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想读凉山彝族女生入学报告_凉山论文

母女想读凉山彝族女生入学报告_凉山论文

妈妈的女儿要读书——关于凉山彝族女童入学问题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彝族论文,女童论文,女儿论文,妈妈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川省的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360多万人口中,彝族有150多万,彝族女性近80万,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

解放四十多年来,凉山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几乎是从零开始,有了迅猛的发展。彝族女性的教育,由于采取提高补助费、降低录取线、举办女子班等特殊措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凉山彝族女童还存在着入学难的突出问题。目前,彝族女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6.8%,有六个县不足30%,最低的越西县仅有20.9%,全州未入学的彝族女学龄儿童近6万人,不少彝族聚居区中小学校出现了“男子班级”、“和尚学校”的奇异景观。

彝族女生入学难,巩固更难。1990年全州招收小学一年级彝族女学生1万余人,到1993年读四年级时只有5千余人,流失率达50.55%。这与彝族女性占全州总人口21%的比例极不相称。

彝族女生能坚持学到毕业的很少,能达到升学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连续几年参加全国大专统考,没有一个彝族女生达到省最低分数线。大多数彝族女生读了几年、十几年却没考上高一级学校,回家后将大部分知识遗忘,有的甚至复盲,陷入“年年喊扫盲、不见文盲少”的怪圈,致使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母亲是儿童最早期、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提高女性教育水平是关系到整个人口素质的大问题。因此,凉山彝族女生入学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凉山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就很难完成,而且直接影响到彝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彝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推进。

导致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因素很多,就凉山而言,主要受自然的、经济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四个方面因素所制约。

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生产粗放、劳力缺乏是造成彝族女童入学难的自然原因。全州近4000所学校虽已遍及彝家山寨,可凉山幅员广大,沟壑纵横,山峦叠嶂,平均每所小学的服务范围达17平方公里,不少山寨“对面能喊应,走拢大半天”,男生往返吃力,女童走读更难支撑。另外,彝区半农半牧式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急需大量的辅助劳力,“猪儿要进沟、牛羊要上坡、跑马要加科”,再加上烧火煮饭看家带弟妹等活计,自然落到未成年人头上,特别是将来要出嫁、眼前又最“听话”的彝族女生头上,致使她们很难“自愿”入学。

群众贫穷、财力紧张、经费不足是造成彝族女童入学难的经济原因。凉山现有11个贫困县,目前还有3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绝大部分县财政支出靠上级补贴,即使教育经费随财政的增长而同步或高于增长,也无法拿出多少钱来支持教育,校舍破损,设备简陋的问题无法解决,而要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的农村家长每月拿出50元的生活费供孩子上学,实在太困难了。加上招生导向,双轨制改革的推行,自费读书比例增高,形成农村少数民族学生“进得起学校读不起;读得起学校考不起;考得起学校供不起”。而彝族女生就学更加困难了。

重男轻女的陈规陋习是造成彝族女童入学难的历史原因。人类文明是妇女与男子共同创造的,但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妇女在政治、经济及人们思想意识中,总是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妇女在愚昧与落后中为温饱而劳累奔波,而文盲和贫困又加剧自身的落后与愚昧。“女孩读书无用反赔钱”的怪论更像无形的脚镣手铐卡断彝族女生入学的路,哀婉的《阿母尼惹》(即彝族叙事长诗《妈妈的女儿》是一部呻吟在奴隶制下的广大彝族妇女的控诉书,唱出了多少“妈妈的女儿”们的心声。

教师量少质弱不稳定,教学照搬汉区效益差是造成彝族女童入学难的现实原因。凉山彝族聚居区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亟待提高。昭觉县按照“普九”计划的要求,至2000年,约差750名中小学教师,现在每年只能净增10多人;布拖县现有教师770人,大部分是外地分来的,还差200多人。教师奇缺,只好请没经过专业培训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来补缺,昭觉县请代课教师266人,95%以上是初中生和小学生。在彝区工作的教师,一是环境艰苦,二是待遇偏低,不安心工作的越来越多,“本地留不住,外地派不来”的态势将越演越烈。多数学校除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外,从教学内容、教学办法、教学程序直至教学用语都几乎全是搬用汉区的,大多数不懂汉语,没经过学前期正规教育的彝族儿童,尤其是很少外出的彝族女童要“直接过渡”学习用汉语文统编的全国教材,困难很大,这又严重挫伤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

妇女和男子同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者。凉山已拥有第一代彝族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女博士生的现实说明“妈妈的女儿”们完全能读好书,并成为有用之才。

为解决凉山彝族女生入学难问题,党和政府曾作过许多努力,采取过不少特殊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从目前情况和凉山的发展来看,还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依法治校。应加快和完善有关教育的立法,大力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要宣传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要总结推广普格、昭觉、布拖等地举办“女子学校”、“女子班”和盐原县为少数民族女生入学减免学费、提高补助费、升学“全部开绿灯”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彝族女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

经费保证。建议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应适当提高三类寄宿制民族校(班)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和补助总额。应增加“希望工程”以凉山彝族聚居区儿童入学的救助名额,适当增加“希望小学”的布点,建议筹资建立“中国四川凉山彝族女童教育基金会”,重点扶持以彝族女生为主的凉山农村民族教育事业,从而促进整个凉山教育事业的发展。

政策倾斜。凉山应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结合彝族聚居高寒山区的实际,制订出一系列有利于彝族女生入学成才的政策和办法,如:招收彝族女生的年龄可不作限制,凡愿读书的都应收入学校分类编班教学,教师编制应适当放宽,应允许彝族女生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或暂时休学,允许她们带弟妹上学,并根据实际和她们的自愿开办早午班、夜校、短训班、季节班,尽量为她们开设技术专业课,使她们毕业后即使榜上无各,也能脚下有路。建议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大中专院校在制订有关教育政策、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等问题时,能从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基础、群众的承受能力等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给予特殊照顾,以利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事特办。三类寄宿制民族班是凉山民族地区解决民族学生,特别是彝族女生入学难、巩固难的特殊有力措施,十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取得了明显效益。为了将彝族女生入学难作为凉山教育的特殊突破口来抓,建议对目前全州4万多名彝族女中小学生实行每人每月定额生活补助的特殊办法,吸引更多的彝族女生入学,相对有效地堵住产生新文盲的漏洞,加速民族地区普及初等教育,以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

扬长避短。不懂汉语的彝族儿童,特别是彝族女童“直接过渡”学习汉语文的效果较差,彝区中、小学从“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逐步靠近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取得的成绩说明,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文字是大有用处的,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特别是彝族女生在获取文化科学时,应扬“母语起步”之长,避“直接过渡”学习汉语之短,充分发挥母语文的优势,进而彝文、汉文、甚至英文同时使用,获取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

“妈妈的女儿要读书”。让我们对彝族女生入学难问题给予更多的同情、关注和支持,凉山彝族女生的入学难问题,一定能够圆满解决的。

标签:;  ;  ;  ;  

母女想读凉山彝族女生入学报告_凉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