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与对策_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与对策_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对策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迫切性

(一)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工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消费品供大于求局面的形成,有供给总量过大的因素, 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对于一般消费品来说,确实存在供给能力超过需求增长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衣着、一般日用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一直在下降。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对衣着类、一般日用品类的消费额增长率相对于收入增长率的弹性值为0.77,1994年为0.57,至1996年下降到0.51。然而,近些年来一般轻纺产品的生产规模成倍增长。

由于在需求方面存在以上趋势,因此我国一般消费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受到需求方面的限制。如果仅靠内需来带动消费品工业增长,那么衣着类和一般日用消费品的带动作用将会受到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对于家用电器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来说,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需求市场扩大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消费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因此对于生产新型耐用消费品的企业来说,必须具备两方面的产品开发能力。即:第一,为了适应高收入阶层消费档次不断提高的需求,企业要不断开发更高质量和具有更新功能的升级换代产品;第二,为了适应广大农村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开发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而决不能等待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水平提高来适应自己的产品。需求的市场结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供给结构只是在单一的层次里扩张,就会出现供大于求和供不适求共存的局面。这才是当前新型耐用消费品供求失衡的症结所在。

2、技术因素对投资能力的制约, 使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为降低。

投资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金筹集、动员能力,二是投资的技术能力。也就是说,要进行投资,除了需要足够的资金之外,还需要投资项目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以保证建成投产时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跨越进入门槛实力的投资技术能力要求投资项目在产品研制、工程设计、工艺设备、配套的零部件等方面都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如果在各投资领域都不能保证产品、工艺设备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也就是不具备投资的技术能力,投资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就会出现投资机会稀少,银行贷款贷不出,资金大量涌入投机行业等现象。投资的乘数效应因此而不能显现,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到制约。这正是目前我国投资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已增长至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量,说明国内存在领域宽广的投资机会,具有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由于国内不具备向这些产品和行业投资的技术能力,所以对这些产品的需要只能长期依赖进口,使这些部分投资需求泄漏到国外,拉动的是国外的工业增长,国内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减弱。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投资的技术能力的优势限于一般规模的土建工程。从原材料到一般施工机械,国内的供给能力基本可以满足需要。因此搞开发区“七通一平”、搞房地产可以一哄而上,大面积铺开,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障碍;建设公路、铁路,所用设备和原材料国内也可基本解决。但是要搞加工工业投资项目,对于技术要求不高的,则是遍地开花,搞重复建设,对于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项目,要么只能由外资来搞,国内无从下手,要么是投资所需的设备大部分都要靠进口,国内只承担土建工程部分。

3、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造成出口增长艰难。

我国出口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带动的,服装、杂项制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上升,服装出口增长率是世界服装出口增长速度的3倍。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将是困难的。 这是因为:第一,供给弹性极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跌。第二,我国原料不足促使出口产品成本大幅上涨。在成本高、成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下,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明显地表现出恶化程度随出口增长率的提高而加剧的趋势。问题在于,如果不通过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价值,而单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扩大出口,以我国劳动力的规模(我国人口是巴、印、尼、泰、马、菲五国总和的2.6 倍),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恶性竞争,使生产者无法承受。

(二)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从世界各国结构调整的经验来看,不及时实施结构战略性调整就将“挨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如上所述,美国在80年代初就尝到落后挨打的滋味。其传统优势产业,汽车、电子、造船、钢铁等产业的技术优势一个接一个地被日本企业蚕食和取代。这种竞争压力迫使美国开始了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主动权又回到美国人手中,这才使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意义充分显露出来。

日本产品从不可战胜的泡沫中破灭,在信息技术革命的竞争中沦为二流国家,失去技术创新动力的经济是无法启动的。日本的一大批拥有全球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努力开发技术创新产品,以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但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韩国、东盟四国在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后,正吸取教训,着手调整经济结构,以图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

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将加大对我国的经济竞争的压力。如果不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我们不仅不能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垂直分工的不利地位,而且还会拉大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有可能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危及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因此,我们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实施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竞争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上的差距。

