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研究综述论文_孟阳

国内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研究综述论文_孟阳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省 长春市 130000)

摘要:从积极自我呈现的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式等方面着手,归纳阐述了国内近几年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有关研究,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概括,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积极自我呈现;国内;人际和谐;自尊;测量;

詹姆士在其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对自我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对自我概念的深入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自我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不但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发展,同时对其社会关系、情绪、人际和谐等方面也产生显著影响。国内归于积极自我呈现对个体的影响研究主要围绕着网络积极自我呈现展开。研究发现,积极自我呈现对扩大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支持程度起积极作用,从而提高生活满意程度,同时可以提升个人自尊水平及主观幸福感,并对缓解抑郁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1.积极自我呈现的概念阐述

积极的自我呈现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印象管理的行为方式,个体趋向于将自身更为优秀面展现在他人的视野当中,而避免展现消极、低落的情绪及生活事件,以达到提升个人形象、进行自我管理及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目的。

2.积极自我呈现的相关研究

国内有关积极自我的研究多围绕着社交网络展开,其中以社交网络中积极自我呈现对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占主要位置。

2.1积极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将自我的研究侧重在自我认同上,罗杰斯认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达到心理及经验和谐统一的状态,二者达成一致,并且无冲突出现,这样的自我才是和谐统一的自我。自我认同程度是判断个体自我发展水平的重要测评要素。

刘庆奇,孙晓军(2015)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中积极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具有显著正相关,积极自我呈现无法对自我认同进行预测,积极的线上社交网络反馈对自我认同具有预测作用。也有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中的真实性呈现对自我认同具有更加有效的预测作用,冯媛媛(2017)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积极自我呈现及真实性自我呈现与自我和谐具有正显著相关,其中社交网络中真实性自我呈现能对自我和谐具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2.2积极自我呈现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鲍娜(2014)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中积极自我呈现个体较真实自我呈现个体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并且观看主页类型个体即喜爱观看自己社交账号主页的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自尊,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着积极自我呈现对自尊的作用[4]。 积极自我呈现个体往往将自己阳光向上的一面展现出来,此时将启动个体的积极、快乐情绪,积极情绪具有拓展自我认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积极自我呈现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自尊体验。牛更枫、鲍娜等人(2015)研究发现,积极自我呈现能显著预测个体的自尊水平。

2.3积极自我呈现与人际和谐的关系研究

崔曦曦等人(2016)研究发现,积极自我呈现与友谊质量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积极自我呈现无法直接预测个体的友谊质量,只能通过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友谊质量。社交网络中的积极自我呈现与网络中积极关注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有选择性发布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与他人的积极关注具有显著相关,并且,积极自我呈现与个体间友谊质量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冯媛媛(2017)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中的积极自我呈现与待人接物具有显著正相关,冯媛媛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社交网络中常常以积极自我形象出现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为保持积极向上的完美形象常产生更多的压力,时刻担忧自己的完美形象有所损坏,因此在待人接物这一方面得分较高。

2.4积极自我呈现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杨秀娟、周宗奎等人(2017)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程度与个体积极自我呈现成显著负相关,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积极自我呈现程度能有效预测其抑郁水平,并且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网络中的积极反馈及自尊的链条中介作用有效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程度。社交网络的可编辑性及非即时性使个体在网络交往中的紧张感大大减轻,这为个体积极自我的展现提供良好的平台,个体不但可以控制自我在公众中呈现的形象,同时可以体验到社交中的自主性,更加有效的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情绪,从而对其抑郁情绪起到缓解和消除的作用。

3.积极自我呈现的研究方法

近几年国内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个领域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及发展趋势预期研究方法密不可分,国内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大和发展当中。

鲍娜(2014)在关于自我呈现与自尊的关系研究中首次翻译并修订了Lee和Kim在2011年研究Facebook中积极自我呈现使用的问卷,形成了自我呈现策略问卷中文版,该问卷分为9各项目,2个维度(自我呈现及真实自我呈现),用来测量个体在社交网络中选择积极正面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程度,包括:更新消息时,总发布一些开心、快乐的内容;即使有悲伤的情绪,我也选择那些积极、愉快的内容发布等。近几年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问卷研究多在此问卷基础上进行修订,形成符合自身研究需要的问卷。

4.结语

至此,我们从积极自我呈现的内涵、相关研究、测量方式三方面对国内近几年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可以看出关于积极自我的研究在近5年呈显著上升趋势。然而,总体上积极自我呈现相关研究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研究被试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范围内,研究方法多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式,使用的问卷单一,这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接下来的研究中应开展新的研究方式并采用新的相关问卷,不断丰富扩大积极自我呈现在国内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秀娟, 周宗奎, 孙晓军,等.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抑郁: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 25(3):489-493.

[2]刘庆奇, 孙晓军, 周宗奎,等.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23(6):1094-1097.

[3]冯媛媛.大学生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与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4]鲍娜.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与自尊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牛更枫, 鲍娜, 范翠英,等.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 2015(4):939-945.

[6]崔曦曦, 孙晓军, 牛更枫.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影响: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3):294-300.

[7]杨秀娟, 周宗奎, 孙晓军,等.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抑郁: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 25(3):489-493.

作者简介:孟阳(1993年8月—)女,汉,黑龙江省鹤岗市人,当前职务为学生,学历为硕士,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

论文作者:孟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国内关于积极自我呈现的研究综述论文_孟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