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否迷失--重读“共产党宣言”_共产党宣言论文

马克思是否迷失--重读“共产党宣言”_共产党宣言论文

究竟丢没丢马克思——重读《共产党宣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共产党宣言论文,丢没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但总有一些人怀疑甚至否定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怀疑甚至否定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所以如此,除了极少数人是别有用心之外,大多数同志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教条的片面的理解,譬如一谈起《共产党宣言》,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过去强调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等,至于“发展生产力”、“世界市场”及全球化等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极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则在视野之外。因而,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日子里,重新解读这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证书就显得格外重要。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同上书,第63页)

的确,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观点,又是指导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观点。恩格斯曾将《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条,第一条就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其他历史观点,如“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宣言》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胜利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同上书,第48页)完全可以说,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本,是其生长点和归宿点。

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在革命胜利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很好地坚持生产力首位论,而是把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作为首要任务,甚至用上层建筑的东西冲击生产力的发展。这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导致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灾难。

只是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才真正实现了生产力首位论。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它本身就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

这一蓝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它的展开就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他多次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衡量我们工作成败的标准,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试金石,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根本体现。应当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小平同志对生产力首位论讲得最全面、最深刻,运用得最好、发展得最多。

马克思的全新视野:世界一体化与东方道路理论

“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等当今最时髦的话语,实际上早在《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就提出并得到阐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以至于许多人对它一无所知。

《宣言》曾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全球化状况:“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共产党宣言》第31~32页)150年后的今天,世界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外延更加广大,内涵更加丰富。这完全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如革命性、无国界性等决定的。

此种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在创造新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野蛮。它使人类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那么,东方落后国家应当如何面对西方的冲击?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对此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他们在《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针对俄国的情况写道:“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惟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同上书,第6页)恩格斯讲得更明确:只有“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0页)

第一个实践这一理论的人是列宁。从1921年起,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就有大量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思想和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迅速缩短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可惜的是,列宁去世后未过几年,新经济政策便停止实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割断了与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的联系,走上了孤立发展的死胡同。此种发展模式在短期内没有显出局限性,甚至由于行政干预,出现了高速工业化,但它毕竟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整体化、全球化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使发展后劲减小,弊端日益明显。这是苏联后来政局动荡、经济崩溃的深层根源,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惨痛教训、值得深思!

我们在建国后,也长期未处理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没有解决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真正打开局面,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

这其中邓小平同志功不可没。80年代初他就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他还多次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总体而论,人类处在“和平与发展”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得更明确:“要积极参与世界一体化进程”。

完全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一体化和东方道路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源头

《共产党宣言》中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阶段理论,而且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其中应当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马恩提出的十项措施中可见,在这个大的过渡阶段,还有国家、阶级斗争,还有私有制、地租、税收、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信贷等等,一句话,还有市场经济。这个阶段究竟有多长?《宣言》没有讲,但在几乎同时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原理》(即《宣言》初稿)中说,不能“一下子”消灭私有制,“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晚年的恩格斯仍指出,完全实现公有制,“这将是下几代人的任务。”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过渡时期”作了进一步论述,并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又明确称“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称“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我党则进一步从“社会主义”中划分出“初级阶段”。

划分这些阶段,决不只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条深刻教训就是:人们长期未能认清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因而,“左”倾急躁错误一犯再犯。

列宁起初想将“过渡时期”缩短,甚至想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实践证明行不通,于是得出结论:过渡时期至少需要一二十年。斯大林后来又犯急性病,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等在实践面前不得不步步退却,最后,戈尔巴乔夫退到了“民主社会主义”去,葬送了社会主义。

我们也长期未认清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原计划“过渡时期”为18年,后来仅用7年。50年代末又要向共产主义跃进。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是对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一种误解,即以为马克思主义不讲人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请看《共产党宣言》中备受马恩重视的一段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马恩提出了一系列人的发展新概念,如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实践存在”、“对象性”、“主体性”、“人的世界”,人的“片面发展”和“全面发展”、“人的规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等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理论。当然,与各种抽象人道主义者不同,马恩是把人的发展跟人类的解放、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讲的。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马恩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得到部分的初步的实现。但就总体而论,人们长期没有解决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了“谈人色变”的局面,严重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较好地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是在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既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宣言,又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时代宣言。他多次指出,“人的因素”第一,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人”。要解放人,首先又须“解放思想”,即把人们从“左”倾路线造成的思想禁区中解放出来,从封建主义残余氛围中解放出来;同时,还要把人们从不合理的体制下解放出来。进一步说,还要发展人,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们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人们的主动创造精神,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无穷活力。20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人才济济,硕果累累,不少英才威振世界,名扬四海,中国人“万马齐喑”、“东亚病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不能不说是邓小平理论的的实践结晶。

抚今追昔,深感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命力,它不仅可以救中国,也可以富强中国。但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才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实践一再证明,只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大地上活生生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它与本本的马克思主义神同而形异,因为教条的、本本的马克思主义抓住的只是外壳,丢掉的是灵魂。

标签:;  ;  ;  ;  

马克思是否迷失--重读“共产党宣言”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