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后果与教训_军事历史论文

冷战的后果与教训_军事历史论文

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战论文,试论论文,教训论文,后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被某些西方学者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1〕的冷战可谓世界现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的“战争”。它从战后初期酝酿爆发,到1990年底宣告结束,持续时间长达40多年,影响遍及全世界,对美苏两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严重后果,并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可资汲取的教训。

冷战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冷战如同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同样是人类所蒙受的一场灾难,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所谓“冷战”,是和“热战”相对而言的,即指它不是一场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而是分别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由于害怕引起核战争而进行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抗争夺。冷战的主角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给美苏两国带来的损失也最为惨重。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为了压倒对方,战胜对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两国都维持着一支在和平状态下不必拥有的庞大的常规部队。苏联武装部队总数达400万人,约占 全国人口的2%。美国军队人数1939年仅有33万,二战后常年保持在200多万。与此同时双方你追我赶,大力研制发展核武器和各种现代化尖端武器。到80年代中期两国都建立了庞大的核武库,分别拥有核弹头27000枚左右,其总当量相当于200多亿吨梯恩梯。在海军军备方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大力发展海军,到80年代,其舰艇总数达1200余艘,由近海防御型海军发展成为一支远洋进攻型海军。美国在越南战争时期已拥有一支舰艇总数达1000多艘的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之后,由于越南战争造成的困境及经济困难一度落伍。1981年里根上台后提出“重振国威”,制订了重建海军计划,到90年代初已完成该计划,把美国海军建设成包括15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共拥有600多艘现代化舰艇、可 在全球游弋的庞大军队。里根政府还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把美苏军备竞赛引向太空。激烈的军备竞赛迫使美苏两国把劳动人民的大量血汗用于国防开支,军费开支常年在国民收入中占据很大比例。过去,苏联从来不公布实际军费开支。1989年美苏关系缓和后,苏联首次公布了实际军费开支,当年苏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2.1%。 据此推算,在冷战激烈时代苏联的军费开支远远超过这个比例。美国在里根政府时期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0%左右。

庞大的国防开支给两国带来沉重负担。据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拉弗贝统计,冷战期间美国的国防开支累计多达4万亿美元〔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说高达12.7万亿美元〔3〕。 它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国际竞争能力,使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到90年代初美国的国债高达4万亿美元, 财政赤字达3000多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美国有学者评论说:“未来几代人都得为我们偿付债务。”〔4〕冷战也使美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了。以1977 年的币值为标准,1972年时美国职工平均每周的工资为198.41美元,每小时工资为5.36美元,到1989年时分别减少到166.52和4.80美元〔5〕。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默里·沃尔夫森认为冷战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足抵一场世界大战。因为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每年直接军费开支占当年国民总产值的40%,4年战争累计为160%。冷战期间每年直接军费开支虽只占当年国民总产值的6—7%,但冷战延续了40年,其军费开支累计超过国民总产值的240%,大大超过了前者〔6〕。

激烈的军备竞赛和庞大的国防开支给苏联带来的则是灭顶之灾。它使苏联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这不仅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困难,而且严重阻滞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81—1985年间,国民总产值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减,分别为5.1%、3.1%、2.2%、1.8%,经济发展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7〕。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要提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 产率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苏联的上述做法背离了社会主义宗旨,损害了社会主义威信,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冷战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崩溃、社会变质、国家解体。

冷战虽然名曰“冷战”,但也不乏“热战”。战后40多年,从朝鲜到越南,从非洲丛林到中美洲的热带雨林,战火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据统计,从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 这些冲突和战争许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冷战有关,同美苏在全球的争夺有关。冷战期间,全世界约有2180万人死于战火〔8〕, 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关于冷战造成的物质损失尚无全面、具体、精确的统计资料,但仅从这里即可看出损失是何等的巨大!

