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姚要武[1]2002年在《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庄子和海德格尔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史上,庄子和海氏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研究者都发现了他们哲学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本文从他们哲学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道”与“存在”的内涵中去寻找他们的美学思想相通性的根基。发现有叁个方面的相近:其一,以“无”为本的思维逻辑成就了他们的超越性;其二,二人都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讨论美和哲学问题;其叁,从“道”、“存在”与语言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对思维方式的要求。 由于哲学美学范畴内涵的独特性,他们的美学思想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道”与“存在”的内涵的叁个方面相呼应,本文在第二章中详细展示了庄子、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丰富内容。 为什么有此相通性呢?作者也发现了叁点,其一是所设计的性质相同的乌托邦;其二是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其叁是庄子对海德格尔的影响以及海德格尔对庄子的灵活接受。 庄子对海德格尔的影响表明了中国古代思想在今天仍然对全人类有价值。海德格尔接受庄子思想的态度和方法为我们做好“中西融合”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两项工作有很好的启示。

钟华[2]2004年在《思与诗的对话》文中研究指明庄子是奠定中国纯艺术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是对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在全面“全球化”的语境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努力中,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其重要性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取“价值现象学”的立场,主要运用比较诗学中的“跨文化对话”方法,对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学理联系、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深入的比较。这种系统清理和比较在大陆学界尚属首次。我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以下结论: 1.海德格尔不仅同庄子一样都是精神个性独特鲜明、思辩能力与诗人气质奇妙结合、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注同样深切的伟大的“诗人思者”,而且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始终与中国道家精神和禅宗思想保持着直接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并一直“把庄子作为测度自身的一个重要范型”,从而使得他的诗学思想与庄子诗学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某种“前定的和谐”。 2.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不仅在总体思维模式、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系统和主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某些本质的一致或相通(这种一致或相通甚至让海德格尔本人都感到过吃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实实在在的事实联系或学理联系,所有这些“联系”、“一致”或“相通”都清楚地表明:庄子诗学思想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秘密来源”。 3.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来的文化隔膜,再加之学术理念、学术个性的不同,海德格尔对庄子诗学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明显的“文化误读”(譬如,用《庄子·达生》篇“梓庆为糠”的故事去批评美学研究中“质料内容二分”的思维模式等等),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由于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着的真实的事实联系与可能的学理联系,以及在根本的思维方式、总体的理论路向、主要的运思方法和基本的言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或接近,这些差别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成为足以阻碍海德格尔与庄子进行有效交流的鸿沟;反倒成了引发新鲜对话、产生新鲜思考的“解释学的距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虽然由于自然的、种族的、社会的、历史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各种文明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和相互之间的异质性,正是这些导致了文化隔膜、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的产生;但大体相同的“人性”、大体相同的“生存境遇”、大体相同的“人生追求”等因素,又使得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确可能存在“共同美感”或“共同诗 (文)心”,这又决定了不同文明文化之间进行“生产性对话”和达成“历史性视域融合”的可能。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道家精神的事实联系”,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本人的着作、演讲稿、访谈录、书信及其学生朋友的回忆材料、学术传记等 “文本资料考辨”表明:海德格尔不仅在其思想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术和人生出现重大挫折的艰难时期以及思想的最后总结深化时期,都与中国的道家和禅宗思想有过直接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因此,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道家精神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真实的事实联系。 第二章“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的学理联系”,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诗学和庄子诗学思想间的“文本比较分析”表明:海德格尔诗学中不仅至少有叁处明确引用了庄子诗学思想,而且二者在总体思维模式、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系统和主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学理联系,都呈现出了某些本质的相似和一致,从而使我们完全有理由作出一个大胆的推断:庄子诗学思想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秘密来源”。 第叁章“海德格尔诗学概要”,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诗学着作的“文本细读”,围绕“存在之思”、“道说之言”、“诗意栖居”叁个基本维度,系统地清理海德格尔诗学的理论体系:它从对于人作为“此在”、“此在”作为“在世界中存在”、‘旧常此在”以及“本真存在”作为一种可能的“诗性存在”的“存在之思”出发,经由“语言”作为“自身言说”、“寂静之音”、“道路”、“存在之家”和“世界四元游戏”一元素的“语言之路”,最后通达人的“诗意栖居”之境—“诗意栖居”源自人类无家可归的“掉底”状态,并从而与“存在之真理”、与“艺术”、与“诗”、与“诗人”和“思者”紧密相关:“真理”乃“存在之显现”;“艺术”乃“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诗”乃“神圣存在的词语性创建”;在“贫困时代”里,“诗人(艺术家)”被置身于“天”与“地”之间,向“终有一死者”传达“诸神”存在的讯息;“诗人思者”的使命就在于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为人类寻找“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依稀踪迹。 第四章“庄子诗学思想述略”,主要通过对现存叁十叁篇的《庄子》的“文本细读”,围绕“本然之思”、“大道之言”、“诗化人生”叁大板块,系统清理和阐释庄子诗学思想的基本框架:它从对于充满太多“悲拗?

