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透析——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第三届论文,实践能力论文,困境论文,奥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在韩国汉城举行,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我国学生在地理知识的识记和以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方面成绩不错,总分名列第四。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观察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工具使用能力、地理模型制作能力等等)不尽如人意,总分名列倒数第三,得分情况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能力的考核中,学生们很茫然,不知道要干什么,要看什么,要了解哪些信息,不知道使用第一手调查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根本没有想到借助于从国内带来的高度表和罗盘等工具来工作。如果中国的地理教育还停留在区域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料、经济”的“八股”讲述上,我们未来的地理学家从哪里来?
目前,“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育口号,被叫得特别响亮,但是每一个清醒的地理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并不意味着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变成我们真正的教育实践,因为我们的地理教育仍然是沿着一种既成的方向,它可以接纳这些口号,又能使它变成空泛的回声。所以,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渴望地理教育走出低谷,切实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得到真正实践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它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作深层透析,透析的焦点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所需的教育生态与现存生态的矛盾上:
一、地理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口号提出之后,在各学校还没有真正转换的一种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滞留在旧有的框架之内
1.常识普及论:有人认为地理教育特别是中学地理教育,以普及常识性的地理知识为主,不应过分强调“实践能力”。这种把常识普及和“实践能力”培养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片面的,地理常识不应是“地名”“物产”的堆砌,而应看作来自生产、生活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离开了“实践”环节,就会把地理知识作为僵化的“八股”来背记,也不可能真正完成普及地理常识任务。
2.“无所作为论”。“由于地理科学先天不足,造成地理教育无所作为”。这种观点只讲对了“科学水平制约学科水平”的道理,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没有充分看到。确实,传统的地理学有注重一般地理事物现象描述,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问题解决的倾向,长期以来,这一倾向也确实阻碍了地理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古老的地理学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新时代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长足进步,特别是“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地图的齐头并进,更是给地理学科带来无限生机与希望,同时也为21世纪的地理教育注入了活力,指明了方向,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以往那种忽视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地理教育模式将不能继续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切实加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新地理教育模式。
3.条件缺乏论。有人认为加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缺少必要的硬件(设备、场地、物质等)和软件(社会认同、领导重视和支持、教师的学识、技能、态度等),因而不必过分强调。“条件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地理教育不必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理由,条件缺乏可以创造条件,关键在于思想观念是否对头,精神状态是否振奋,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此呼吁奔波,为此努力奋斗。
以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加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在欣然提倡加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这一口号时,还没把它的实质性精神化入到整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在旧有的思想框架内提倡实践能力培养,就会无形地戴上与之不相适应的旧框架的枷锁,自然会在实践中大打折扣或仅存名义。
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实施者——教师,在愈益固化的教育与教学管理体系中,还没有获得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应的教学自主权
我认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所形成的教学关系与教学效果之中,而教师无论如何,都是这一关系的主导者,要使学校地理教育能够具有培养实践能力的思想、思维、知识、方法且取得具有价值的成果,那就不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而且要给教师以相对的教学自主权。教师,作为一种学者化的教学主体,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思考者和研究者,只有给他们以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和教学自主权,才能使他们的活力及实践能力培养的灵感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大一统化,大多从概念入手,偏重知识罗列,缺乏问题情境,缺少可提供探讨空间,缺乏与当地的实际结合,没有体现学科的实践性;各种教学评估、评价的不合理标准和教学管理的不合理规范;加之作为中学地理指挥棒的高考对地理实践能力考核的淡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中学教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发挥和真正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的出现。即使是相对自由、自主式教学为特征的高校,甚至是一些培养地理师资的高校教学领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自主权。比如,按统一教材,统一大纲,实行考教分离。将考试内容、方法、连同考虑题型的决定权都由教师移交给行政管理部门,并按预设的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而预定的评价标准往往又很少涉及实践能力项目等等。在应试教育下产生的地理教学师资,实践能力水平和实践意识大打折扣,自然影响整个基础教育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既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秩序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影响到一种教育文化心理的形成,成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强大对手,在发挥着更大的制约作用
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一些相适几百年的教育体制一旦成为秩序后,往往以特殊力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形成,也成为教育文化心理。如明清时代的相沿五百余年的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就是这样,一旦形成一种教育文化心理,对它的改革往往非常艰难。建国以来,我国的地理教育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其模式化、封闭化、一统化特征,特别在中学地理学科长期以“副科”的地位出现在人们心中,更甚的是前几年部分省市高考取消地理科目,更加重了人们的“副科”心理。这种相沿已久的习惯构成的教育文化心理定势,还很难改变。这些都制约着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