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国际化战略分析--兼论中俄贸易本币结算_独联体国家论文

卢布国际化战略评析——兼论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币论文,中俄论文,战略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3.1(512)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11)04-0092-(13)

卢布国际化是近年来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5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要实现卢布完全可兑换以后,俄罗斯拉开了以卢布国际化为目标的新一轮金融外交的序幕。2006年7月,俄罗斯完成了对《外汇调节与管制法》的修改,放松了对卢布在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使卢布实现了完全可兑换。此后,俄罗斯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力推动其贸易伙伴在双边贸易中以本币进行结算,用卢布进行能源贸易结算,以及力图使卢布成为地区储备货币。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经济虽然经受了严峻考验,但俄政府还是借助G-20峰会和“金砖国家”峰会等外交平台,呼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增加用于国际结算的币种。2009年6月,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更加明确地提出,俄罗斯的任务是“要使卢布成为更有吸引力、更方便、更可靠的结算手段”。这表明俄罗斯的卢布国际化战略没有丝毫放松。本文拟从货币国际化理论出发,对俄罗斯实现卢布国际化的措施、卢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地位、中俄贸易本币结算以及卢布国际化的前景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卢布国际化的理论背景

货币国际化是一种货币突破国别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等职能。在这种状态下的货币被称为国际货币。当前世界通行的国际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都走过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货币汇率制度安排,也就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欧元作为信用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其基本做法是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在欧盟框架内让渡货币主权,建立共同体的单一货币。日元国际化走过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多元储备货币时代,但美元仍是无可争议的世界货币。

货币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带来的利益是多方面的。从经济角度看,不仅可带来国际铸币税收益,也可带来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还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却真实存在的“实惠”;从政治角度看,由于货币背后隐藏着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动与自愿的服从,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将可以启动货币政策的制定权来影响甚至控制储备国的金融和经济,并提升发行国自身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①

俄罗斯提出卢布国际化战略出于多方面考虑。从经济角度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俄罗斯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卢布币值也渐趋平稳。2003年以后,石油美元大量流入,进一步巩固了卢布的强势地位。在俄政府宣布卢布完全可兑换前的12个月内,卢布对美元升值近10%。基于对国际油价将长期处于高位的乐观预期,俄罗斯政府认为其完全有能力维持卢布币值的稳定。从政治角度看,俄罗斯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无法适应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力量中心的布局。这一体系不具备防范和应对阶段性金融危机的能力,无法保障世界货币体系和汇率的稳定,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股市和汇市的波动,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造成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失去稳定性。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在货币领域实现从美国中心主义到多中心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这是因为俄罗斯一直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超级大国的多极世界。如果在可预见的将来货币体系实现多中心格局,则表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新的根本变化。②

二、卢布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步骤及措施

近年来俄罗斯为实现卢布国际化及提高卢布的国际地位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第一,实现卢布在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是俄实施卢布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货币完全可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之一。俄罗斯早在1996年6月就已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8条的规定,实现了卢布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一直没有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俄罗斯领导人开始将卢布完全可兑换提上议事日程。2003年5月,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卢布完全可兑换的时间表,要求俄政府在2007年前完成这一任务。2006年5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再次要求加快实现卢布完全可兑换。同年6月13日,俄中央银行宣布,从当年7月1日起,俄罗斯将完全取消1998年金融危机后所实施的针对卢布自由兑换的所有限制,对俄公民放开兑换卢布的数量限制,提高允许带出境外的卢布的数量,允许俄公民在国外银行开设账户。6月29日,俄政府颁布了《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法》修正案草案。该法案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所有限制,其中包括有关俄出口商必须向指定银行出售外汇以及对自然人向国外账户汇款超过15万美元实施限制的规定等。卢布完全可兑换为其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推动贸易伙伴在相互贸易中用本币进行结算。一般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用本币进行结算需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是两国贸易额较大,且进出口规模相当;其次是两国的货币应为可兑换货币;再次要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在对方国家开立银行账户,规避汇率风险等。目前俄罗斯只在与少数邻国的贸易中用本币进行结算,其中与白俄罗斯80%的贸易和与哈萨克斯坦30%—40%的贸易是用本币结算的。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本币结算的范围,俄罗斯与中国、委内瑞拉和土耳其等国进行了谈判,其目的在于首先与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合作历史的贸易伙伴之间达成共识,寻求突破。2009年9月,俄罗斯与越南中央银行就对外贸易本币结算问题达成了协议,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国在相互贸易中仍在使用美元进行结算。2010年1月,在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访问俄罗斯期间,俄土两国就本币结算问题达成了原则共识。但是俄罗斯对伊朗提出的相互贸易本币结算问题没有作出回应。俄罗斯认为,俄对伊的出口额远高于进口额,如两国实行本币结算,俄罗斯将持有大量伊朗货币难以消化。针对这种情况,伊朗提出俄伊两国可考虑部分贸易尤其是能源项目合作可试行本币结算,但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取得进展。

