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关于思想品德教学基础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性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已有十四年时间,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法建设日臻完善。自1993年试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起,我国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建设又面临着新的起点。今后,思想品德学科建设如何进一步科学化?如何进一步提高实效性?笔者以为,科学地认识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确定思想品德教学基础性的心理学依据

基础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在要求。特定年龄段的儿童有特定的道德认知基础和特定的道德发展水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求是基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要求则是超前性要求。基础性要求与超前性要求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应在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起点上提出教育的逻辑起点。基础性与超前性的协调发展,是思想品德教学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内在保证。

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起点是什么?历程是什么?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品德教学的起点是什么?序列性要求是什么?这关系到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和体系构建。中外许多学者对此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权威性较强,认同者较众的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他按不同的年龄段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0—3岁的儿童,处于前道德阶段,这时的儿童还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概念。因此,还无所谓道德行为;第二,4—6岁的儿童,处于道德他律阶段,这时的儿童缺乏道德上的自主性,他们尊重父母、尊重权威、尊重规律,认为规则是至高无上和不能改变的,违反规则受到惩罚是天经地义的;第三,7—12岁的儿童,处于道德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自律性增强,开始注意从具体的人、事物、情景中分析道德行为,有了公正感。由此可见,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起点是道德他律阶段初步完成和道德自律阶段刚刚开始的时期。

处于道德他律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正如在低年级,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处于道德自律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儿童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的,也就是说,这时儿童已经能在思想上理解某些简单的道德观念,这就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心理基础,当儿童能参与道德思维时,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有了价值。

在儿童道德自律阶段,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能够从具体的人、事物、情景中分析道德行为。这就决定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基础性的内涵。教学内容必须是小学生能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在处理人和事物关系过程中的具体道德要求。这一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最”,即:最基本的做人道德、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最浅显的政治常识。而且,这些道理应当是“易教、易懂、易学、易记、易行”的,以利于实现社会规范个体化,个体发展社会化。许多国家都很注意道德教育基础性,如:日本小学教学大纲也规定小学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以及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强调这些方面教育的基础性。

二、思想品德教学基础性和层次性的关系

教学的基础性并不意味着认识上的低层次。在小学低、中、高三个不同阶段,基础性有着不同的层次性要求。目前,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如热爱集体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等等,都是贯穿在小学1—6年级整个学习阶段中的。虽然不同阶段的教学要点不同,但教学操作过程中,有些要点还是很难区分的。在此,笔者尝试着提出几条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性要求。

在道德认识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了解层次。了解层次要求学生对有关道德知识有初步认识,能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在有关问题中辨别它。了解层次主要是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如热爱祖国教育,在了解层次上要求低年级学生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和重大节日,认识国旗、国徽等。第二、理解层次。理解层次要求学生对有关道德知识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不仅要知道有关道德知识是什么,还要能够明确为什么?怎么做?理解层次主要是对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如教育学生珍惜集体荣誉,就要让学生懂得:集体荣誉是在集体活动、集体生活中形成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能理解珍惜集体荣誉的意义。第三、掌握层次。掌握层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些社会道德现象进行辨析,具有一定的道德智慧。掌握层次主要是对高年级的教学要求。如教育学生“做学法守法的好孩子”;就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法守法,还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道德情感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育情。第一、体验层次。体验层次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感受到道德要求的存在。体验层次是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如热爱祖国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五星红旗就会冉冉升起,使学生从小心有祖国。第二、接受层次。接受层次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同道德要求。接受层次是对小学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如珍惜集体荣誉教育,要培养学生初步确立集体荣誉感。第三、响应层次。响应层次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主动响应道德要求。响应层次是对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要求。如教育学生做“学法守法的好孩子”,就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争取做一个学法守法的好孩子。

在道德行为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导行。第一、从动层次。从动层次的教学要求是引发学生产生“要我去做”的行为动机。从动层次是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如热爱祖国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升国旗时要行注目礼或少先队礼。第二,应动层次。应动层次的教学要求是引发学生产生“应该去做”的行为动机。应动层次是对小学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如珍惜集体荣誉教育,要让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去做一些有利集体荣誉的事。第三、主动层次。主动层次的教学要求是引发学生产生“我要去做”的行为动机。主动层次是对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要求。如:教育学生“做学法守法的好孩子”,要指导学生养成学法守法的自觉行为。

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粗线条的。因此三个层次的要求不能机械地、绝对化地套用在小学生三个学习阶段上,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个层次的划分仅仅是为思想品德教学基础性的精致化和层次化提供一种粗略依据。根据这一划分演绎之后,思想品德课“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在低年级可以演绎为:了解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产生从动行为;在中年级可以演绎为:理解道德知识、认同道德情感、产生应动行动;在高年级可以演绎为:掌握道德认识,投射道德情感、产生主动行为。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要求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的。因此,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可以组合成一个有高有低、有深有浅的多层面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具有多元基础性。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寻求德育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与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品德结构的规律性变化相一致,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三、思想品德教学基础性的体系化要求

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体系化的。按照基础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必须是小学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处理人和事物关系过程中的具体道德要求。然而,怎样将这些基础要求体系化呢?依据现代伦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道德教育传统思考,我觉得当前小学生应着重处理好“七伦”关系。

第一、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关心自己。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主、自律。学会诚实、守信、谦虚、谨慎、正直、公道、同情、宽厚、勇敢、刚毅、活泼、开朗、惜时、进取。不断体现主体自身完善的要求。

第二、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关心他人。要教育学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富有爱心;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能够做到平等待人,有事与大家商量;做到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关心幼小。

第三、处理好与集体的关系,关心集体。要教育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积极参加班级、社团、学校乃至社会的有关集体活动,为集体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尽义务。

第四、处理好与国家的关系,关心国家。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国歌、国徽;了解祖国的悠久文化和历史传统,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与列强英勇斗争的爱国传统;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建设情况和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时事,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小立大志。

第五、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关心父母。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接受父母教育,听从父母教诲,有礼貌,不任性,要与父母之间沟通感情,不一味顺从。

第六,处理好与知识的关系,关心知识。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要关心知识,关心真理,热爱学习、热爱科学、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第七、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关心环境。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热爱植物;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从理论上讲,小学生应妥善处理的关系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小学生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但是,鉴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这些要求又是明显不适宜的。凡是不能在小学生自身接触的情境中产生的道德要求,都是过高的要求,都不符合基础性的原则。

只有立足基础,注重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性,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为新世纪培养一代新人。

标签:;  ;  ;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