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论文_王春雅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论文_王春雅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名量词“只”的量词产生之初及其作为量词的组合能力、词法特征、语法功能等的发展及成熟过程,并分析其演变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现代汉语;名量词“只”;演变

一、研究现状

国内对名量词“只”多从对外汉语、断代或与其它量词对比角度进行研究。牛巧红(2007)对量词“只”从历时演变及认知角度做了细致分析。严宝刚(2009)探究了吴语通用量词“只”的起源与发展;王添羽(2017)从历时角度对古代汉语名量词“只”的演变进行分析。我国现阶段对名量词“只”演变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称量范畴的发展演变进行剖析,而对“只”的变化形式、语法功能等的研究没有明确分析梳理。本文将从历时角度对“只”的称量对象进行简单地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时期“只”的语法功能、变化形式等并分析其演变特点与原因。

二、名量词“只”的演变过程

(一)“只”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隻,鳥一枚也。”可见,“只”最初为名词,本义“一只鸟”。后来引申出量词用法,首先称量鸟类,再逐步扩大到其它事物。

(二)量词“只”的发展

1.先秦两汉时期

据语料库记载,表示量词的“只”最早应出现在春秋战国。如:

(1)匹马只轮无反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这个时期的“只”虽产生了量词的用法,但还未完全脱离名词的功用。量词“只”既可以单独与名词结合,表示“一只”,也可以与数词配合使用,表示复数,如“万只”。此时,“只”作为量词的用法还很少见,使用上也未成体系。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使用范围初步扩大,量词“只”的用法随之增多,除先秦两汉出现的“只+名”“数+只”外还出现了“名+只”的用法。“只”在南北朝用作量词称量对象有三种:

第一,南北朝时量词“只”虽偶可称量其它动物,但仍以称量“鸟”为主。如:

(2)鸠巢于庙阙而孕白鸠一只。(左九嫔《白鸠赋》)

第二,用于成双事物之一。如:

(3)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第三,称量尖而长的东西。如:

(4)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魏志·吕布传》)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只”常与数词“一”结合使用,构成数量短语,可置于名词前后。

3.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名量词“只”的使用更加普遍,进一步扩大了适用范围,在用法上已经接近现代汉语。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与数词结合不限于“一”“万”。如:

(5)苗稷将代贫下户差税箭一万只,令付本道都团练使收管。(《全唐文》)

第二,相邻两个数词连用,如:

(6)芦荻丛中鸥鹭闲,来往渔舟三两只。(白玉蟾《一览亭》)

第三,构成“每+只+(名)”式短语。例如:

(7)尔其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全唐文》)

第四,出现了“一只一只”的形式。如:

(8)一只一只犹可击,或然成阵叫声哀,勿战速当回。(易静《兵要望江南》)

4.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的量词与前代相比更加丰富,这限制了量词“只”的进一步泛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史记》中猪和羊都可以与量词“只”搭配,而在《二刻拍案惊奇》中,“猪”与“羊”都出现了与之相应的量词,如“宰了一口猪、一只羊,买了一条鱼、一壶酒。”《清史稿》中也多次出现“羊只”。由此推断“只”与“羊”的搭配基本已经固定。量词“只”的使用方法也由原来的“可以修饰较大的事物”,变为“一般修饰较小的事物”。《元史》中,较大的船只如“舰”“兵船”和“粮船”往往与“艘”对应,而一般小船则只与“只”对应。对于器物方面的修饰,也不只限于尖而长的东西了。如:

(9)始就举时,贫无余资,唯持金钏数只栖于旅舍。(《忍经》)

又从一般器物扩及到词曲作品等。如:

(10)我们怎知你笑人,唱只曲教奴仔细听。(《全元曲》)

到了现代,“只”的用法基本沿用明清时期,后又出现一些新的组合形式,如“一只只”等。

三、量词“只”的演变特点

1.量词词性逐渐稳定

“只”作为名词时取“一只鸟”之意,为“数+量+名”的三维概念,后量词义得以发展,逐渐脱离“只”的本义。

2.称量范围呈扩大趋势

“只”由名词“一只鸟”之义发展成为量词,其称量对象也主要为鸟类,偶尔能称量其它兽类;后又逐渐能够称量成对的人体器官、器具等中的一个,还能称量船只;又逐渐发展出称量尖而长的东西,如“戟”等兵器;同时,又能称量一些抽象事物,如:“一只曲”等。到了元明清时期“只”的称量对象就逐渐固定下来了。

3.语法功能逐渐丰富

随着量词的发展,名量词“只”不止在修饰范围上逐步扩大,在语法功能的使用上也逐渐丰富起来。

(1)数词

先出现与部分数词连用的情况,如“一只”“万只”,后与数词的搭配更加丰富。

(2)形式变化

量词使用范围扩大,与数词的结合形式也更加丰富。可以两个数词连用,如“两三只”,可以与副词“每”结合,后来又出现了“一只只”“一只一只”等用法。

四、量词“只”的演变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受“只”本义的影响。本义是“一只鸟”,是有生命的事物。量词中来源于动物名词的我们目前发现只有“只”,因此,与鸟类名词的搭配,与其他动物类名词的搭配,都受到其本义的影响。而且,发展为量词后,其表型特质较弱,对修饰对象的限制不多,因此“只”作为量词的泛化程度较高。

2.与汉语量词系统的发展有关。唐宋时期为量词发展的高峰时期,量词数量增多且应用广泛。这时,量词系统中各个量词相互竞争,就限制了量词“只”的搭配范围。

(二)外部原因:

1.与隐喻有关。由鸟到大的动物,如羊等,这些动物与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都有生命、有毛等;由鸟到无生命的事物,如“箭”,与鸟相似的地方在于都能在空中快速前进,且箭尖与鸟的嘴都是尖的。后泛化到了兵器、筷子等这些形体长、有硬度且有前后之分的事物上。这些都是相似特征。由鸟到小船:它们都具有形体小、能快速前进的特点。

2.在语法功能上的演变则受到整个量词体系的影响,量词“只”作为较早出现的量词,泛化程度较高,在语法功能上能够体现出整个名量词体系较为普遍的特点。

五、小结

总体来看,“只”在先秦就已出现作为量词的用法,两汉时期,便出现了多种搭配形式。到了唐宋时期,“只”作为量词用法已基本发展成熟,明清时期其搭配形式也基本固定,且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曹方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

[2]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麻爱民.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与发展[D].中山大学,2008.

[4]牛巧红.量词“口”“头”“只”的系源研究及认知分析[D].郑州大学,2007.

[5]王添羽.古代汉语中量词“只”的演变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3-54.

[6]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7.

[7]严宝刚.吴语通用量词“只”探源[J].人文论坛,2009(17):219.

作者简介:王春雅(1998-),女,辽宁省锦州市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语言学,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论文作者:王春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论文_王春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