推动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及中俄之间的贸易用本币进行结算,是卢布国际化战略的重点。2009年4月1日,独联体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后,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宣布,独联体成员国正在研拟扩大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的办法。同年11月23日,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在雅尔塔召开,会议详细讨论了成员国之间的本币结算问题。各国政府都表示支持贸易结算币种多样化,在相互贸易中不仅使用美元结算,还可用本币、卢布或其他货币进行结算。

第三,要求能源进口国在能源贸易中用卢布进行结算。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卢布国际化,也关系到俄罗斯的能源外交问题。首先,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国,一直希望在石油定价机制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为此,普京提出了俄罗斯建立石油交易所、天然气和其他产品的交易所,并用卢布进行定价和结算。2006年6月8日,“俄罗斯交易系统”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石油远期合同交易。俄罗斯还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专门的石油交易所,并希望将其建设成为继纽约、伦敦、新加坡和东京之后的全球第五大石油交易所。其次,俄罗斯向其合作伙伴提出油气贸易以卢布定价和支付款项的要求。目前俄与越南、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正在就用卢布支付油气款项进行谈判,并向摩尔多瓦、蒙古和乌克兰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但只有越南原则同意了俄方的提议。此外,俄罗斯政府还要求主要油气公司在其油气贸易中用卢布定价和交易。2008年底,梅德韦杰夫在其就任总统后的首次国情咨文中要求俄罗斯企业加快在油气贸易中用卢布结算的进程,并在其他行业的对外经济活动中使用卢布。天然气工业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等大公司,已多次要求其合作伙伴用卢布支付贸易款项,但至今应者寥寥。

第四,推动独联体框架内的货币合作。为提高卢布和独联体其他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在俄罗斯的推动下,独联体成员国于2004年9月15日颁布了《独联体货币领域合作与协调行动的构想》。该文件放弃了建设统一卢布区的设想,提出成员国各自建设本国的货币体系、支付体系和外汇市场,进而为实现金融和货币一体化创造条件。《构想》确定独联体国家货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货币的完全可兑换;货币进入外汇市场交易;协调汇率政策,保持本币币值稳定;建立可靠、有效的货币转移制度,包括储蓄存款业务的转移;向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领域提供国民待遇,共同制定限制金融市场准入的清单。《构想》提出,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有:实现国内外汇市场的自由化,提高外汇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根据国际通用的规则制定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调节规则,并使之趋同;完善支付结算机制,在支付结算中扩大本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汇率政策趋同,远景是建立消除汇率波动的协作机制:选择最优化的汇率制度,并协调行动,确定汇率波动的区间;建立协调货币政策的跨国结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完善;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国家,建立联合的货币支持机制,稳定国际收支失衡国家的汇率和宏观经济平衡。

《构想》提出将分阶段完成上述目标,第一阶段(2004-2006年),实现经常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独联体国家的结算除使用硬通货外,可使用本币。第二阶段(2006-2010年),各国货币法相互协调并趋于一致,保障资本自由流通。第三阶段(2010-2017年),各国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经济改革完成;支付结算采用现代标准;完成关税同盟建设,建立统一的内部市场,实现经济法律法规的高水平协调。最终目标是制定干预汇率的共同方针,针对货币金融政策作出集体决策,就共同货币达成一致,并使之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