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内涵和重点

(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方面很多,但集中表现为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不衔接甚至某些方面严重脱节。即一方面不少产品供过于求,不少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的一些产品,我国产业又不具备生产能力。我国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国内绝大部分工业品生产能力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闲置问题。而投资用设备类产品中60%以上依靠进口,零部件也大量进口。家电虽已引进十几年,至今仍不能自主开发产品和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实际尚未脱离进口零件组装的阶段,这样在技术密集产业内我国企业也处在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工序的分工地位。从表象上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中国企业缺乏开发产品的能力,从结构分析的角度看,主要是产业结构当中缺乏一个与需求高级化趋势相对应的、有能力设计产品、生产零部件和工艺装备的产业群。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填补这个空白。

需求结构的高级化趋势,表现为对产品的性能、质量、更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产品加工过程延长,从更为“迂回”的生产过程中衍生出更多的加工专业,形成更为细化的零部件、工艺设备等机电产品生产部门。这也就是说,通过供给的升级,在满足有效需求的同时,可以产生出更多的就业部门,同时扩大了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工业部门。这正是解决我国目前运行中诸多矛盾、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是我国工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总方向,是国家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目标和落脚点。不少产品供过于求与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有很大关系,这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是加工度低,技术水平低,从而容易进入这些领域从事生产,进行数量扩张是更为直接的原因。许多设备要大量进口,原因也很复杂,也有深层次的体制原因,但与机电工业、原材料工业本身技术装备工艺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品种不多、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因此,从结构上讲就是技术水平偏低,加工低度化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工业加快发展的时期,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因为,以轻纺产品为主的轻型结构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拉动工艺设备、新型原材料、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从而获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宏观方面来看,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增长就会从总体上改变经济的产业构成,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趋势。这已为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经验所证实。

(二)要重点发展机电工业,应把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来抓

机电工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也是高加工度产品集中的产业。它的落后会制约新一代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国内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电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远低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我国在1995年仅为14.8%,而美国、日本、西德、英国、法国在1989年已分别占40.2%、44.8%、47.1%、30.6%、37.6%。同时机电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也较低,缺乏国际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消费品档次不高,不能适应国内、国际市场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购置主要靠进口的局面由来已久,其原因是我国技术装备的制造水平太低。各行业所用的专用设备、为制造专用设备所必需的工作母机大部分依靠进口。其中,由电脑进行过程控制、进行辅助设计和制造的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制造能力尤为薄弱,这是近几年来国内设备类产品市场几乎完全被进口产品占领的主要原因。由于工业生产链条中设备制造部分依靠国外,不但影响了国内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更新换代速度,严重影响了国内产品的竞争力,而且很大一部分产值被泄漏到国外,这样就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失掉了一个重要支柱。

从70年代开始的设备智能化过程,是微电子技术扩散到传统机械产业的结果。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常规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成为制造业主流技术装备。国际间的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的竞争也表现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竞争。对于我国的工业化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必须补上的课程,其意义超过扩张“瓶颈”产业、维持数量均衡。为了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抓机电一体化装备工作已刻不容缓。为此,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应把微电子、机电一体化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发展。

(三)应该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热潮的前奏,大批生物工程、信息化技术、航天航空、海洋技术正在从科技成果形态向产业技术形态转化。由于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并有一大批散布在世界各著名实验室的华人学者,因此,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的差距比产业技术要小一些。这样,就有可能使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围绕国家确定的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产业化。经济发达省市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在某些领域尽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在全国起带头、示范作用。

三、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推动和促进全国经济结构调整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是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矛盾

由于多年来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延缓了一些部门的生产集中过程。从产业层次上看,工业领域,特别是价高利大的加工行业和产品,重复建设较为普遍,也最为严重。第三产业领域虽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但还不具有全局性,总体上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从产品层次上看,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品。全国产品生产重叠较高的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纺织品、啤酒、卷烟、塑料、化肥、自行车、钢铁、摩托车、化学纤维等。从资产性质看,传统体制带来的国有经济部门化和地区化,使得国有经济的重复建设较其他所有制经济更为突出。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大多数省(市、区)都将汽车、电子、机械、石化等选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虽然在产品上可能各有侧重,但是重叠程度之大,也是投入能力和市场容量难以承受的。这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一轮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生产力的更大浪费。

(二)现阶段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1、从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需要出发, 确立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

