分点,1993上升了2个百分点,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

(2)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看不见的手”最终会造成人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1988—1990年,经济进入调整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减缓,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徘徊在0.23左右。1992—1994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高峰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超过10%,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尤其是出现一大批富有的个体和私营企业主,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逐年递增,1992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1993 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1985—1994年,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除1990年为9.7%外,其它年份均超过两位数, 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在不同人群中并不表现在同一水平,有人获利多,有人获利少,导致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拉大。从收入等级分组看,1986—1995年,10 %的最低收入组人均收入增长了3.4倍,10%的最高收入组却增长了5.1倍。

(4)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城市失业率提高。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工业重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限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市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对无技术人员的需求减少,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增加,无技术人员失业率提高,最终使收入差距扩大。

第三阶段(1995—1999年),经济在波浪起伏中前进,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收入差距有所减少,基尼系数在合理范围内徘徊。

1995年,面对过热的经济,政府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总量,提高贷款利率,经济由总量增长转入结构调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降到10%以下,物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进入“软着陆”时期。此后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下降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差距扩大速度也明显减缓。与此同时,政府对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困问题更加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完善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制,收入差距扩大得到了有效控制。1995年,基尼系数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下降,下降了2个百分点。此后, 基尼系数一直徘徊在0.29左右。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主要是纠正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分配现象,将效率机制引入到分配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大力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1.2 高低收入户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将全部调查户分为五组,计算各组人均收入及其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计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的收益更多地流向中高收入家庭,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1)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明显, 中间各组收入比较均等。1999年,20%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10296元,占总收入的31%, 20%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为3048元,占总收入的11.4%,收入比为3.4∶1。其中:10%最高收入户为12084元,占总收入的17.6%,10 %的最低收入户为2617 元, 仅占5%,收入比为4.6倍。60%的中间组占总收入的57.4%,其中:中等偏上户、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户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6905、5512、4364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依次为22.7%、19%和15.6%。

(2)各组收入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但提高程度有很大不同, 收入越高,增长幅度越大。1999年与1986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5倍(含物价因素),收入增幅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收入越高,增长幅度越大。其中,10%的最低收入户增长了4.4倍, 增幅最低,10%的最高收入户增长了8倍,增幅最高。 说明改革开放的收益更多地流向中高收入家庭(见表1)。

表1 五等分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倍)

项目 全低收 其中:最

中等偏 中等收 中等偏

指标 国入户 低收入户

下户入户上户

户比重(%) 100.0 20.0

10.0 20.020.020.0

1999/1986 5.54.54.4

5.0 5.6 6.0

项目高收入户 其中:最高

指标

收入户

户比重(%)20.0 10.0

1999/19867.3

8.0

(3)从历史资料看, 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占总收入的比重变化趋势正好相反。40%的低收入户一直呈下降趋势,60%的中高收入户一直呈上升趋势,表明高收入户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低收入户,穷人和富人间的相对差距持续扩大。

1986—1999年,20%的低收入户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4.5%下降为11.4%,下降了3.1个百分点,20%的高收入户由24.1%上升为31%,上升了6.9个百分点,20%高收入组和20%最低收入组户人均收入比由 1986年的2.2∶1变为1999年的3.4∶1。中间收入组变化不明显,60%的中等收入户占总收入的比重,1986年为56.6%,1999年为57.4%,变化很小。其中,20%的中等偏下户下降了1.6个百分点;20 %的中等收入户上升了0.3个百分点;20%的中等偏上户上升了1.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体现在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之间(见表2)。

表2 城镇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组收入比重(%)

项目 低收入 其中:最其中: 中等偏

指标

户低收入户 困难户

下户

户比重 20.010.0 5.0 20.0

1986年 14.5 6.4 3.0 17.2

1999年 11.4 5.0 2.2 15.6

1999-1986 -3.1-1.4 -0.8 -1.6

项目 中等收 中等偏 高收入 其中:最

指标 入户上户户 高收入户

户比重 20.020.0

20.0 10.0

1986年 18.720.8

24.1 12.5

1999年 19.022.7

31.0 17.6

1999-1986

0.3 1.96.9 5.1

1.3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但收入增长速度不同,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1986—1999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0元上升为5854元,增长了5.5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了5.9倍,中部地区增长了5.1倍,西部地区最慢,增长了4.7倍。增长最快的五个省市依次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天津。增长幅度依次为:7.3、7.1、6.8、6.6、6.1倍; 增长最慢的五个省市依次为黑龙江、辽宁、甘肃、宁夏、青海。增长幅度依次为:4.5、4.4、4.1、3.9、3.6倍。

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归结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快的地区,收入增长也快,反之,经济增长慢的地区,收入增长也慢。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快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经济增长的差异扩大了收入差距。1981—1999年,省间基尼系数从0.06上升为0.14。从1986—1999年地区资料看,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最高省市与最低省市收入绝对差额由580元上升为6859元,收入倍数由1.4倍上升为2.5倍。最高收入省市为上海和广东,最低收入省市为河南、山西和内蒙古(表3)。

表3 最高省市与最低省市收入差距(元)

1999 1995 1990 1986

上海 10932 广东7439 广东2303 上海 1312

山西 4343

内蒙古 2863 内蒙古 1149 河南 733

(2)前5个省市与后5 个省市收入平均数绝对差额由408 元上升到4603元,收入倍数从1.54倍上升为2.03倍(见表4)。

表4 收入分配地区差距系数

年份

1999199519901986

前五个省市

平均收入 9064640319921163

后五个省市

平均收入 446131591214755

两者之比 2.032.031.641.54

绝对差额 46033244777 408

(3)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拉大。1986—1999年, 东部与中部人均收入绝对差额由239元上升为2308元,东部与西部由132元上升为2022元;东中西部收入比由1.3∶1∶1.13变化为1.48∶1∶1.06, 表明东部和中、西部收入相对差距明显扩大。