第五,打造俄罗斯的国际金融中心。卢布国际化战略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专家指出,建设俄罗斯的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一个民族自豪感问题,也是加强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问题;其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起到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比如,纽约的证券行业占城市工资的23%,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此外,发达的金融市场将提高投资,保障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卢布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俄罗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卢布的国际化进程才能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俄经济发展部制定的《俄罗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构想》,俄罗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8-2010年,重点在于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实现本国证券市场与地区证券市场的一体化,使俄罗斯金融市场成为提供跨国金融服务的局部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独联体地区范围内的金融中心。第二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竞争力水平,使俄罗斯金融市场成为地区性金融中心,成为在欧亚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国际金融中心。《构想》提出,为实现这一目标,除构建良好的国内金融制度、培育发达的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改革税制等国内措施外,还要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为此,俄计划为外资提供简单便利的准入制度。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简化外国资本进入俄罗斯的制度;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三是简化外国资本的交易制度;四是完善外汇法规,取消那些影响俄罗斯机构投资者在境外投资的限制,降低风险。

三、卢布在独联体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卢布在独联体地位的演变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曾提出建立统一卢布区的设想。但随着独联体成员国先后推出本国货币,统一卢布区的设想被束之高阁,独联体成员国开始用本国货币与卢布进行结算。在独立初期,独联体成员国经济状况普遍恶化,本币币值极不稳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实物或“硬通货”进行结算,国内经济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美元化现象。1998年金融危机后,成员国之间停止了以实物结算对外贸易的做法,开始转向用“硬通货”进行结算。美元在独联体国家对外贸易中承担了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贮藏手段的职能。除美元外,卢布在独联体国家对外贸易结算和外汇构成中也占较大比重。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货币则难以成为对外贸易的支付工具,更无法承担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根据独联体统计委员会发布的数据,独联体成员国之间总出口的20%和总进口的38%为区域内贸易,2004年前11个月相互贸易规模达到950亿美元④,实际上具备了进行本币结算的条件。但制约本币结算的因素仍大量存在。首先,虽然独联体国家间贸易依存度较高,但各成员国在信贷领域和证券领域的合作微乎其微,各国金融联系松散,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不完善,外汇市场发展滞后,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水平高。其次,一些成员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低,无法承担起兑换货币的职能。相比之下,俄罗斯卢布是最有可能成为地区货币的币种。

卢布在独联体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仅次于美元的重要角色。首先,俄罗斯经济总量大,占独联体地区的70%以上,在独联体地区没有哪个国家可与之相匹敌,这是卢布可能成为独联体主要货币的决定因素。卢布是独联体地区为数不多的可在交易所作为外币进行买卖的币种,各国中央银行均发布美元、卢布与本币的汇率牌价,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货币的汇率则是套算出来的。其次,俄罗斯为提高卢布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在国内市场禁止以美元、欧元或所谓“约定单位”对商品标价,并以立法形式明确卢布为俄境外唯一的价值尺度,这为降低“美元化”水平、提高卢布地位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部分出口商品开始用卢布标价。2005年1月,俄政府决定按国内卢布价格向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出口军火,这一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卢布在独联体地区的地位。

(二)独联体国家间的本币结算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俄罗斯外汇管理制度自由化以后,独联体国家对在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中使用卢布的兴趣明显增强。独联体国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和个人大多开始倾向于接受卢布,并在银行账户中存入卢布。这是因为卢布兑换美元不存在困难,并且卢布的存款利率较高。独联体国家的商业银行出于种种考虑,也乐于向其客户提供卢布贷款,或进行卢布资产操作,或将卢布投入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银行间信贷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

资料来源:俄罗斯中央银行。

目前,俄罗斯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用卢布进行贸易结算较为积极。在这些国家之间的支付业务中,卢布正在挤出美元。2009年使用卢布的结算量达到相当于178亿美元的规模,约占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支付总额的48%左右。由表1可以看到,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约50%都是用卢布结算的。但不可否认,美元仍是除卢布以外最主要的结算币种。此外,欧亚经济共同体除俄罗斯以外的成员国间的结算,卢布不是最主要的币种。比如,在哈萨克斯坦与白俄罗斯的结算中,卢布所占比重约为25%,美元占58%;在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结算中,卢布占3%,美元占88%;在哈萨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的结算中,卢布仅占0.5%,美元占99%。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卢布可以成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结算币种,但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参与,独联体其他国家还是倾向于使用美元进行结算。

