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和1998年台湾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_台当局论文

1997、1998年台湾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最近的经济形势与展望

(一)最近的经济形势:1997年仍保持顺畅的经济增长

直到1997年年中为止,台湾的股市价格仍有显著的上升,民间消费、投资活跃,取得了内需主导型的坚挺经济增长。1997年10月,货币投机的动向增强,台币汇值下跌20%左右,股市价格也曾一度暴跌;但进入1998年以后,币值便趋于平稳。

1997年台湾开始实行“新经济计划”(1997年1月~2006年),其目标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持续的经济发展”。在这段期间内,逐步地在资本投资与金融活动方面放宽限制、实行自由化。

生产:以内需为中心,生产与经济有了坚挺的增长

经济增长在1995年曾一度减速,1996年有了缓慢的回升,1997年取得了坚挺的回升,另一方面,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率则有所下降,而国内消费与投资则有顺畅的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从1996年的5.7%提高到1997年的6.8%,是六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但是1998年1~3月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却仅比1997年同期增长5.9%,经济增长速度已稍有减缓。此外,工矿业产值则由于基础金属制品、电气与电子制品等制造工业部门产值取得了近十年来的最高增长率而有了顺畅的增长,在1996年比1995年增长1.8%之后,1997年比1996年增长6.9%。其后,1998年1~3月的工矿业产值则比1997年同期增长4.5%,增长速度稍有疲软。

就业:失业率继续持有高比率

由于1996年经济增长减速,1996年的失业率从1995年以前的1%左右上升到2.6%。其后,由于1997年下半年经济景气有所恢复,失业率也因而稍有下降,但1997年全年的失业率仍达到2.7%。进入90年代以后,制造业部门的工资上涨率趋于下降,1996年为4.1%,之后,1997年也保持4.5%的低上涨率。另一方面,1997年的劳动生产率(指制造业部门)则达6.4%的增长。

物价:1997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上升率保持十年来的低上升率

80年代下半期以后,零售物价上升率一直保持在3~4%左右,1996年为3.1%,1997年又进一步下降到0.9%,保持了十年来的低上升率。但是从1997年年底以后,由于受到货币贬值的影响,批发物价、出口物价、进口物价的价格均急剧上涨。进入1998年以后,零售物价也稍有上升,1998年1~3月的零售物价比1997年同期上升1.6%。

国际收支: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有所缩小

就国际收支情况看,1996年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有大幅度的增长,达110.3亿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4%)之后,1997年主要由于贸易收支顺差额有所缩小,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减少为77.2亿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2.7%)。贸易收支顺差额从1996年的175.7亿美元减少为1997年的139.3亿美元;另一方面,服务收支、资本转移收支则继1996年之后仍有所缩小。此外,金融收支在1995年以后一直持有巨额的逆差,1997年来自海外的直接资本投资、证券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其他投资则有大幅度的减少;从整体看,1997年金融收支的逆差额稍有缩小。

1996年年中以后,台湾的外汇储备额趋于增大,到了1997年6月底,增至900亿美元,1997年7月以后由于台币币值贬值的压力增强,台湾“中央银行”大量抛售美元进行干预,为此台湾的外汇储备额到了1997年10月底便已减少到829.2亿美元。其后,干预程度减小,外汇储备额才又缓慢增加,1998年3月底回升到836亿美元。

注:(1)1998年的预测数字为台湾“行政院”的预测数字(1998年5月)和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数字(1994年4月)。

(2)财政收支按财政年度(当年7月至翌年6月)列示。

(3)储蓄率指国民总储蓄额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只有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数字系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二)汇率、金融与财政的动向

汇率:1997年对美元的汇率有小幅度的减值

台湾的汇率制度于1982年从固定汇率制度改为采取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又于1989年4月起改为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基本上任由市场供需关系去决定,但由于台湾的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变动的影响,为此台湾“中央银行”每每进行干预。1997年台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动向为:5月以后开始缓慢减值,7月台湾“中央银行”中断干预,容许台币贬值,汇率降为1美元=28台币。10月起台币所受减值的压力增强,台湾“中央银行”虽然进行了大幅度的干预,但10月17日台湾“中央银行”宣布中断干预,任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台币汇率,台币大幅度贬值。其后,台币的汇率保持在1美元=30元台币以上,1998年4月贬至1美元=33美元(比1997年6月底贬值了15.6%)。

