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的政治哲学意蕴论文

《孔子家语》的政治哲学意蕴

刘道岭

【摘要】 建立君主垂拱而治、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是《孔子家语》的政治哲学内涵。其中既包括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的德法观,又涵盖“尊贤”的用人原则与“以民为本”的为政宗旨。这些思想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哲理,对我们当前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孔子家语》 政治哲学 德法观 以民为本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国君、同僚、朋友以及孔门弟子问答应对的著作,保存了大量儒家原始资料。作为一部重要的先秦儒家经典,这本书可谓命运多舛。《孔子家语》的流传经历比较复杂,特别是经过孔安国的编撰和王肃的注解之后,难免产生歧义,令人曲解其中的内涵,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后人误将其判定为伪书,其意义和价值也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不断为《孔子家语》正名,拨开了笼罩在《孔子家语》头上的“伪书”疑云,确立了《孔子家语》儒家重要经典的身份和地位。

《孔子家语》的政治哲学内涵:建立君主垂拱而治、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

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儒家政治哲学是指儒家关于政治目标、宗旨、原则、方法的理论、学说以及观念等构成的思想体系,其主要思想包含在《四书》《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

儒家政治哲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构建有序、合道的政治秩序,即建立君主垂拱而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基于这一目标,《孔子家语·礼运》提出了一套理想的政治模式,描绘了美好的社会图景。孔子曰:“昔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吾未之逮也,而有记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未有不谨于礼。礼之所兴,与天地并。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这段话描绘了两大世界图景,一是大同世,一是小康世。孔子认为,自己处在小康世,但他更向往大同世:那是大道通行、天下为公的世界,是贤能在位、不肖退避的世界,是相帮互助、诚信和谐的世界,是有所依托、无后顾之忧的世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奸谋不兴、盗贼不作的世界。继孔子之后,后世哲人几乎都将大同世作为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追求。故此,我们可以把构筑大同之世看作《孔子家语》社会政治模式的终极理想。

《孔子家语》中的德法观: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德主刑辅。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倡“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的德性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方面。《孔子家语》中的《五刑解》等许多篇章探讨了礼治、德治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在《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中,就有哀公问政于孔子的详细论述。孔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鲁哀公问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孔子回答: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绩,记载在典籍中。他们在世时,推行其政令制度;他们过世后,其政令制度就因此而止。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获得人才,获得人才的关键在于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修养的关键在于培养仁爱之心。仁,就是具有爱人之心,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礼是为政之本,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的品德。

关于执政者的品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孔子家语·致思》中有更为明确的论述:“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这是孔子赞美周武王和周公的话,意思是周武王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国家得到了良好治理,进而使天下得到善治。周公以身作则教化天下百姓,百姓顺服,实为至诚。孔子通过赞美武王和周公,阐明了执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宽猛相济。在《孔子家语·执辔》篇中,孔子形象地把“德”比喻成马嚼子和马笼头,将“法”比喻成马鞭。他认为,执政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马嚼子和马笼头,要慎用马鞭,否则马会伤、车会毁。执政的首要原则在于德法和刑辟配合,宽猛相济。在《孔子家语·正论解》中,孔子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如果政策宽松了,百姓就可能产生散漫、轻视的心态,这时就要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如果政策太严厉了,就可能伤害到百姓,这时就需要实行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调和宽松,这样一来,国家的政治局面就会平稳和谐。“宽猛相济,政是以和”这一观点,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哲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一级核算是医院财务对制剂部门成本费用的核算,医院把制剂部门作为利润中心,对制剂部门消耗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及制造费用进行归集,对制剂部门的收入、支出及结余状况进行核算。在一级核算基础上,医院在制剂部门设成本专管员二级核算,主要对每类品种的制剂部门可控变动成本进行核算。对于无法直接归集的生产制剂所占用的厂房、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水电费、管理费用或其他间接费用,则由财务进行统一归集,再根据选定的方法进行分摊,计入各相关制剂品种成本。这样,既实现对制剂成本中占比最大比例的原材料成本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监控,也具有可操作性。

后来许钧总结自己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工作成果,认为自己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对翻译的本质思考,二是对文学名著翻译的欣赏与评析,三是对法国文学名家在中国译介与接收。”[10]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有:翻译态度、翻译研究、翻译原则。

这种官方姿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博内容的官方口吻;二是与网友互动的不足。虽然微博可以广开言路,问政于民,但是相当一部分官员在微博上仍旧习惯使用官话、套话、空话。微博如同政务公告,显得生硬和呆板,在无形中拉远了官民之间的距离。在与网友的互动方面,许多官员显示出不足,更有一些官员甚至关闭了微博的评论功能。对于网民提出的问题,部分官员充耳不闻,不予回复。同时,官员微博的粉丝数与关注人数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许多官员微博拥有数万粉丝,但其关注者却寥寥无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官民之间的不平等。

不仅如此,《孔子家语·王言解》中还提出了“七教”“三至”的思想:“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其中,“七教”是对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出的七项要求,即君王尊敬老人,那么百姓就会孝老爱亲;君王重视年长者,那么百姓就会更重视兄长;君王乐善好施,那么百姓就会更加宽厚;君王亲近贤人,那么百姓就会选择良友而交往;君王推崇德行,那么百姓就不会对其有所隐瞒;君王憎恶贪婪,那么百姓就不会去争利;君王廉洁礼让,那么百姓也会耻于没有礼节。这些都有力说明,统治者的言行举止和德性修养对于百姓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孔子家语》中的治国思想:“尊贤”的用人原则与“以民为本”的为政宗旨

“尊贤”的用人原则。儒家历来主张尊贤而贱不肖,认为贤者是治理国家的主要力量,而不肖者则会对国家治理造成阻碍,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这一思想正始于《孔子家语》。在《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中,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提出:君王治理天下有九条重要原则,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其中“修身”是对国君的要求,“尊贤”是对待臣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以民为本”的为政宗旨。《孔子家语》中的民本思想来自于周朝“敬德保民”的观念。例如,为君之道阐述的道理是:贤明的君主用宽宏、慈爱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才能自得其乐;为吏之方阐述的道理是:懂得为官之道的人,奉行法令应当使民众得利;不懂为官之道的人,便歪曲法令,侵害民众利益。

《孔子家语》中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是中庸之道,这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先王之道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思想非常深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家治理和为政者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对我们当前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①王德成:《孔子研究第一书——评〈孔子家语〉》,《光明日报》,2008年2月16日。

②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③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

④曾江:《深化〈孔子家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0日。

⑤廖芝馨:《〈孔子家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沧州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标签:;  ;  ;  ;  ;  ;  

《孔子家语》的政治哲学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