此外,独联体国家在对外贸易结算中使用本币的比例很低。比如,哈萨克斯坦坚戈、白俄罗斯卢布、乌克兰格里夫纳在与俄罗斯的外贸结算中虽扮演一定角色,但在对俄贸易结算中所占比例极低,不足2%。哈萨克斯坦在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进行外贸结算时,使用坚戈的比重仅占1%,相当于1.8亿美元,白俄罗斯在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外贸结算中,其货币仅占0.5%,约为1.77亿美元。

(三)卢布在独联体作为结算货币面临的问题

如上所述,卢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地位受到许多限制。首先,政治因素影响卢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使用。货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独联体国家在获得独立后,将本国货币视为主权独立的象征,对使用卢布持排斥态度。其次,任何一种货币都需要有足够的商品作保证,卢布能否被广泛接受,取决于其购买能力。再者,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中,能源占相当大的比重⑤,这些产品在传统上是用美元标价和结算的,卢布在能源贸易中既不是价值尺度,也不是支付手段,这种状况不利于卢布成为地区货币。结算币种与合同标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独联体国家的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为锁定合同价格,仍倾向于用美元或欧元标定价格。这表明,对外贸易主体对卢布汇率的稳定性仍不够信任。此外,独联体各国除与俄罗斯开展经贸活动外,也与许多非独联体国家进行广泛的经贸活动,需要大量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四、中俄贸易本币结算:从试行到推广

中俄两国在相互贸易中以本币进行结算是中俄贸易中的突出问题,也是两国金融合作的重点之一。自2003年中俄开始在边境贸易中试行本币结算以来,两国间的本币结算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03年1月1日,这是中俄贸易本币结算的试行阶段。在2002年8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期间,两国中央银行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该协定规定:(1)双方商定,作为试点,自2003年第一季度起,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中国的银行和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注册的俄罗斯的银行及俄罗斯的银行在该市注册的分行之间的边境贸易结算和支付,除使用自由兑换货币之外,也可使用人民币和卢布。(2)为办理两国本币结算业务,两国指定银行可依据合同,彼此在对方开立相应的代理账户。(3)双方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和俄罗斯中央银行阿穆尔州总分行,会同协定所指定的银行,依照两国现行法律,协商确定第二条所涉及的账户的管理办法,包括核定账户的透支额度、为法人和自然人办理日常支付的程序、两国本币买卖业务的操作程序、以两国本币相互提供贷款的业务操作程序,以及执行本协定所必须解决的有关账户管理办法的其他问题。(4)为使双方能够实施对本协定执行过程的监督,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和俄罗斯中央银行阿穆尔州总分行应至少每季度一次向各自的总行通报本协定规定的试点的实施情况。(5)双方商定,为使本协定第一条规定的边境地区的居民之间的贸易和往来较为方便,位于上述地区的中国的银行和俄罗斯的银行在对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俄罗斯联邦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在各自地区办理人民币和卢布的现钞兑换业务。2002年12月,两国又签订了《关于实施2002年8月22日签署的〈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的纪要》。上述两份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中俄边境贸易本币结算进行了试行阶段。

这一时期,两国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并设立了代表处,有的商业银行之间签署了出口买方信贷协议,为双方贸易的扩大提供了融资便利。到2003年4月底,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均与俄方商业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有27家,中国农业银行38家,中国银行36家,中国建设银行25家。在出口信贷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分别与俄罗斯外贸银行签订了总额为6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协议。中国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和俄罗斯外贸银行哈巴罗夫斯克分行签约建立了账户行和代理行关系,中国建设银行满洲里市分行与俄联邦储蓄银行赤塔分行在互开账户并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方面达成了协议。此外,从2004年9月24日起,中俄本币信用卡结算也开始在两国边境地区推广。

