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在高一教学中的主要原则与应用_国民收入论文

“思想政治”在高一教学中的主要原则与应用_国民收入论文

高一《思想政治》主要原理及其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人们首先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等生存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军事等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经济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关系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研究人类社会首先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说明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说明无论是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必须正确处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找到这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这种商品平均所必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关系,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它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说明商品的价格不是凝固不变的,每过一定时期,随着劳动生产率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4.货币的本质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货币的本质,以及它在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说明货币产生“独特魔力”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货币的崇拜达到了最狂热的地步;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金钱,既要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离不开金钱,又要批判“金钱至上”的错误观点。

5.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商品生产发展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根据客观要求发行货币,就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反之,就阻碍商品生产的发展;说明纸币的发行量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

6.价值规律的客观性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更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价值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必须按这一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人们必须自觉运用这一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不会创造出新价值,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即工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新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说明资本家之所以购买劳动力,就在于看中了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8.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家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后,让工人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直接带来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新产品卖出后,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就实现了。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超过他的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说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就在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9.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有特定的目的,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目的。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说明资本家不断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说明这一生产目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尖锐,也决定了资本主义最终必然灭亡。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工人的劳动生产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工人的劳动生产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不过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劳动力价格,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工资根本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说明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的差异主要是由劳动力价值的差异决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高工资并没有使工人摆脱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相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工人受剥削的程度日益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改变。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这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和制约着这个社会的其他一切矛盾。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弊端,要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这一矛盾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说明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础上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也无法挽救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

1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的,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在帝国主义阶段,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未改变,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说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必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和反复,都不能动摇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1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更替和演进都不是直线进行的,无不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更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地位对比情况的改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要经历一个既互相合作又互相斗争的曲折反复过程;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贫穷落后的国家里取得胜利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开始的,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和经验可以借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历史过程,不能因遇到挫折而丧失信心。

14.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它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我国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我们必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批判主张经济“私有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它相适应;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变化和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超越或落后于生产力,就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人们在经济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既要看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1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生产关系不能长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各个社会都发生作用的、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说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而都是优越的;说明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其结构是否优越,不能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只能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客观标准。

(下)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存在着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特点,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我国还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互相转让产品时必须实行等价交换。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经济自身的特点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基础和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客观上要求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机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客观要求。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根本改革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说明党的十四大以来,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可以也必须运用市场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高效运转;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上都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农业摆在首位,从各个方面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5.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狭义农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广义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与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只有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各产业、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各产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说明必须调整我国很长时期内形成的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才能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我们今天经济生活的主轴,它的旋转带动着其他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随之旋转。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现代化,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7.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第三产业是指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主义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说明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失时机地把第三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8.国民收入的本质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等于一年的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国民收入的本质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人均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说明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按人均国民收入计算,仍然属于低收入国家,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9.生产决定国民收入分配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分配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决定的。分配,总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和价值的分配;分配什么、分配多少首先要取决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社会中,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数额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发展生产是增加国民收入分配数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三者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

10.积累和消费辩证关系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积累的增长,使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数量和品种增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和积累。另一方面,积累和消费又存在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增加,消费基金相应减少;消费基金增加,积累基金相应减少。(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积累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说明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应该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真正体现出积累和消费的一致性;说明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要恰当安排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既要看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一方面,又要防止“小河无水大河干”的另一方面,确定两者之间适度的以至是最优的比例关系。

11.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必然性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我国的生产力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而且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同时还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从经营方式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说明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都是优越的。

12.我国公有制经济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原因。我国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我国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说明按劳分配是人类分配制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说明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克服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等剥削阶级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3.“先富”是实现“共富”的必由之路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必须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另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富”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先富”是实现“共富”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先富”和“共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先富”,才能实现“共富”的目标;说明在通过“先富”走向“共富”的道路上,必须反对和克服平均主义,防止和纠正收入差别过分悬殊这两种分配不公的错误倾向,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

14.生产和消费辩证关系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资料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既要看到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说明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就应该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还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说明片面强调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忽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点,是机械唯物主义在处理生产和消费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因而是错误的。

15.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今天的世界上,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各国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经济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定对外开放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正确的,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6.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互关系的原理

(一)原理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关系,正确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思想政治”在高一教学中的主要原则与应用_国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