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概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浅谈如何在山区农村进行美术课教学,本人认为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进传统教法,科学安排、整合教学内容,积极发掘利用资源,发挥乡村本土资源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山区农村;教材整合;发掘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前言:
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保证。[1]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新课标的制定,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发展感受力和思维能力;学习在探索中求知,自己去澄清和判断价值,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在知、情、意诸方面全面发展。
一、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从现行小学美术教材来看,一是其内容丰富,知识囊括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几乎一课一个内容,衔接断层,就好象编织了一个万花筒。二是手工、绘画、欣赏课在安排顺序上较杂乱,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利于上课带学具。很多教材内容对于山区农村学校来说操作性不强。
首先,将教材进行分类整理,如低年级可结合实际,以认识图形,色彩基础知识为主,我进行线描手绘、色彩组合练习作业尝试,从小培养他们大胆作画的习惯;中年级先上绘画课,再上手工课;整合类似题材的课程,这样便于学生带学习用具,也能高质量地去完成各课作业。
如:在四年级的美术教材中,第7课《妈妈的好帮手》与第14课《我的第一次》、15课《我的一天》同是线描绘画类,可把它们调整为一系列教学内容,使其知识内容连贯起来。第一单元的民间美术类教学内容与第二单元美妙的泥纹饰教学内容互换,先让学生学习和认识生活形式各样的纹样图腾学习。学生有了纹样图案知识基础后,再去学习民间美术类的知识就不会显得生涩难懂。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在各年级段都有很多,不枚胜举。
其次,加强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欣赏课的实践,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家的作品后,激励学生大胆动手,发挥想象,动脑思考去创作。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思考、发现、表现内容。调动家长协助学生去探索,形式不限,材料不限,注重学生参与创作的过程。结合实际加进本土教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运用多种造型语言进行作品创作,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积极发掘利用资源,发挥乡村本土资源优势;
美术教学独特是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学好美术一是关键在如何落实好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二是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些课程因条件限制难以开展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去开发和拓展教学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学习五年级《民间砖雕》一课中,如果照搬教材内容教学难以取效,因我们农村生活在泥砖瓦、楼房结构的客家地区,学生很难理解像课文复杂而抽象的砖雕建筑和作品,教师可根据我们客家民居的特点,提炼出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呈圆形八卦状、冬暖夏凉、瓦片覆盖采用阴阳互合原理,以此来与本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知识衔接点,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客家民居,再次去体验复杂砖雕建筑,就有较深的理解,深刻感受到建筑的文化内涵。再如:石头彩绘、树叶拼贴、用禾梗制作小篮子、利用树皮做机理纹样等。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丰富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农村美术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其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美术实践活动,出版知识专栏、各种比赛海报,设计节日贺卡等,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既拓展学生视野,又能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生动性和丰富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的优势是方便、快捷、清晰地反馈教师导的内容与过程,使教师与学生都可有效调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尤其对于色彩、图形、动画非常敏感。根据这个特点,动画欣赏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前放放动画短片,会让孩子们上课不迟到、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学习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把好的教学资源充分的利用好,把它们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比如:课件、欣赏音乐、动画、儿童歌曲、范画、名画欣赏等等……上课需要什么,随时都可以用,让美术教育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营造愉快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演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活跃了课堂。
四、尊重和包容学生美术创作,让鲜明个性自然流露。
教师要学会用儿童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作业,美术作业不需要孩子画多少张画,画得有多好,画得像不像,要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大胆鼓励孩子们去发现和寻找的乐趣,要让学生明白绘画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最重要的是在作画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能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培育和完善;并让这些能力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渗透性,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欣赏习惯多了孩子们也会慢慢去接受,去尝试,也会大胆地表现。如:一位学生画小猫,我提醒他看一看还少了什么!他摇摇头说都画了,我说小猫尾巴哪去了?他把纸翻过来说:“老师在小猫屁股上呢!”其实很多事情,多多换位思考,道理很简单的。如果允许孩子让情感在美术作业中自然流露,那么我们才会带着孩子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永恒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在我们教学工作中,要做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用心教学,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美术,学好美术,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研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岭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广东
[3]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聂水连.知识窗(教师版).2011(01)
[4]浅谈山区学校美术课教学[J].许伟红.美术教育研究.2014(16)
[5]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法[J].刘海民.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1)
[6]山区美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杨春荣.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7]如何培养山区小学生的美术兴趣[J].赵勇.学周刊.2014(26)
论文作者:傅永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作业论文; 农村论文; 山区论文; 教师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