张小琴[3]2005年在《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评析》文中提出在中西哲学的终极视域交流的张力背景中,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文章就国内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反思。

戴冠青[4]2000年在《庄子和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力图揭示某些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走向非理性主义,并与庄子美学思想产生了某种类似性的特殊现象。同时说明揭示这种类似现象,对探讨东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的。

郭艳凤[5]2010年在《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庄子与海德格尔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在他们对哲学问题苦苦思索的旅程中,充满了一种纯真,原本的诗意。并且在这种诗一样的境域中,开拓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气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是同样的人类的爱智的思考,把他们引向了同一个点,那就是人的原初的生存本身。他们对美的思考也不例外,在各自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打通了人与世界的隔阂,开启了浑然一体的思的境界,而这种对最真的寻求之路,这种真理的自身呈现,既为美。本篇就针对两位哲学大师针对美与真的关系的问题上,做一个小小的探究。本文分为叁章。第一章,探讨庄子的“道”这一哲学内核的本质,即“自然”,以及在现象学基础上的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第二章分别探讨海德格尔与庄子对美的具体思想,并且揭示出美与真的独特的关系,美即真,在最高层次的意义上,美与真是合一的。最后一章首先梳理现代对美真关系的理路,然后总结海德格尔与庄子对美真合一这一思想的意义,即在中西哲学比较中,找到与中西文化的会通之处,让两者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思想不断提升自身,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丁永祥[6]2008年在《走向理想的存在——庄子与海德格尔生态美学思想比较》文中提出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看庄子和海德格尔,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生态美学意味。庄子的"齐物论"和海德格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是生态美学生态平等观的古代阐释。庄子所构想的"天人合一"与海德格尔崇尚的"诗意栖居"实质上就是审美栖居。而其所提出拯救世界的方法"清静无为"与"艺术拯救"也与当代生态审美相贯通。庄子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为今天的生态美学理论发展和我们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徐瑞卿[7]2016年在《近叁十年来庄子美学思想及“天人”说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庄子美学思想历来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美学思潮的传入,国人在对庄子美学的阐释上大胆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开辟了庄子美学的新天地。"天人"说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对于21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精神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近叁十年来,学界对于庄子"天人"说的考察基本上是从哲学层面入手,从美学上进行的专题性研究较少。