台币对日元的汇率在1997年年初以前保持升值的基本态势,但1997年5月以后转为贬值趋势。实际有效汇率从5月以后保持贬值趋势。

金融:1997年年中股市呈现活跃局面

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在1996年为9.1%,之后1997年降为8%,低于9~14%指标范围。为此,台湾“中央银行”于1997年12月将M[,2]的增长率指标调低到6~12%。金融政策继续维持宽松温和的态势,但为了稳定汇率,台湾“中央银行”于1997年7月将公定利率从5%提高为5.25%。但是为了维持台币币值,利率开始上升;9月、10月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比率。

股市价格指数(加权平均指数)在1996年年中以后保持了上升的基本趋势,1997年8月股市价格指数超过了10000点,稍有过热倾向,但其后便转趋下跌,特别是10月份,随着汇率市场出现了混乱现象等形势,股市价格便大幅度下跌。12月以后有所回升,但1998年5月又再度下跌。

财政:财政收支赤字缩小

财政收支从1989年度起便持续有赤字。1996年度由于财政支出(以经济开发费用、利息支付费用为主)的增长幅度有所下降,财政收支赤字额减少为146亿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5.4%),比1995年度的189亿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7.5%)有所缩小。

(三)台湾经济的前景预测(1998~1999年)

1998年的台湾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会稍有降低,尽管出口增长会有所疲软,但国内民间消费、投资等内需预计将会保持比较坚挺的增长。物价预计也将保持稳定,根据台湾当局的估算,1998年的零售物价上涨率将为2.5%。但是受到亚洲各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台湾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会有所减速,台湾当局已经下调了其原有的经济增长率预测指标。

台湾当局预测1998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6%,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为5.8%(1998年)和6.2%(1999年)。而根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的预测数字则为6.3%(1998年)、6.4%(1999年)。

二、贸易与直接资本投资的动向

贸易:贸易收支顺差缩小

台湾的贸易收支(根据海关通关数字,名义美元额)在1996年以后持续保持顺差;1996年由于主要出口工业产品(电子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的减速,台湾的出口增长停滞,但进口额也有减少,为此1996年的贸易收支顺差额仍有大幅度的增大。1997年,出口增长回升缓慢,而进口贸易则由于内需的坚挺而有增大,贸易收支顺差额减少为71.6亿美元(比1996年减少45.6%)。其后,1998年1~3月期间的出口贸易额比1997年同期减少6.4%,进口贸易额增长0.1%,贸易收支出现0.6亿美元的逆差额,系17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季度贸易收支逆差。

就进出口商品项目看,出口以电子产品、通讯机器等机械与电机设备占有较高出口比重;进口则以机械与电机设备、化学制品占有较高进口比重。就贸易对象地区分布情况看,出口方向以美国占居首位,其次为香港、欧洲共同体。另一方面,进口来源则以日本占居首位,其次依序为美国、欧洲共同体。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行政院”,《进出口贸易统计》的资料编制。

直接资本投资:外资投资额创历史记录

由于劳动力短缺与工资水平上涨等投资环境的恶化,台湾来自海外的直接资本投资额(台湾方面的统计,批准投资额,美元)自1989年起便出现了减少趋势,1994年起再度趋向活跃。1997年来自海外的直接资本投资额达42.7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73%),创历史最高记录。金属制品工业部门的外交投资额由于有大型投资项目而有大幅度的增加,此外,电子与电气机器、纤维织品、化学制品等工业部门的外资投资也有所增大。就1997年外资投资的来源国别、地区别看,来自日本的投资额占居首位,以下依序为美国、欧洲。1997年外资投资有顺畅增长的原因为:台湾投资委员会进行了投资市场的自由化、投资手续的简化。1997年10月修订了外资投资条例,大幅度放宽外资投资限制,简化投资手续等让外资投资更加自由化。

另一方面,台湾的海外直接资本投资从80年代末起便一直趋于活跃,1996年增长59.2%,创历史最高记录;之后,1997年增长34%。台湾方面为了纠正对外投资偏倚在中国大陆的偏向,实施了鼓励台湾资本向东南亚进行投资的“南向政策”。但是,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仍然持续扩大,1997年5月台湾方面公开宣布实行限制对中国大陆的大型投资。

