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住区公共性的规划思考——以广州黄埔区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为例论文_董华文

基于城市住区公共性的规划思考——以广州黄埔区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为例论文_董华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住区规模急剧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物质性空间的虚高繁荣,而忽视了其内在品质的建设。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住区公共性内涵的思辨,分析当前住区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对新形势下住区的内涵做出补充,即城市住区应包含物质性与社群性的双重属性,这两者的协同构建有利于趋近住区的理想范式——有意义(价值)的人类聚居地。同时,结合了广州长岭居地区的规划实践作为实证研究,以期对住区规划有所助益。

关键词:城市住区;公共性;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

1、引言

近十多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住区建设也经历快速扩张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城镇住宅建设量增加,从过去的住房短缺转变为巨大的存量剩余。伴随城市住区急剧物质性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住区认同与归属感缺失、住区活力不足等问题。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强调将城市社会性要素(城市发展历史文脉、地域性特色等)与目前偏物质性的规划实践相结合。以上反映了当前外在“繁荣”的城市建设进程中面临全面拉开建设规模框架之后,如何考量、平衡住区的空间建造与场所精神营造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也试图通过对城市住区公共性的思辨,审视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住区在空间建造与场所精神营造方面的整体塑造情况,并结合笔者经历的实际规划项目做问题导向型探讨,以期对住区规划有所助益。

2、现代城市住区

2.1对普适性规范标准指导下住区建设的反思

按照现行的相关标准对于城市住区的把控侧重于物质性要素的界定。这和规范制定的时代背景也是紧密相关的。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下文简称规范)为例,《规范》最初于1993年由当时的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其后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主体家庭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新的形势变化[1],于2002年建设部又对1993年发布的规范进行修订调整,调整后的规范沿用至今。《规范》适逢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背景下修编制作,一方面,制度惯性下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依然受到较为强烈的计划配置的遗留影响,反映到空间则表现为单调、均质的空间模式;另一方面,当时的住区规划先后受到国外的“邻里单位”、“扩大街坊”等规划思想的影响,开始形成规范中提出的居住区分级结构、设施配套等主体轮廓,但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并没有扩大建设的实际建设经验的检验,住区规划的理论依据还相对模糊。因此,《规范》可以说是带有计划经济时期制度痕迹的阶段性成果。不可否认,《规范》适时的填补了过渡时期住区规划的制度性空白,有效的指导了过渡时期的住区规划建设。但是,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带来的形势变化,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片面的物质性要素控制导向了住区的内向封闭,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不断扩张[3],对城市构成严重的割据,而在设施配置方面则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供给配套思路,以“千人指标”进行笼统的捆绑式组合控制而有失粗糙。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城市建设规模急剧增长的同时,原本均质单一的城市转而变得混杂与多元。

2.2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住区的内涵探讨

相比西方国家,国内的住区规划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当前正经历着对住区功能主义规划思维的反思[2~4]。在住区的交往空间与场所创造,及其居住主体的归属认同感的营造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基于此,本文认为完整的城市住区应该是具备物质性与社群性双重属性,是二者的统一。其中,物质性即住区的实体,具体包括了住区内部的建成空间与设施,是承载住区生活的容器;社群性则借鉴社会学的“社区”概念,所指的是居住主体基于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形成的空间价值取向与认同,它具体化于“住区所在区域的日常互动模式(这些模式包括购物、娱乐休闲等活动,以及教育、宗教、行政等设置)”[5]。城市住区的社群性是其物质空间的核心价值,即本文讨论的城市住区公共性的主体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基于城市住区公共性的住区规划实践

3.1项目概况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也将结合笔者参与的广州黄埔长邻居城市设计国际竞赛项目做进一步的实践解析。长岭居位于广州黄埔区中心,规划区北至广汕公路,南至广惠高速公路,东至萝平路,西至永和大道,共34.9平方公里。规划区内用地主要包括长平村、水西村、萝峰村、贤江村、禾丰村、岭头公司以及广州市干部疗养院等用地。规划区位于广州30分钟生活圈内,可承担广州中心城区居住、研发、商业服务等功能外溢。

3.2 主体规划

通过对项目基地现场的调研考察,可以总结提取出基于山水条件、人文资源和居住主体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判定本次规划的重难点在于如何依托山水条件、人文资源,塑造具有场地特色的空间意向,并建立起居住主体与空间环境的积极联系。因此,规划提出“跨界、生长、自由、喜悦”的核心理念策略。即我们力图构建一个能提供各种可能性的跨界空间,营造一个城市与自然的共融的人居环境,提供一个运用先进理念与时代技术变革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一个解放人的需求的宜居住区。

功能跨界,住区不只是住区。规划提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长岭居的应跳出住宅建筑纯粹的居住功能,与多式功能充分混合成为一种空间资源,让其价值最大化,并形成若干具有活力的私人与公共场所,为高端人群提供分享——交流——创新的平台。反映到用地布局则根据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落实功能项目,加强土地的跨界混合使用,增加开发控制弹性,让各组团功能充分交融又各具特色,实现整体功能价值最大化。

山水为底,住区的呼吸生长。长岭居周边绵延的山体为基地构筑了强大的生态屏障,规划将着力保护地区良好的山地类型的生态基质,通过梳理场地内部山水结构,利用水系、线性绿地构筑起一个大型生态呼吸圈,形成山地与谷地、山野与城市互融的格局。

快慢相宜,住区的自由交往。规划采用“TOD”发展模式,强调交通发展对城市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的引导,并针对长岭居居住群体的类型制定差异化的交通对策,以公共交通为主,合理规划机动车交通体系与慢行交通体系,构筑高效的交通组织模式。

归属认同,住区的喜悦升华。长岭居的规划设计立足于为高端人群打造提供“第一居所”的愿景,通过充分结合场地特征要素,并考虑其多元化、高层次与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形成完善的住区结构,达到居住主体的归属认同。

4、结语

正如本文所强调的,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时性过程,这一进程中物质性空间可以持续的更新代谢,而如何延续发展基于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意义和社会价值还值得持续的探索发掘。本文仅就当前住区面临的现状问题做浅显的思辨,对住区的内涵作出补充看法,并结合实际的规划实践予以检验探讨,以期对城市住区规划有所助益。而随着住区建设的存量剩余问题越来越凸显,就建成住区(历史街区)的住区环境与整体品质的优化提升方面,在未来的规划实践中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鹏.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调整的社会学原因》. 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

[2] 徐苗,袁媛.门禁社区的设计控制研究:潜力与途径[J].建筑学报,2015(11);

[3] 张睿,吕衍航.国外“合作居住”社区设计布局演变及特征[J].建筑师,2015(5);

[4] 杨淑婷.功能混合模式下的住宅街区化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6(9);

[5]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论文作者:董华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  ;  ;  ;  ;  ;  ;  ;  

基于城市住区公共性的规划思考——以广州黄埔区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为例论文_董华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