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挑除闭合性粉刺的方法和效果观察论文_周懿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 目的:探讨挑除闭合性粉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0例面部轻度寻常性痤疮患者按治疗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试验组(100例),双号为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闭合性粉刺挑除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法,比较两组方法的一次成功挑除率、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成功率96%,远高于对照组的7%,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闭合性粉刺挑除法能有效提高一次挤压粉刺挑除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关键词】 闭合性粉刺;粉刺挑除术;疼痛及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5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081-03

闭合性粉刺又称白头粉刺,主要发生在毛囊漏斗下部,该处的角质形成细胞含有脂滴及异常的板层物,使毛囊皮脂腺导管(PSD)的开口处极度变小,皮脂不能顺利排出,从而淤积在PSD内并与角质细胞碎片混合,阻塞毛囊皮脂腺出口,形成膨大的囊状物,即闭合性粉刺(见图一),其直径通常为0.1~3.0mm,挤压后可见黄白色半透明脂栓。对于该皮损,主要的治疗是消除粉刺为主,在此比较物理挑除方法。传统的方法是清洁皮肤,热喷雾作用5分钟,待毛孔自然张开后,用粉刺针圈部挤压粉刺,因闭合性粉刺毛囊出口极小,虽用热效应打开毛孔,也不易将大于出口的脂栓挤出,通常需要多次挤压,方可挤出,且存在残留的危险,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对毛囊的损伤,导致毛囊发炎的机率。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对毛囊的挤压,提高对闭合性粉刺的一次挤压成功挑除率,我科于2010年12月—2014年12月采用改良法挑除闭合性粉刺,效果良好,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确诊为面部轻度寻常性痤疮的患者,每位患者面部皮损仅存在大量粉刺,无炎性丘疹、浓点、结节、囊肿等。按照我院门诊治疗室的治疗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每例挑除50粒闭合性粉刺,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操作前,均使用相同的洁面产品,75%酒精,同一厂家的同批次粉刺针,患者平躺于治疗床,用美容巾沿发际线尽量将头发全部包裹,避免毛发污染治疗部位,彻底清洁面部皮损,胸前平铺一消毒毛巾,其上平铺一21×7cm的三层无菌纱布,将挤出的脂栓置于纱布上,便于数据收集。由一名有经验的护师,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无菌橡胶手套进行操作。对照组:洁面乳清洁皮损后用热喷雾喷5分钟,75%酒精消毒,操作者右手持粉刺针一枚,左手绷紧治疗部位皮肤,右手用粉刺针圈部挤压该部位粉刺。该方法挤出的粉刺多成细条状,不完整,毛囊内有残留脂栓,纱布上脂栓数量在74~116之间;实验组:洁面乳清洁皮损,75%酒精消毒皮损后,操作者左手持一无菌纱块,右手持粉刺针及0.55×17.5RWLB型号的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各一枚,左手绷紧治疗部位皮肤,右手持输液针将针尖逆向毛发生长方向,快速刺入需挑除粉刺的毛囊口1~1.5mm左右,用针尖斜面的一侧挑破毛囊口皮肤,使其形成约1~1.5mm左右大小的一字形切口(针尖刺入的深度和切口的宽度均视粉刺的大小而定),再用粉刺针圈部着力于该毛囊底部向开口部挤压(见图二、三)。该方法一次挤压所挤出的脂栓较完整(见图四),毛囊内大多无残留。纱布上脂栓数量在50~53之间。

1.3 评价方法

1.3.1粉刺挑除成功的标准:一次挤压后,被挤出脂栓完整,毛囊内无残留。

1.3.2疼痛评估方法按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分为4级。0级:无疼痛,但有不适感;Ⅰ级(轻度):有疼痛感,可忍受;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1.3.3不良反应:3~5天后观察,治疗部位出现浓点、炎性丘疹、结节、囊肿等皮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次挤压挑除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一次挤压成功挑除率为96%,而对照组为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见表1。

3.讨论

3.1 改良法挑除面部闭合性粉刺一次挤压挑除成功率高,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临床观察发现,闭合性粉刺在挑除时,如不扩开毛囊口,基本不能挤出,毛囊开口小于0.5mm时,皮脂一次性挤出率非常低。故,对照组在治疗时很难一次性挤出完整的脂栓,被挤出的脂栓常呈条索状,经反复挤压毛囊内仍有残留脂栓,且挤压时力度较大,患者疼痛非常明显,常无法忍受,加上反复挤压破坏毛囊及其周围皮肤,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而用0.55×17.5RWLB型号的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将毛囊口开为1~1.5mm大小的一字形切口,用较小的力量就能使毛囊内脂栓一次性完整被挤出,且挤出的脂栓完整性好,呈颗粒状,不仅提高了一次挤压挑除成功率,毛囊内无残留,挤压力度轻,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一字形切口,创面整齐,创口表浅,愈合速度快,不留痕迹,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资料显示:实验组一次挤压挑除成功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操作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改良后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一次挤压成功率,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3.2 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彻底清洁皮损处皮肤,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原则;②操作时患者最好采用平卧位,利于固定患者头部,方便操作者进行治疗,若头部固定不好,患者会因为疼痛引起反射性的躲避行为,使粉刺针的圈部挤压时与毛囊底部错位,粉刺挤压失败,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③左手一定用纱方绷紧皮肤,因皮肤被针挑破后会有少量出血,橡胶手套染血后无法绷紧皮肤,使用纱方能吸收少量出血,增大与皮肤的摩擦,从而达到绷紧皮肤的目的;④皮肤绷紧后,才能更好的观察到毛囊开口,找准开启切口的位置,否则,切口位置有偏差,造成脂栓不能挤出,反复的挤压刺激容易损伤该处毛囊组织和皮肤,加重病情,延长疗程,增加患者的痛苦;⑤皮损数量多,且分布较密集者,建议分批次挑除,因一次挑除,创面较多增加感染的危险,治疗时间长,患者疼痛感增加,不易承受。故,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安排每次治疗的时长,一般建议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30~40分钟。

【参考文献】

[1] 王德进,李军,中小学学生面部寻常痤疮2585例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6):408-409

[2] 鄂亚平,淑雅,朱学骏。寻常痤疮患者表皮脂质化学组成的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1(3):153

[3] 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

论文作者:周懿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  ;  ;  ;  ;  ;  ;  ;  

两种挑除闭合性粉刺的方法和效果观察论文_周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