日本与台湾的贸易与直接资本投资:1997年日本对台湾的贸易收支顺差额有大幅度的扩大

就日本与台湾的贸易看(根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数字,海关通关数字,美元),日本一直持有对台湾的贸易收支顺差。日本对台湾的出口贸易额自1985年以后基本上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1996年比1995年减少9.8%,但1997年又再度转为增长6.1%。另一方面,日本从台湾的进口贸易额在1996年比1995年增长4.5%;由于1997年年初台湾出现口蹄疫,日本从台湾进口的猪肉减少等原因,1997年比1996年减少16.5%,有了大幅度的减少;结果,1997年日本对台湾的贸易收支顺差额有了大幅度的扩大,达151亿美元。日本对台湾的主要出口商品项目有电气机器、机械、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等。台湾对世界市场的主要出口项目为电气与电子机器,其主要部件等生产资财及其生产设备则主要依靠从日本进口。另一方面,日本从台湾进口的主要进口商品项目为机械、电气机器、食品,等。

日本对台湾的直接资本投资(根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数字,申报投资额)在1994年度、1995年度(指日本的财政年度,从当年的4月到翌年的3月)均有大幅度的增大,但1996年度则比1995年度减少14.5%;1997年度上半年度(1997年4~9月)与1996年度同期比较,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加,处于停滞状态。

三、台湾与东盟的经济关系

亚洲各国以币值贬值为开端正陷于经济混乱之中,在这样的形势之下,1997年台湾经济仍保持了顺利的增长。与陷于经济衰退的东盟各国相邻近,台湾对东盟国家提供了支援。台湾当局担心由于近几年不断迅速提高了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1993年起开始实施鼓励台湾资本向东盟各国进行投资的“南向政策”。现在进入实施“南向政策”的第五年,台湾当局再度强调和鼓吹“南向政策”。

对中国大陆经济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与“南向政策”

1987年以后,台湾当局逐步放宽了对海峡两岸间交流的限制,1990年公开批准可以通过第三地区向中国大陆进行间接投资。自此之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便不断加速进行。台湾当局从1991年开始公布其对中国大陆间接投资的统计数字,1991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为1.7亿美元,1996年便急剧增大到12.3亿美元。但是实际的投资额远不止这些数额,光靠台湾当局的统计是难以把握实际情况的。例如,台湾方面的对外投资统计和中国大陆方面的受资统计便有很大的出入,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1996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为12.3亿美元,而中国大陆方面的统计则为51.4亿美元(见第三表)。这是由于在台湾的批准统计所反映的大型资本投资之外,还有许多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并未获得台湾当局的批准便到中国大陆进行投资。

注:对外投资总额中包括了对中国大陆的间接投资额。

表中的东盟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五个国家。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月报》;日本贸易振兴会,《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

这样一来,近年来急速增大的台湾资本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使台湾当局担心台湾经济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台湾当局从其与中国大陆的政治关系不稳定考虑出发,总是担心对中国大陆经济的过份依赖。为此,为了避免对中国大陆的过份经济依赖,台湾当局从1993年起便明确提出了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的姿态。具体地说,便是采取了签订与特定东盟各国的双边投资补偿协定、促进联合投资、由官营企业带头向东盟各国进行投资等政策。

台湾对东盟地区进行直接资本投资的动向

就台湾当局为了摆脱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而鼓励台湾资本向东盟各国进行直接资本投资的动向看,台湾对东盟的直接资本投资额也相当大。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数字,1996年台湾对东盟五国(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投资额为42亿美元,约占台湾对外直接资本投资总额(包括对中国大陆的间接投资)的12%;此外,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和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一样,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的投资。根据受资国方面的统计数字,1996年台湾对东盟五国的投资额为43.8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中国大陆方面的统计);在东盟各国,台湾都是位居前茅的投资来源国。台湾对东盟各国的直接资本投资主要投于纤维织品与电子电气机器等制造工业部门。此外,台湾在新加坡的投资则主要投于电气电子机器与金融业部门,新加坡在台湾的对外资本投资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香港回归中国前后,还有不少台湾企业把设在香港的营业据点转移到新加坡,近年来,台湾对新加坡的投资趋于不断增加。台湾对东盟的资本投资也对台湾的贸易发生影响。台湾对东盟的出口贸易额在其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87年的5.5%提高到1996年的12.3%,从东盟进口的进口贸易额在其进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87年的6.6%提高到1996年的10.5%。为此,台湾与东盟的贸易经常以台湾持有贸易收支顺差为其发展趋势,但1997年下半年由于受到东盟各国货币贬值的影响,从东盟进口(以信息通讯与电气机器产品为主)的进口额急剧增大,台湾对东盟的贸易出现贸易收支逆差;这种变化趋势也反映了近年来台湾企业对东盟的资本投资发展趋势。近年来,台湾在推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海外转移,现在也已有不少大型的电子工业厂商在东南亚进行投资,它们利用本公司的网络,从海外购买有关的部件、电子产品进口到东南亚各国。