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的。当前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一是促进传统产业向优势地区的集中;二是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这些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促进产业发展和产品生产的地区集中进程,就是要根据各类产业的技术经济要求和对资源市场条件的需要,鼓励规模经济要求高的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就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而言,除建筑业属于遍在性产业,各地都要发展以外,其余产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都较高,要按照基地化生产和建立产业经济区的思路,集中布点,搞规模经济。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要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领域,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尤其要适应当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新形势,重视研究和起步发展知识经济,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

2、将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与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结合起来, 通过结构调整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第一,要发挥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作用,带动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东部地区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在新时期更要在结构调整中走在全国前列。东部地区要率先追赶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起步推进信息化,从占领先进技术制高点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要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优势产品和产业扩张带动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突出,重工业基础雄厚。开发资源不能走粗放型和原始型开发的路子,要与先进技术嫁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品的附加价值。在机电工业和轻工业等部门,关键是要根据本地优势,选择好两三个优势产品作为突破口,这些产品要真正能够占领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资本积累的来源,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品集聚,并通过优势产品的扩张带动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素质。

3、在发展新兴工业区的同时, 加快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开采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开采区是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从目前国有企业的情况看,80%以上的亏损额集中在煤炭、纺织、森工、军工、机械等部门,大部分下岗人员也集中在这些行业。而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开采区。这些地区只有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搞好国有资产重组,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分流富余人员,才能摆脱困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地区的结构调整对全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有全局意义。

四、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要发挥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各自优势

(一)发挥大企业集团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力军作用

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组织相当分散,因此,企业开发产品的技术力量不强、资金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国际经验证明,在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中,只有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负担得起巨额的R&D费用,才有可能把巨额的R&D费用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使产品价格不至于因为技术开发投入很大而大大上升。因此,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往往都是大型企业集团。针对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状况,为了实现以产业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培养大企业集团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长期以来,由于条块分割等一系列体制障碍,不仅使我国上游产业(初级产品制造业)、中游产业(中间产品制造业)、下游产业(最终产品制造业)之间往往相互割据、相互封闭,而且使得上游产业领域、中游产业领域、下游产业领域各自追求自我延伸与自我循环,这就必然使得我国上游企业、中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在原料、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往往相互截留,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产品价值链条的有机联系,投入产出的关联度与带动度较弱,使得企业的产品链条难以在纵向的价值联系中实现结构升级。要打破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在行业与地区层次上割据状况,只有通过大企业集团的横向跨地区购并,及纵向关联产业整合,实现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推进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机制灵活,并且在它们当中出现了一批创新动力强烈的企业。在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作用。

我国中小企业不仅在生产和就业方面达到了相当规模,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贴近市场,更具有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创新动力较强等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某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可以发挥本身的优势,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国内外的实践都已证明,在技术开发、发展高风险产业、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中小企业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特殊作用,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形成一个促进高风险创新企业成长的体制环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中国的几个程控交换机企业、美国的微软公司都不能成长起来。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促进创新企业成长的条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来自商业银行,或者成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银行。但这些资金来源都必须得到国家政策上的优惠。

第二,这些企业可以进行金融运作。包括进行扩股融资、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等金融活动。

第三,国家应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尤其应该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强立法执法力度,保护创新企业的权益。

(三)处理好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目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应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并使大、小企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大企业主要是围绕自己的主导产品和龙头产品进行开发和研制,把加工配套产品分散到中小企业去生产,从而形成相互协作互相带动的企业链和企业网。这样,国家在鼓励和扶持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也就带动了中小企业向“小巨人”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网络。

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若干对策

(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必须处理好结构调整与适度增长的关系。要认真作好工作,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明确,经济结构问题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不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就没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就支撑不了较高的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正是为了更好地保速度、上水平。而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一个过程。在短期内有可能影响增长速度,使速度降低一些。

当前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也是必要的。只有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社会稳定。

由于当前约束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其中核心是增加投资需求。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恰恰需要增加大量投资。因此,把握好投资的方向,使投资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统一起来,是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升级关系的关键环节。要针对当前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企业面向当前市场需求改进产品生产,对有市场、回报率高的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要加大投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开发新产品,使企业的设备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这样既可以为当前经济增长提供投资需求拉动,也可以给未来经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技术升级