其次,在政治上,由于冷战,无论是在苏联、东欧,还是在美国,都导致了一系列破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

在苏联,当冷战尚在酝酿之中,即于1946年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批判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只是因学术观点的不同就被冠以“卑躬屈膝者”、“世界主义者”、“蜕化分子”等莫须有的罪名,遭到猛烈批判,有关杂志被勒令停刊,不少人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一些作家被开除出作家协会。这一批判运动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创造意识,使教条主义和八股习气横行,造成了死水一潭的局面,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1949—1950年苏联制造了“列宁格勒案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沃兹涅先斯基等苏联党政领导在被秘密审讯、刑讯逼供后以“叛国罪”处死。同时,一大批党政军干部被株连,遭到逮捕和清洗。

1953年,苏联又制造了所谓“医生谋杀案”,将克里姆林宫医院15名著名医生逮捕,诬指他们是受英、美特务组织的指使,妄图“通过有害的治疗来缩短苏联积极活动家的生命”。案中人被严刑逼供,要求承认是“帝国主义间谍”。斯大林逝世一个月后,苏联政府承认这桩只有一封诬告信而无任何其他“罪证”的案件是假案,予以平反。

在东欧各国,40年代末50年代初也发生了一系列清洗运动,许多党政领导人被冠以“帝国主义间谍”、“铁托分子”等罪名遭到清洗、逮捕、镇压。如1950年匈牙利将内务部长拉伊克等9 名党和政府领导人逮捕,罪名是“南斯拉夫间谍”、“右派”等,拉伊克被绞死。此后在党内进行大规模清查,20多万人受审查。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制造了所谓“以鲁·斯兰斯基为首的反国家阴谋中心案”,将捷共中央总书记鲁道夫·斯兰斯基等13名党政军高级干部以“帝国主义间谍”、“叛国”等罪名处死。苏联东欧的这些做法都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造成恶劣影响,成为80年代末苏联东欧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破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在一贯自诩为民主自由楷模的美国也未能例外。

1947年3月,冷战刚刚爆发, 美国政府即颁布了所谓“联邦忠诚法”,规定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及各地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对全国公务人员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忠于美国政府;同时规定政府机关中职员、学校教师及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如发现不忠诚者,即强迫辞职。据此,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全国有1350万人受到忠诚和安全审查,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5。加州大学有1100名教师被要求忠诚宣誓。其中有157名因拒绝宣誓而被解聘。

1950年美国政府又颁布“国内安全法”,规定“共产主义组织必须向司法部登记并提供有关财务和组织的全部情况”,禁止共产党员在政府机关任职、在国防企业工作、领取出国护照,授权总统在“非常状态”时期可将共产主义组织成员无限期地关进集中营。

1950年至1954年,美国更出现了一股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歇斯底里的反共浪潮。参议员麦卡锡利用职权肆意诽谤诬陷,指控国务院许多人是“共产党员”、“间谍”,诬指共产党员已渗透到军队、军工部门、甚至中央情报局等国家机关。他甚至把攻击矛头直指美国领导人。在麦卡锡时代,美国社会一片恐怖气氛,人们互相猜忌,成千上万的民主进步人士以及政府、军队人员遭到迫害,他们的亲属朋友遭到株连。对此,连杜鲁门也承认:“这种攻势的范围如此广泛,似乎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受攻击。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和耻辱。”〔9〕

发生在苏联、东欧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破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不胜枚举。其原因盖出于双方坚持冷战,互为对手,把对方看作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不自觉得了“恐美症”或“恐苏症”,在国内惟恐产生对方的“间谍”或代理人,刺探情报,颠覆破坏本国政权,因而采取了藐视法律、侵犯人权、甚至草菅人命的极端行为。

第三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美国还是苏联,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屡屡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

美国操纵联合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战,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扶植南越傀垒政权,赤裸裸地派出大军,不惜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越南战争。为了使面积只有300多平方公里、 人口仅有11万的格林纳达亲苏政权臣服,竟也不惜大举入侵。在这方面苏联也毫不逊色。它打着国际主义旗号,出兵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防止“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崩离析。为了操纵控制阿富汗,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大举入侵阿富汗,导致了长达8年的苏阿战争。