第二阶段始于2005年1月1日,本币结算扩展到中俄两国毗邻的所有地区。根据2002年《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的规定,在协定执行18个月之后,双方将共同研究协定执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就是否有必要延长本协定的有效期,以及是否有必要将本协定适用范围扩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其他边境地区,作出协调一致的决定。两国中央银行根据这一规定,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本币结算范围扩展到中俄边境的所有地区,即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和黑河扩展到俄罗斯边境地区(阿尔泰共和国、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赤塔州、犹太自治州)的俄罗斯银行(分行)和位于中国边境地区(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吉林省)中国方面的银行。

在这一时期,中俄两国边境贸易本币结算以及中俄金融合作获得了新的发展。2006年9月,中俄双方批准了《信息交换指标的统一清单》。从2006年11月起,俄罗斯中央银行滨海边疆区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和长春中心支行开始交换信息。从2008年1月1日起,将本币结算范围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旅游领域,规定两国旅游行业也可进行本币结算。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全面好转以及中俄两国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俄罗斯方面在2008年提出了两国贸易完全转为本币结算的倡议。

第三阶段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两国探索全面实行贸易本币结算的新时期。2008年12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银行分委会针对双方贸易中的本币结算问题进行了全面磋商,双方讨论了2002年8月22日签署的《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的落实情况。俄罗斯方面多次提出就两国全面实行贸易本币结算签订有关协议,中方则希望首先解决人民币与卢布汇率的关联问题。中方认为,如果不能解决两国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问题,空泛地提出本币结算是没有意义的。2009年中俄最高级会晤所发表的联合声明再次提出了两国要在双边贸易中更多地使用本币结算的目标。

截至2009年4月,黑龙江省有12家商业银行与俄罗斯19家商业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2008年,通过账户行办理本币结算业务折合7.9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54倍。本币结算量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0.5%上升到2008年的7.1%。这一时期中俄金融合作的新进展是,2010年4月27日中国银行宣布,自即日起在中国境内推出卢布对人民币直接汇率项下的卢布现汇业务。当天,随着首笔140万卢布汇款结汇业务的成功办理,中行黑龙江省分行成为中国境内首家成功推出卢布对人民币直接汇率项下的卢布现汇业务的省级银行。2010年底,人民币和卢布在对方国家挂牌交易,中俄贸易本币结算进入了新阶段。

2003年以来,中俄贸易进行本币结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两城市试点到边境地区全面推广的发展进程,两国贸易的本币结算额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应该看到,两国贸易的本币结算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当前中俄贸易的本币结算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本币结算。最突出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是人民币与卢布的汇率问题。2010年以前,中俄之间没有人民币与卢布的汇率。⑥2010年底,中俄货币虽可在对方国家挂牌交易,但汇率仍然是套算出来的。第二是银行间的清算方式问题。由于人民币和卢布之间尚未形成直接的市场汇率,在中俄两国银行的清算系统中无法对日间业务进行直接清算,仍需通过第三国货币美元进行套算;每日营业终了,要通过人民币、卢布和美元的汇率清算头寸,即将头寸调回账户余额并清零,所以现行的本币结算过程中没有人民币和卢布的流动,第三方货币实际上还是清算的中介,目前实行的本币结算,只是将企业的购汇行为变成了银行的购汇行为。

其次,卢布在双边贸易本币结算中占绝对优势。随着中俄两国边境贸易额的不断扩大和本币结算量的不断增加,卢布与人民币结算量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即所谓中俄贸易本币结算中的“卢布化”问题。2003年至2008年,黑龙江省通过银行办理边境地区本币结算业务累计折合194623万美元。其中:卢布结算折合193851万美元,占本币结算量的99.6%;人民币结算折合772万美元,仅占本币结算量的0.4%。⑦