1、要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推广、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推广率只有10—15%,其中真正形成产业化的不超过5%,因此新产品开发能力低, “八五”期间新产品开发递增速度只有1%,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抓好几方面工作。首先是引导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成为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其次,从国家长远发展需求出发,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促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再次,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要结合资本市场的发育,引导、鼓励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重视人才培养,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2、应该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工作。

近些年来,引进技术变成了只购买装备,软件技术的引进比重非常低;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工作就更为薄弱。要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必须进行具体部署。消化引进技术工作如果继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重犯贻误时机的错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不消化引进的技术,不搞自主开发,永远引不来先进的技术。引进技术的消化,缩小差距就是一句空话。消化技术应该在选择重点、分配资金等方面做出统一安排和部署。要协调技术和设备引进方与技术消化方的利益。应该大大增加用于消化技术的投入,从政策上保障资金的稳定来源。

(三)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资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增量带动,而技术含量大的产业投资强度也就越大。因此,“钱从哪儿来”就成为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

1、拓宽机电等重点行业的直接、间接融资渠道。

采取多种股本融资形式,增强重点产业的资本积累与资金配套能力。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布局情况来看,我国重点产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上市公司还不多,这对于肩负着民族工业振兴任务的装备工业筹资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当根据机电等重点产业直接融资的迫切需求,积极推荐装备工业优势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提高重点产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直接融资在产业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不可能提高得很快,间接融资仍然是机电等重点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努力开拓多条间接融资的渠道是缓解重点产业资金紧张的重要途径。从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来看,国家应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资贷款规模,尤其要加大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低息投资贷款比重,还可组织一些银团贷款加强对重点产业资源加工、技术改造的贷款力度,以缓解重点产业资金配套能力的不足。对有投资前途的项目,商业贷款可以由政府提供财政担保,对其他一些项目,也可以增加国家财政贴息,加大国家专项贷款力度,延长商业性贷款的还款期等。

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力度。

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为了发展航天、军工、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加强少数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往往采取直接投资或订货投资等方式对其注入资金,使其获得来自财政政策方面的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把航天、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可以选择若干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项目为高新技术重点工程,集中优秀人才,给予足够的财政资金保障,进行重点项目攻关。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应当实行与一般产业有区别的融资政策。一是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实行风险担保基金等措施,降低投资贷款风险,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承担投资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规模的扩大还需要政府通过贴息等措施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实行超前性的融资政策。国家对于大型高科技企业的资金筹措除了给予税收、贷款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以外,还应创造条件允许高新技术企业跨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是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是国家投资兴办的,而是民营性质的非国有制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现行政策的限制。因此,能否突破体制束缚是畅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条件。股票、债券上市公司指标应向民营高科技企业开放,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四)结构调整要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需求制约的前提下,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建设项目上马不上马,投资方式采取新建、扩建抑或采取技术改造应由企业自主决策,其效益好坏也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因而,企业必然会考虑产品的竞争力、规模效应和技术水平等问题,并及时进行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但是也必须看到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总体是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上台阶上水平,在我国目前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改革和产业政策来促进结构升级。因此,在推进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确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并采取引导企业落实这一目标的相应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结构调整,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规划、引导、协调、支持。要根据十五大精神和“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将2010年目标具体化。根据目标确定战略步骤、不同时期的重点和近期政策措施。要修改完善产业政策,包括地区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等,运用产业政策指导结构调整。在分析预测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行为,如定期发布某一类产品现有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社会需求和市场容量的预测,产品的成本和利润水平、市场价格的变动,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的趋势,消费者的意愿和要求,投资的各类风险概率,以及国家支持的产业和产品等等。要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的关系,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协调各部门、各行业及各地区的关系,维护中央的权威,使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加强对公益性行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机电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投资。要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和国有资产的存量调整。在资金支持上,除了投资、税收外,还应采取贴息、政府担保、政策性银行贷款等形式,促进结构调整。

(执笔人:王永治、胡春力、王一鸣、张燕生、张立群、王元京、孙学工、刘国艳)

标签:;  ;  ;  ;  ;  ;  ;  ;  ;  ;  ;  ;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与对策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