除了直接出兵入侵,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更多使用的是通过出钱出枪,扶植雇佣军,干涉别国内政。如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招募和训练了大批古巴流亡分子,组成雇佣军,入侵古巴,妄图颠覆古巴政权。美国政府还不顾国际法院的裁决,给尼加拉瓜反政府军提供巨额军费和武器,并把给伊朗出售军火的收入转交给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企图颠覆亲苏的尼加拉瓜政府。苏联则支持古巴雇佣军在非洲入侵安哥拉,企图控制大西洋上战略通道;入侵扎伊尔,企图控制非洲中部的战略资源。在中美洲,苏联伙同古巴出钱出枪支持萨尔瓦多游击队,企图颠覆亲美政府。

冷战也使苏美双边关系受到严重影响。40多年中,双方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往经常处于冻结状态。双方的贸易额也很小,如美国1979年对苏出口36亿美元,进口仅15亿美元,1980年分别减少到8.73亿和4.3亿美元〔10〕, 这在美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是极小的,这种状况自然阻碍了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第四,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等方面,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冷战中双方长期的激烈争夺和核军备竞赛,给世界蒙上了核战争的阴影,使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核毁灭的恐怖之中。80年代初,西欧掀起了声势空前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西欧各国首都的群众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参加人数有时多达二三十万人。他们高呼“不要核武器”,“要和平,要中立”,“退出北约”,“美国佬滚回去”等口号。与此同时,美国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片《翌日》。该片淋离尽致地描绘了爆发核战争之后的惨景,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6月, 在美国爆发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反核反战运动,全国有600 多个城镇通过了冻结核军备的建议。

冷战给双方带来强烈的不信任感。一方的真诚愿望会被对方看作是阴谋。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府多次表示要和美国改善关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但被美国看成只是一场“和平攻势”。1956年1月25日, 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议缔结为期20年的苏美友好合作条约,美国政府也因怀疑其诚意而拒绝。双方这种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致使机上269名无辜者全部罹难。

冷战使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互相攻讦,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不能真实反映对方社会生活。

冷战也给世界奥运会——人类团结的盛会蒙上了阴影。1980年,美国因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抵制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夏季奥运会。1984年苏联作为报复又抵制了在洛杉矶召开的夏季奥运会,使这两届奥运会成为残缺不全的“盛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冷战造成的影响及后果是广泛、严重而又深远的。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称之为“近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11〕。因而,其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第一,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在互相尊重别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能唯我独尊,以为本国的社会制度最好,上帝赋予或历史赋予自己将本国社会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的“使命”。不要企图将本国的制度强加于人,也不要输出革命。应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

持续40多年的冷战之所以爆发,其最深层的原因就在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集团之间、特别是美苏两国之间不同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对抗争夺。美国当权者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合理的制度,苏联领导人认为以苏联为楷模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制度;西方思想家政治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与此同时,美国统治者有种根深蒂固的“使命感”,认为美国应将其自由民主制度推行到全世界,以自由民主的传播者、捍卫者自居;苏联则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锋队、基地与堡垒,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以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这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苏维埃俄国则建立共产国际,推进世界革命,甚至提出要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武装干涉的失败及世界革命的希望幻灭后,双方斗争并未消除,只是由直接的、公开的、武装的转为间接的、隐蔽的、和平的。二战中双方由于遭到共同敌人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暂时结成了联盟。共产国际也予解散。但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战败,双方结盟的基础逐渐消失,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对抗又重新浮现。苏联乘胜利之机将其制度推行到红军所到之处,在东欧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紧接着中国、朝鲜、越南、古巴革命取得了胜利,使社会主义制度从欧洲扩展到亚洲和拉美,扩展到美国后院,苏联还长期坚持世界革命的战略,输出革命。美国则凭借战争中膨胀起来的庞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实施“遏制”战略、“解放”战略,不仅要遏制苏联、中国的“共产主义扩张”,而且要分化瓦解东欧集团,促使其实现和平演变,搞垮社会主义。这样美苏双方、东西方之间展开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近几年我国领导人在和西方人士的谈话中多次讲,世界是复杂的,丰富多采的,在这个丰富多采的世界上决不应只要求存在一种单一的社会制度模式。这是对冷战教训之一的正确总结。为了世界的和平安宁,为了人类的繁荣幸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只应在前述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谁的社会制度好,谁的社会制度劣,只应通过和平竞赛的方法来比较鉴别,通过自然规律择优汰劣。如果总想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一味指手划脚评头品足,甚至干涉别国内政,只能恶化双方关系,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使冲突各方都遭受巨大损失。