(4)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缩小。1986年, 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897元,比中部地区高出106元,是中部地区的1.13倍,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为5124元,比中部地区高出286元, 是中部地区的1.06倍,中、西部地区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主要是西部地区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中部。1986年到1999年,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长了5.1倍,西部地区增长了4.7倍。

(5)1995年后,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速度有所减缓。1995年, 最高省市收入是最低省市的2.6倍,1999年下降为2.5倍;前5个省市与后5个省市收入倍数1999年和1995年一样,均为2.03倍;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收入比由1.47∶1上升为1.48∶1,差距扩大速度明显减缓。

表5 东中西地区收入差距

项目 人均年收入(元) 收入比

地区 1999 1995 1990 1986 1999 1995 1990 1986

东部地区 7146 5218 1757 1029 1.48 1.47 1.36 1.30

中部地区 4837 3546 1287 791

1.00 1.00 1.00 1.00

西部地区 5124 3668 1394 897

1.06 1.03 1.08 1.13

(6)受省间差距的影响, 各省市(除新疆外)的收入差距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1999年,收入差距最大省市为新疆,基尼系数为0.316,略高于全国总水平。其它省市均低于全国总水平,其中重庆、湖南、山西、海南比较高,基尼系数大于0.29;最低地区为北京、青海、河北、山东、安徽、上海、云南,基尼系数小于0.24。各地区的收入差距大小与该地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2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扩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测量贫富差距程度,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合理范围,从我国历年的数据看,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最高为0.3 (由于我国城镇住户调查中存在低估高收入户收入的现象,致使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出现一定的偏差,纠正这种偏差后,基尼系数大约在0.31左右),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虽然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贫富差距拉大,但由于我国在改革前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比较严重,历史基数偏低,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国际比较仍居中等偏下水平,在合理范围之内。下表比较了中国和其它4 个同等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中国的基尼系数略高于波兰,但明显低于其它国家;从五等分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看,中国低收入阶层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高收入阶层占总收入的比重最低,表明中国的贫富分化程度在同等发达国家中居最低水平(见表6)。

表6 同等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

项 目年份 人均 基尼

国 别 GDP

系数

印度尼西亚 1993 740

31.7

菲律宾1988 680

40.7

泰国 1992 1910 46.2

波兰 1992 1970 27.2

中国(城镇) 1999 1100 29.5

项 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

最低的 第二个 第三个 第四个 最高的

国 别 20% 20%20% 20% 20%

印度尼西亚

8.712.316.322.140.7

菲律宾 6.510.114.421.247.8

泰国 5.68.7 13 20 52.7

波兰 9.313.817.722.636.6

中国(城镇)

11.4

15.619.022.731.0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我国数据与美国做一些比较(见表7)。

表7 中国和美国的收入分配比较

家庭状况 最高20%家庭最低20%家庭

项目 美国 中国(城镇) 美国 中国(城镇)

占总收入比重

50% 31%4% 11%

最高与最低倍数 10倍3.4倍 1

1

10年内增长速度 15% 222%

1% 123%

(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增长速度比较快, 但总体水平仍低于美国。根据《美国住户、家庭与个人收入》一文中的数据,美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1970年为0.394,1980年为0.403,1990年为0.428。 我国1980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6,1990年为0.23,1999年为0.295,均明显低于美国同期水平。

(2)从五等分组看,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明显小于美国。90 年代末,美国20%的最富有家庭占总收入的 50%,而20 %的最穷者所占份额不到4%,收入最高的20%家庭年人均收入是最低的20%的10倍, 我国城镇居民中20%的高收入家庭占总收入的31%,20%的低收入家庭占11%,高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是低收入家庭的3.4倍。

(3)美国的贫富差距拉大是典型的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在过去20年中,最低工资和中等工资一直没有增长或有所下降,而高工资却大幅度增长,公司高级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由1980年的42倍扩大到了419倍,收入最高的20%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5%, 而收入最低的20%家庭仅增长了1%,其税后收入在20年内实际上有所减少。 与美国不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在各阶层收入均有明显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的不同进程,1999年与1986年相比,20%的高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了7.3倍,与此同时,20 %低收入家庭也增长了4.5倍。

(4)分地区看, 我国最高收入省的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省的2.5倍。考察美国的发展史, 美国各州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异比我国小得多,在其经济持续发展时期,最高收入州与最低收入州的倍数达到3.1—3.3倍。从这一比较来看,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还算正常。

(5)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城乡差距非常显著,农村贫富差距程度远远超过城市,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远远超过城市和农村内部,导致城乡合计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据有关部门估计,城乡合计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2,1994年为0.434,已经超过了国际上认可的中等不平等程度。据1994年有关部门计算的城乡合计五等分组资料表明: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50.24 %,而最贫穷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4.27%,已经接近或相当于美国的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与美国相比,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处在比较适中、合理的范围内,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才是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关键问题。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已经处在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关键时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库兹涅茨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倒U字型”假说, 即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随着早期经济发展而恶化,达到最高点后,又随着后期经济发展而改善。同时得出结论:人均国民收入在300—500美元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达到最高。80年代,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 美元左右时,公平问题被忽略,效率原则获得了空前的优先认同,90年代末,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0美元,超过了“倒U字型”的顶点区,因此,正视收入差距,兼顾公平和效率,是当务之急。

收稿日期:2000—06—11

标签:;  ;  ;  ;  ;  ;  ;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