李红霞[8]2013年在《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考察了老子思想与海德格尔生平和经历中的联系、以及对海德格尔文本和思想中的影响;其次重点分析了二者思想关联的一些基本主题、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吸收,以及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语言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影响,尤其关注海德格尔对老子以及东亚思想的一些误解。在正文中,本文首先以自然无为之“道”为核心重点分析了老子的天地、人的内涵,道与天地、人的关系及以“自然”为根本规定的美学思想。其次以“世界”为线索分析海德格尔早中晚叁个时期此在、天空、大地与世界整体,重点分析晚期天地人神所构成的“四元”世界,以及以“诗意”为根本的审美理论。最后则比较老子与海德格尔二者的“世界”观念,前者相关于老子的“四大”说,后者则相关于海德格尔思想晚期的“四元”理论。除了比较二者在世界整体上的根本不同外,特别注重世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以及人生上看似相似、实则差异的态度。第一章《老子的道》将道归结为道路、规律以及准则。实存、规律和人生意义叁个层面的道皆归为作为本体、根源的道。而在有无关系上,表现为有无玄同、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且不同于具体器物层次上的形而下的有无。老子世界的构成则体现在《道德经》第25章里,其中以道法自然为根本,天地人存在着等级序列。但由于道法自然,因此万物都只是取法自身,亦即以保持自身的本性为根本。在此意义上,天地万物包括人又是平等的。根据人对道的态度,人却可以被区分为几种。最重要的是得道的圣人,他通过“损”的方式来修道,他展现“仁”与“无私”的精神,并以一个清静无为的社会,亦即“小国寡民”为政治理想。第二章《老子论美》分析老子以道为本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不是“美”与“善”的统一,而是“美”与“真”的统一。这种与“真”统一的“美”直接影响了以“妙”为标准的审美传统。在审美上表现为崇尚自然、虚静、柔弱与无为,而这又与老子所要求的心灵的无欲、去智、不言紧密相关;在外形上则显示为由本性出发的天然、素朴,而不是巧饰、浮华。尤其在对“柔弱”的阐释上,强调“知雄守雌”,亦即强弱、刚柔不可偏废,老子并非只强调“柔”而反对“刚”,而是以“刚”为基础,以“柔”去展示“刚”。追求本真素朴的审美理念与“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第叁章《海德格尔的世界》阐述海德格尔的“世界”内涵的变迁。海德格尔的思想主题是存在即虚无。“世界”的含义也由早期的“此在”的世界,经过中期的与大地抗争的世界,最终发展为晚期天地人神“四元”游戏的世界,在其中人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早期,“此在”的“在世存在”亦即“于无存在”,这意味着沉沦是“此在”不可逃避的命运;中期,人处于存在被遮蔽的历史中。人通过艺术作品而追问存在的真理,而真理是在作品所显示的大地与世界的抗争中显现的;晚期,人只是“四元”世界中与其他叁者完全平等的一个角色,与天地神一样都被语言召唤而显现。海德格尔晚期的思想显示出存在、思想和语言叁者同一性基础上的温和宁静,这源于他从早期、中期到晚期思想的发展中,逐渐清除了形而上学的主体“设立”思想的残余,而回复到存在本源的自身显现之中。这在他后期的“诗意”思想以及“四元”世界的游戏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第四章《海德格尔论诗意》主要阐述海德格尔晚期的“诗意”美学思想。此种美学不同于传统的美学,而是从存在本身的显现出发,表现为“诗意的居住”。诗意即是一种接受尺度,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理性的设立;居住亦即存在,诗意的居住因此表现为人保留着、居住于自身的本性;而无家可归则是人远离了存在,因此人需要还乡。海德格尔的还乡并非现实中回到实际的故乡,而是在思想上的回归,因为思想作为建筑,给存在提供居住。居住和还乡都需要思想的学习:放弃自身的意愿,而去学会倾听和接受。第五章《道与世界》是对老子与海德格尔世界思想的比较,整体上的区别是老子的四大是自然性的,且是有序列的,共同为道所规定,而海德格尔的四元则是语言性的,四者是平等共存的。具体到二者世界的构成也存在着重大差别:老子的世界当中“神”并无重要地位,相反,自然的天地,在作为天道的象征的意义上,却具有与西方的神同样崇高的地位。在老子那里尊道而行的人是万物之灵,圣人是不死的;而海德格尔那里,被语言所召唤的人却是要死的,不死的只能是神。此章对“道”与“道路”、“道说”,“生”与“生成”、“反”“复”与“返回”等老子与海德格尔都涉及的主题也进行了辨析,它们虽有联系,但更多的是重大的差异。第六章《自然与诗意》则是老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比较。不仅“自然”与“诗意”这两个概念存在重大差别,它们所规定的思想与人生态度也迥异。老子的道之“明”与“昧”、“玄”不同于海德格尔那里既遮蔽又显现的“林中空地”;老子的“无为”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接受”;人世之“畏”也不同于存在之“畏”。动与静、“寂静”与“发声”等也各不相同。但在差异之中,老子与海德格尔在审美境界上的相似性却要大于其哲学思想上的相似性:“无为不争”和“泰然让之”都是一种让万物保持自身本性、不加干涉的淡然态度。由以上的分析可见,老子和海德格尔的思路差别是巨大的。尽管如此,他们的思想的主题和轴心仍然有着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要解决人的存在与本质这一根本问题。这也是人们相当普遍地认为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与老子相通,而且海德格尔本人也实际去了解老子思想的深层历史原因。但海德格尔是在20世纪的条件下来反对人的异化的,他既强调个性也重视个体,而老子重视个性却还没有个体的意识。

孙雪霞[9]2008年在《近叁十年中西比较视野的《庄子》研究及其引申》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庄子》中西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柏拉图、卢梭、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比较上,反观比较研究的其他个案,《庄子》比较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人意。造成研究困局的原因有:翻译的局限、方法的制约、学科的疆域。"循环往复,净化澄澈"是传统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之外行之有效的研究新方法。

邓桂英[10]2016年在《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审美生存思想及其精神生态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庄子和海德格尔都提倡审美化生存。庄子主张"乘道德而浮游",海德格尔则倡导"诗意地栖居"。庄子审美生存的本质根植于"无待逍遥"之"自由",海德格尔审美生存的本质规定是"无蔽状态"的"自由"。庄子的"人为物役"和海德格尔的"被遮蔽的生存"都指向审美生存的否定状态。而在"物化"与"对物的泰然任之"中追求主客合一、物我两忘,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是庄子与海德格尔审美生存的共同的价值诉求。在实现审美生存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上,庄子主张"无为"、"无言",极力反对人为艺术,海德格尔则强调"艺术拯救",十分重视艺术和语言,但是他们的审美生存思想都包含着对人类现实生存的深切关怀、对物化与功利化世界的反叛和超越以及对人类精神"伊甸园"与审美生存境域的不舍追寻和皈依,具有抵御人类精神生态深度失衡的价值效应。

参考文献:

[1]. 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 姚要武. 安徽大学. 2002

[2]. 思与诗的对话[D]. 钟华. 四川大学. 2004

[3]. 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评析[J]. 张小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庄子和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J]. 戴冠青.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5]. 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 郭艳凤. 江西师范大学. 2010

[6]. 走向理想的存在——庄子与海德格尔生态美学思想比较[J]. 丁永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近叁十年来庄子美学思想及“天人”说研究综述[J]. 徐瑞卿.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8]. 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 李红霞. 武汉大学. 2013

[9]. 近叁十年中西比较视野的《庄子》研究及其引申[J]. 孙雪霞. 重庆社会科学. 2008

[10]. 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审美生存思想及其精神生态价值[J]. 邓桂英. 广西社会科学. 2016

标签:;  ;  ;  ;  ;  ;  ;  ;  

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