再次,本币结算并未明显降低贸易成本。由于当前的本币结算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币结算,即人民币或卢布尚不能单独完成一笔贸易的完整结算过程,这使得边境贸易的结算成本与普通的国际汇兑相比未见明显减少。目前的边贸结算成本包括0.1%的手续费、2.48%的汇兑差额以及100元的电报费,双重兑换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⑧此外,本币结算还存在业务范围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卢布国际化及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前景的评价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卢布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国内对本国金融体系和货币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二是要有强大的银行系统;三是要有多样化的商品出口结构,高科技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占较大比重,降低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性;四是要增加稳定基金规模,并使其成为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工具;五是要使卢布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借款国提供贷款的储备货币;六是要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最大的贸易体系中去。虽然进入21世纪以后俄罗斯经济已明显好转,但在货币领域仍存在许多问题,从目前来看,卢布国际化仍存在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卢布币值的稳定性和对卢布的信任问题。从币值角度看,俄罗斯通货膨胀状况虽有一些改善,但汇率大起大落的现象仍然存在,卢布币值的稳定仍令人担忧。从对卢布的信任程度看,俄罗斯仍存在资本外逃现象,表明俄国内对卢布的信任程度有待提高;从国际范围看,2005年俄罗斯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后,俄罗斯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使用俄罗斯在基金组织所占的2.79%份额,将其转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后用于对外贷款。用卢布发放贷款存在很大难度,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找不到愿意将储备货币变成卢布的国家。借款国需要的是储备货币,用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支持宏观经济稳定和结构改革。

因此,卢布暂时不可能成为对外借贷的币种,也不可能成为国际结算的工具。在可预见的将来,卢布不会成为国际货币,这也是俄罗斯经济状况所决定的。俄罗斯在全球GDP、进出口和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很低,尚不具备推动卢布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根据不同专家的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俄罗斯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低于2%,对外直接投资不超过0.5%。⑨要实现卢布完全可兑换并使之成为国际货币的目标,必须首先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发展金融市场,提高卢布信誉。同时,由于俄罗斯经济在独联体地区所占比重大,独联体各国对俄罗斯有很高的依赖度,因此不排除卢布成为独联体国家储备货币的可能性。

至于中俄贸易本币结算,这既是一个经济和金融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和外交问题。对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应进行多视角考察。首先,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视角看,中俄两国通过本币结算加强金融合作,有利于两国提高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动性和话语权。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俄两国就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了密切的磋商和合作,两国在G20峰会和金砖国家财长会议上对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发出了一致的声音。从这一角度来看,中俄两国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本币结算应成为两国深化金融合作的突破口。其次,从货币国际化的视角看,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均是两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做法的推广可以为两国货币的国际化提供参考经验。再次,从促进中俄经济合作的视角看,双边贸易实行本币结算对促进中俄经济合作的作用实际上非常有限。对外贸易在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全局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中俄进一步扩大相互贸易额不仅是两国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需要,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但从国际贸易史以及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状况来看,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两国可贸易品的互补性、贸易制度以及关税水平等基础因素,结算方式在国家间贸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国家间经贸关系与金融关系中,金融合作始终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为促进中俄经济合作的发展和深化,两国政府部门首先应进行有利于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磋商和谈判,并可就签订自由贸易协议(FTA)和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陈雨露等:“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第35-41页。

②Кoнcтaнтинoв A.Бyдущee рyбля кaк мeждyнaрoднoй вaлюты//Мирoвaя вaлютнaя cиcтeмa и прoблeмa конвeртирyeмocти рyбля.Ииститyr Eврoпы РAН,М.:Мeждунaрoдныe oтнoшeния,2006 г.C.160.

③Виктoрия Никитинa.Рyблъ бyдeт мeждyнaрoдной вaлютой,ecли Рoccия cтaнeт мирoвым Финaнcoвым цeнтрoм//Aрryмeнты и Фaкты (07.05.08),httр://www.ffms.ru/catalog.asp?ob_no=101190.

④Cтaткoмитeт CНГ//Экcпрecc-дoклaд.2005.Янв.C.33.

⑤能源在俄罗斯向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和乌克兰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占24%—60%。

⑥Рyдькo-Cиливaнов В.В.Мeжбaнкoвcкoe coтрyдничecтво:обмeн oпытoм//дeньги и крeдит.2008,№ 10.

⑦张远军:“黑龙江省6年边贸本币结算试点报告”,http://forex.jrj.com.cn/2010/01/1310336798193.shtml。

⑧周逢民:“中俄本币结算模式亟待改善”,《中国金融》,2006年第10期,第21页。

⑨Ю.A.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Булщее рубля как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валюты.C.15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卢布国际化战略分析--兼论中俄贸易本币结算_独联体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