第二,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搞任何形式的扩张主义。一个国家保障安全的防线只能建立在本土上,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土地上。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搞对外扩张,是地地道道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由于二战给苏联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战略构想的中心课题是如何有效地防御侵略威胁,确保苏联国家安全。历史上,苏联遭受的几次大规模入侵主要来自西部。二战初期,苏联为防御纳粹德国的侵略即通过苏芬战争、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占领比萨拉比亚,将其西部边界向外推进了200—300公里,建立了一条“东方战线”。现在,斯大林承继这一做法,继续把苏联西部边界向外推进,夺得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东欧培植亲苏政权,以便把昔日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此外,苏联也企图在中近东和远东建立一条防线。但苏联的这一做法一方面引起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不安,另一方面和美国称霸全球的对外战略相撞,致使美英政府改变和苏联合作态度,制定遏制政策,对苏联发起了冷战。

第三,任何国家都不应凭借自身的经济军事优势搞霸权主义,否则只能造成国际局势动荡,给世界和平和安全带来威胁。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暴发户。特别是经过二战,其经济军事实力雄踞世界各国之上,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急剧膨胀。美国垄断资本视20世纪为“美国世纪”,杜鲁门政府一再宣称要“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认为“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还是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12〕,美国都要加以干涉。为此它不仅对苏联发起冷战,而且在世界到处插手,或直接发动战争,或干涉他国内政。苏联也不甘久居人下,60年代以后,它作为经济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超级大国,和美国展开全球争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倚强凌弱,对弱小国家为所欲为,动辄以军事侵略、经济封锁相威胁,要弱小国家臣服它们。这就严重破坏了起码的国际法准则,造成国际紧张局势。

当今世界已联成一体,各国互相依赖,共同生存。小国需要大国,大国也需要小国。弱国需要强国的资金技术,强国需要弱国的市场原料。全人类也共同面临着能源、生态、人口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类又将出现一次集体自杀的经历。这就需要各国不论大小,互相尊重,携起手来,为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斗争。

第四,各国都应致力于国内事务,努力解决好国内问题。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常常热衷于全球争夺,未能全力解决国内问题,导致国内问题日积月累,有些问题成为顽疾,很难根治。特别是苏联,未能努力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浪费严重、官僚主义、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等严重问题,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困境,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再加之政治上破坏民主与法制等问题,使许多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并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加速经济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文化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首位。同时,在政治上,不断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使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注释:

〔1〕约翰·米勒:《静悄悄的灾变: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反思》,载美国《外交史》杂志1992年春季刊。

〔2〕〔8〕沃尔特·拉弗贝:《美国、俄国与冷战(1945—1990)》,美国麦克格拉乌—赫尔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版,第1、335页。

〔3〕理查德·M·尼克松:《超越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4〕彼得·金:《许多冷战英雄们仍然自以为是》, 载《洛杉矶时报》1992年4月1日。

〔5〕〔6〕人禾:《雪解冰释话冷战》。 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7期。

〔7〕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789页。

〔9〕〔12〕《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 第344、120—121页。

〔10〕彼得·博伊尔:《美苏关系——从俄国革命到共产主义的衰落》,英国罗特莱吉出版公司,1993年,第261页。

〔11〕小阿瑟·施莱辛格:《冷战给我们的某些教训》,载《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年8期。

标签:;  ;  ;  ;  ;  

冷战的后果与教训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