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中国经济论文,进程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经过近20年持续、高速的发展,终于在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买方市场,目前看来,尽管这一买方市场还只是相对的、初级的、极不稳定的,与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它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预示着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经济政策取向的根本性变化,即经济形态从短缺型的计划经济向相对过剩型的市场经济转化,政策取向从供给型的经济政策向需求型的市场管理转型。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底该如何看清中国的买方市场?面对突如其来的买方市场,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该如何调节?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正面临全面的买方市场

买方市场的出现,其发展势头之猛,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买方市场不仅出现在商品市场,并很快地向资本市场、人才市场蔓延和发展,中国正面临着全面的买方市场。

1.商品买方市场

1994年以后,中国商品市场上陆续出现疲软现象,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过剩显现雏形, 买方市场开始形成。 从全国613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来看,供不应求的仅占1.6%;供求平衡的商品占66.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供过于求的商品迅速增多。商品没有销路,消费没有热点,是当前我国商品市场上最大的矛盾。为此,商家、厂家开始大幅度降价,在市场的诸多领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与以往的市场疲软不同的是,这次市场上的供过于求不仅仅局限在消费品市场,投资品乃至长期被视作“经济瓶颈”的一些基础产品也相继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1996年以后,中国的铁路运营出现危机,运量大量滑坡,运力严重过剩,亏损累累;电力供应由于用电水平有限,一些机组不能满发;煤炭由于销售困难,库存过大,生产受到抑制;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企业由于积压严重,已实行限产压库。不仅于此,在农产品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买方市场,数年的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导致农产品产量大增,价格急剧下跌。过去数年大量植种的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也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经济作物价格大幅度下滑,影响了农民的致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潜力的开发。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商品大量积压,到1996年底,商业库存加工业库存总值已超过3万亿元,几乎占了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2.资本买方市场

当前资本市场买方市场的突出表现是资金过剩。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是一个资金严重缺乏的国家。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银行系统出现大量的存贷差,企业存款、个人存款直线上升,但银行却苦于不能将其贷出。投资没有热点,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投资,尽管中央银行在1996~1998年3年之内数次大幅度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企图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企业增加贷款,但仍于事无补。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吸收各类存款已达5万亿元,但存贷差高达4万亿元,仅上海的存贷差就已达到1500亿元。如此庞大规模的*?贷差现象的出现,当然有其体制原因,但总体上却反映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买方市场的严峻现实。

在证券市场上,资金过剩的现象表现在大量投机资金的异常活跃。受商品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的影响,投资利润率过低,相当多的投资者不愿意把钱投资在实业上,而宁愿把资金投向股票、债券和期货等市场,从而导致投资非实业化,资本市场上的投机活动猖獗,经济泡沫的成分日益加重,经济空心化程度日益加深。大量的剩余资金以游资的形式在股市和国债市场上进出,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尚未完全规范。造成资本市场的大幅度波动频繁发生。

3.人才买方市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进入90年代后半期,随着过剩经济的形成,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减员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买方市场的特征一下子凸现起来,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存在的大量隐性失业和城市的大量人员下岗。在城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国有企业从某些行业退出,国有经济规模缩小,大量下岗人员从国有企业中释放出来,不仅如此,长期以来被视为“金饭碗”的公务员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形势。九届全国人大宣布了政府将在未来的3年之内裁员一半, 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国家公务员从现在的岗位上退出,转到别的行业,对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这无疑是增加了压力。在农村,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加之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逐年提高,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因素逐渐扩大而被“显性化”出来。据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2600~3800万人的隐性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其中国有企业约为2000~300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约为600~900万人。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有1.5~2.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因此,中国综合失业人口(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大约有1.8~2.6亿的规模之巨。

用简明的语言来形容时下中国的买方市场,就是:商品市场上卖比买难,资金市场上贷比存难,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比失业难。短缺的结束和过剩经济的出现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全面的买方市场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我们的面前。

二、对中国买方市场的反思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经济市场化的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都会出现经济过剩现象。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在今天形成买方市场,经济出现相对过剩,有其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然而深究当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过剩现象,与发达国家市场中的过剩有着显著的区别。

1.供需结构性矛盾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买方市场上“卖不掉”与“买不到”共生;“卖不起”与“没东西买”并存。事实也正是如此,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有高、中、低档次,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如纺织品、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因无法满足沿海城市居民日益提升的需求,不得不面临淘汰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里的低收入阶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极端落后,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有限,对这些低档产品也无力购买,以满足正常需求。这一现象十分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市场上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即供给与需求都存在结构性的实现障碍。而这一结构性矛盾又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内部不同阶层之间日益扩大的收益差别上。由于收入水平极不平衡,导致需求一方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加大,需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一部分高收入者对早已满足的消费逐步失去兴趣,而市场又未能根据其特点创造出新的消费产品和消费方式,而广大中低收入者虽急需某些商品,却又苦于没有钱买,市场上的产品无人问津。正因为这样,一方面日益增长的较高层次需求没有相应规模的高层次产品,设施和服务来满足;另一方面由现存产业结构所提供的产品、设施和服务又趋于供过于求。