日益增强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限制

尽管台湾当局大力推行“南向政策”,但是台湾资本对东盟五国的直接资本投资(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数字)的增长速度反而趋于疲软,对东盟的投资额在台湾对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台湾资本对中国大陆的资本投资近年来却不断趋于增大。为此,台湾当局公开宣布限制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台湾对中国大陆的资本投资动向更加引人注目。1996年8月,李登辉呼吁台湾企业克制到中国大陆的投资;1996年12月,他在台湾“国家发展会议”上作了有关对大陆投资要“戒急用忍”的发言;之后,1997年5月公布了抑制台湾资本对中国大陆投资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为:(1)制订对中国大陆投资的新审查标准;(2)禁止对中国大陆进行有关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3)设定对中国大陆投资的最高限额(累计投资额上限);(4)设定一项投资项目的投资额上限(不得超过5000万美元),等;1997年7月此项政策付诸实施。

台湾当局的困惑与台湾民间企业

“南向政策”自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五年了,现在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前,东南亚各国面临经济危机,台湾加强接近东南亚各国。1997年12月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上提出设立由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和亚洲开发银行为主导的基金的建议,结果没有被采纳。进入1998年以后,台湾当局领导人频频访问东盟各国,商讨以民间协调融资为中心的金融融资援助,并积极提出促进台湾企业往东盟投资的方针。台湾“经济部”再次强调“南向政策”的重要性,同时发表了加强与东南亚进行经济合作的行动计划,并鉴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所产生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台湾当局准备积极提供充分的投资情报,供台湾企业作为投资东南亚的指导。针对台湾当局这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动向,中国大陆方面已经展开了批判。加上,就具体实际进行投资行为的台湾民间企业来说,中国大陆拥有低工资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市场;而且对台湾人说来,在属于同一民族血统的中国大陆进行投资也是比较容易的,为此投资中国大陆的吸引力是很强大的。而且如上所述,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的台湾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台湾当局所提出的上述这些政策未必能充分反映它们的利益。即使就台湾当局最近公布的限制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的规定看,实际上对中小企业也没有多大的约束力,因为它所规定的限制对象是:有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石油与石化工业、零售商业等领域的投资,主要是针对特定产业的特定大型投资,限制对象是一部分大型企业;对一般企业说来,并不具有什么实效性的限制。

台湾中小企业目前要对经济发展前景并不明朗的东盟国家进行投资仍会有顾虑。1997年台湾对东盟的直接资本投资(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数字)在其海外资本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6年的19.5%下降为14.2%,反映了台湾企业对东盟地区投资的顾虑。目前,台湾民间企业对东盟地区的一些投资计划已被延期实施了(其中也包括大型的投资项目)。但是另一方面,值此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之际,也如台湾当局所说的,为台湾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提供了机会。1998年3月,台湾国民党党营企业中华开发投资公司和泰国方面达成了协议,计划收买泰国曼谷第一投资信托公司的一半以上股份。此外,以泰国为例,泰国已采取一些放宽外资投资比率限制的措施,这也是为台湾企业提供的一种投资机会。再者,根据台湾当局的计划,以中华开发投资公司为首的一些台湾大型企业出资200亿元台币,设立了东南亚支援公司以推行对东南亚投资(主要对金融机构的投资)的计划。这些都可以说是台湾当局与台湾企业联合推行“南向政策”的一些成果,台湾企业对台湾当局的方针将会作出何种反应乃是“南向政策”今后进展前景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

标签:;  ;  ;  ;  ;  ;  ;  ;  ;  

1997和1998年台湾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_台当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