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徐刚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徐刚

湘阴县城乡规划局 湖南省湘阴县 414600

摘要:2015开始我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为解决在建设过程中的水问题,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我国当前城市建设正面临多种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属性恶化,水资源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生态途径有别于传统治理措施,其目的是达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对现代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的应用途径和展望。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内涝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气象灾害频发,城市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在高速城市化的我国,城市文明所带来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生态空间被大量占用破坏功能退化,导致:内涝干旱频发,水位下降,雨水流失等问题。根据资料显示2008-2010三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了城市内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迫在眉睫。海绵城市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基于源头开发解决水环境问题,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最大程度上实现水资源的利用。

立足于我国环境背景,针对城市发水环境问题,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论。目前我国已发布许多构建海绵城市的政策与规划:13年习近平总书记把“海绵城市”列入城镇化建设目标;14年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15年《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全国首批16座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第二批试点又增加14个城市,目前已经有30个城市纳入试点工作。专家指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生态途径的治理方案,不会立竿见影,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一、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建设模式,它是指现代城市在面对环境变化与降雨时像海绵一样能够有吸纳、净化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可变性,适应城市变化。使城市系统可以在下雨时吸收水分,必要时又可以使用,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它有明确涵义:海绵城市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二)海绵城市的作用

海绵城市有几项突出作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传统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依靠下水道管渠、泵站来控制城市排水,遇到大雨天气,由于地面硬化水流只能直接流入下水道,若排水量大于管渠承受范围就会直接造成涝灾。而海绵城市就是直接改变这种“末端集中”控制的方法,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控制体系实现低影响开发水文系统,它打破了传统排水方式依赖于生态环境使水资源受到良好的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通过“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系统的解决城市开发建设面临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对于践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起来的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是修复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湖泊、草地等,构建起渗、滞、蓄用、排一整套的生态化技术。使城市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降雨量达到控制并且可以减少雨水对水体的污染。将城市建设更大化的回归自然,通过自然的排水方式来防止内涝的发生,实现抗涝再利用的目的。

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实施

(一)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是一种基于环境本身的生态体系的建设,所有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以必须要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建设目标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海绵体系的安全性,海绵城市在建设完成后即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海绵”在城市中维持平衡和水资源的保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海绵体系的安全

(二)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最主要的是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改善地面情况,保护湖泊、草地等生态单元。海绵城市作为一种低影响开发,开发前后应尽量保持原有的水文特征不变,最大化的在自然本身的条件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采用透水性路面,利用停车场、绿地公共区域建立地下雨水收集减少径流系数。

三、海绵城市在中国的建设措施

(一)海绵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较大,大量的雨水冲刷过地面后通过下水道直接进入河流,使环境污染加重。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为改变这一状况,在保持路面畅通维持路面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两边的下沉式景观绿带建设来减少雨水径流量和改善路面径流水质。道路景观绿带作为一种绿色的雨水储存系统,主要功能是使路面径流能够进入绿带起到渗透和净化的功能。

要改变原有的城市建设思维,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观念中路面大量硬化就应该通过排水管道来控制地面水流,使短时间内大量水流通过排水系统流走以达到城市排水的目的。这种模式使水流大量流失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绿色空间使地表径流回收,使径流受到科学的利用。

(二)海绵城市创建

我国城市普遍内涝主要原因有原因6大方面因素:地理位置、水文条件破坏、城市地表固化、下水道不足、城市小气候变化和其他因素。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因素分析,我国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海绵城市创建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大量领域和技术,利用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达到在降水源头上控制、分散、滞留降水,使降水不再是单一的依靠排水系统直接排出。有数据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和完备的管网建设基础下,海绵城市可以截流80%以上的雨水。对于自然条件优良、自然功能比较完备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更多的对自然系统的功能恢复;而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自然功能丧失比较严重的城市,特别是其老城区的海绵改造任务主要依靠屋顶绿化、城市绿地公园、人工湿地的“海绵”功能。海绵城市的建设虽然是依靠改造城市环境来完成城市系统环境,但在完成海绵城市的建设情况下直接忽视地下排水管网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甚至有的城市改造在大规模的建设绿地后牺牲大量的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功能,这种做法改变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改造传统的城市系统,并非是否定原本的城市体系。海绵化改造应是在城市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基础上进行生态化城市改造,以达到提升城市自然系统的附加功能改善城市的水文条件,达到城市生态平衡的最高值,最终达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四、结论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出现了城市内涝,包括北京、武汉、重庆等一线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会立竿见影,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作用在未来是不可忽视的,是目前解决中国城市内涝和水质问题的可持续方式。在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无疑是为我国城市生态现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道,海绵城市理念中的生态恢复、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等生态思想均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现阶段使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在城市规划之初就应该注意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从源头控制水源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促进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有效缓解城市资源的现状,保护水资源。我国城市目前所出现的水资源短缺和雨水径流污染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非工程措施、结合生态工程技术、维护生态景观等措施解决城市水问题。但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非常巨大的资金投入建设,所以需要依靠政府进行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2] 吕宗恕,赵盼盼.首份中国城市内涝报告:170城市不设防340城市不达标[J].中州建设,2013(15):56-57.

[3] 田闯.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7(5):64-70.

论文作者:徐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  ;  ;  ;  ;  ;  ;  ;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徐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