2.新旧经济体制的矛盾

当前中国的买方市场还面临着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体制和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的矛盾。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经济运行的态势在宏观上属于供给制约型,供求双方占主导地位的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投资体制与其说是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到不如说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这种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投资体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要紧紧围绕着市场转,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逼着企业深入市场、了解市场。而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货币对商品进行投票,这比任何一种投票都来得有效。正因为这样,决定投资的主要力量应该是企业经营者,而不是政府官员。企业要进行投资,首先应该问市场是否需求,而不是政府官员是否同意。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要求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是市场化的投资,而不是行政化的投资,这已成为市场经济中铁的法则。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可相当多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投资体制,上项目前不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和技术论证,有什么资源就上什么项目,致使许多项目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产品没有市场,投资效益差,再加上我国产业政策对投资行为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投资雷同的现象就更难以避免了。明明市场上某种产品已经出现了饱和,明明知道是比较落后的项目,可企业还要想方设法争取上马,然后通过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性经营来获得利益,结果造成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投资不仅不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相反,它破坏了已有的市场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买方市场的产销矛盾,使我国的买方市场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3.统一市场与市场分割的矛盾

我国市场上形成了一种4万亿存贷差、3万亿库存商品的局面,居民不愿意消费,企业无法有效投资,劳动力就业困难,这种情况和中国市场上严重的市场分割不无关系。如果我国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成了四通八达市场网络,信息、商品、资金乃至人力等资源可以通畅地流动,那么这些资源就会自行流到它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供需结构性的矛盾就会大大缓解。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和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受到了限制,网络结构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软硬件设施未能配套,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我国的高速公路和汽车专用公路目前已经颇具规模,但由于管理方面依然以行政区划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效率;我国的发电设施呈现出结构性的过剩现象,但输电线路建设落后,输电能力严重不足,使部分地区富余的发电能力无法输出到需要电力的地区;我国的电信行业本是大有作为的产业,由于垄断利益,不但限制了居民消费要求,而且在电信网络方面重复投资,无法充分发挥效益。由于市场被人为地条块分割,既无法促使资源合理流动,相互补给,又难以降低服务价格,推动消费的扩张,而且还造成了供给方面的重复投资,带来大量浪费,更造成投资效益很差,从而使居民消费无法进一步顺利升级,经济失去新的增长点,也缺乏有力的依托。

三、加快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中国买方市场的出现,既有它客观合理的一面,又有它自身矛盾的一面。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经济政策、企业的投资行为以及市场网络的建设未能及时跟上。面对突如其来的买方市场,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都缺乏理论上、政策上、经营上、心理上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政策取向,加快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1.尽快调整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面对买方市场,我国迫切需要就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进行调整,即从供给转向需求,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领域。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往往将重点放在生产领域,如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加强管理、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等,这些调控措施所奉行的原则都是原有计划经济的扩大供给的模式。事实上,单纯强调从供给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根本无法解释和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过剩的新现象,因为在买方市场形成的今天,计划很难强制人们去增加各种消费。宏观调控需要从发挥市场的力量,大力加强需求管理方面去努力。这方面,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经验教训,但以我国特有的矛盾,又不能完全照搬,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供给和需求两手抓,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道路来。

应当强调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应该逐步市场化、间接化、非行政化,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过剩问题的关键所在。

2.尽快建成市场化的投资体制

决定投资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然而现在我国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审批的投资体制,这种投资体制的特点是:第一,投资主体名义上是企业,实质上是政府,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牢牢抓住企业投资的审批权,投资活动实际上是政府行政活动的延伸。第二,投资决策机制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决定投资主要政府官员是否“点头”,而不是市场上消费者是否认同。第三,对投资决策者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责权利关系的制约,这就给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甚至腐败现象创造了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面对今天日益严峻的买方市场,我们必须尽快改革这种投资体制,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资体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决策多层次、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这是我国解决经济过剩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投资体制改革中,尽快建立起包括投资贷款的约束机制和投资决策的约束机制在内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则是当务之急。

3.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

全国统一的公路、铁路、民航、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网,以及金融、贸易、教育、新闻、信息、咨询等软服务设施,既是现代化的象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重点建设的对象。应该说,我国的基础设施和上述软服务网络都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上述网络不成系统,尚未形成真正的全国统一的网络。建立网络的最大阻力:一在于对基础设的投资不够,长期以来的“瓶颈效应”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二在于部门和地方封锁,市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全国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和快速便捷的服务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网络建设的影响甚至比前者更为严重。为了长远的经济发展,短期内需要有国家统一投资,健全上述网络系统,完善网络的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提高整体运行的效率和速度。同时,更需要用立法的方式,彻底打破网络统一过程中的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障碍,真正拆除条块围墙,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  ;  ;  

买方市场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