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新疆叶城县第四中学
【摘要】写作是现在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也成为高考中广大考生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而高考中作文的分量日益凸显,可以说“得作文者得高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学生对阅读的积累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是当前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写作水平 兴趣 阅读 社会人生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199-01
语文一直都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作文更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层级提出的要求是: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部分高中生一说到写作文便作头疼状,不会写、不敢写,写不出已基本成为写作常态。写作成了广大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很多高中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更是头脑里一片空白,有的同学甚至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写作逐渐成为了高考中广大考生一种无法言说的“痛”。 而纵观现实,随着高考制度改革,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的地位日益凸显,作文分值比重加大,作文成绩也逐渐成为拉开考生之间成绩差距的利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作文者得高考”,所以在当下,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深入地研究作文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积累和实践,我粗浅地认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动力来自于对写作的乐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时,写作起来就更为有效,当学生对写作感到索然无味时,写作就会成为负担,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该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来承担”。写作亦是如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之火,积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让学生喜欢写、愿意写、迫不及待地要写,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写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写,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为,首先写作是个体情感的自我抒发、宣泄的行为,它应是个体自发的,无意识的一种生发行为,它重在阐发,释放。其次,写作是个体由内而外的倾诉,是自然生成的产物,非外力的强加,故写作特别重视有感而发、最重真情实感,最忌无病呻吟。如果不是写作主体有主观抒发倾诉的愿望,那外力影响下的写作自然就变成了无病呻吟。
如果学生视写作为乐事,如果,写作成为一种享受,那写作便不再是苦差事,所以,要培养引导学生乐意写、喜欢写。
审视现实,我们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现状基本是:学生写作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作文大部分是以作业的方式呈现和批改,写作成了苦差事,写作似乎只是为了凑字数,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得高分,获得成绩,写作变成了一件功利的事,写作只是一项必须要完成作业,写作只是为了写作,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如果对写作兴趣不高自然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一是引导学生多观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人和事物,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世间万物,凡入眼者,皆入心,凡入心者皆入脑,情愫凝于胸中,必诉于笔端,这是一个吐纳的过程,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的眼里必是有无数的风景,他的精神世界必定是丰富多彩,他的脑海里必是会有数不清的素材,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二是重视小练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时随处记录自己每天所思所获,可以是小感悟,也可以是新发现,可以是思想的小火花,也可以是突发的灵感,总之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人或事,每天随手记录一点,可以不拘形式,不局限内容,练手而已,主要是为了锤炼语言组织和表达,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日积月累必能大有收获。三是重视对学生写作的鼓励,及时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做伯乐,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进行表扬,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用得准确、恰当就要及时指出,适时鼓励,并且要多开设作文讲评课,对于出彩的文章,让学生当场宣读,大张旗鼓的进行表扬,这样,学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对写作就不会是一种畏惧,而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基于以上三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充满了兴趣,写作自然变得游刃有余。
二、重视学生对阅读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写作一定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积累的。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他说:离开阅读谈写作,基本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前提,写作是阅读的一个结果,要把箭射出去得有弓,要把箭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这把弓得很强劲。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只有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的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我们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常感觉无从下笔,脑子空空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在写作议论文时,常苦于没有言辞犀利,理由充分的论据,导致论点不深刻,站不住脚,文章没有说服力。写记叙文或散文时绞尽脑汁写不出典型的事例,并且,文章写得很浅显、浮于表面、不深刻,没有思想内涵,语言表达也非常苍白,有些近乎于口语。这些都是缺乏阅读积累,或者说阅读太少造成的。古人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古人还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作必须有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少不了阅读的作用,通过阅读,学生从先贤的哲思妙笔中汲取思想的精华,汲取精神的力量,积淀文化的积累,这样,学生在提笔写作时,自会气定神闲,挥洒自如,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阅读积淀的学生,等于有了写作的功力,他的大脑不再是空空如也,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典章制度、文化习俗,中华传统全都聚集于胸,写作时便可信手拈来,写作,便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继第193页)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增长学生的阅历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阅历,学生认识世界的眼光就会深刻,分析和看待事物就会更加客观全面,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认知,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写作是动态的,文学是现实的产物,现在的高考写作命题越来越具有时代气息,契合时代脉搏,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已经落伍,不再符合时代的潮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历来是写作的至理名言,古往今来令人热血沸腾的不朽名著,大都出自关心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仁人志士之手,作为当代学子,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事有大小之分,新旧之别,社会热点是关系国运、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动情点,身在社会中的风华正茂的当代青年怎能冷漠视之呢?现在的中学生在教育改革和众多媒体大量信息的冲击下,兴趣领域和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关注社会的视角日趋深远,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已成为他们加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焦点是当务之急,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舆论导向,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会富有时代气息与人文气息,才能更接地气,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写作才更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更加彰显写作的现实意义。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远计,要不断地摸索、探寻,相信只要敢于尝试、善于发现、勤于总结,就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简介
李芳、女、汉族,41岁,新疆叶城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职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从教22年.
论文作者:李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